端午节粽子史话

2019-10-15 14:11:46

  粽子是端午节汉族的传统节日食品,由粽叶包裹糯米蒸制而成。传说是为纪念屈原而流传的,是中国历史上文化积淀最深厚的传统食品。
  
  春秋时期: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
  
  东汉末年:草木灰水浸黍米,因水中含碱,用菰叶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就成广东碱水粽。
  
  晋代: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这时包粽子的原料除米外,还添加中药材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称“益智粽”。南北朝:出现杂粽。品种增多,米中掺杂禽兽肉、板栗、红枣、赤豆,裹成的粽子还用作交往的礼品。
  
  唐代:粽子用米已“白莹如玉”,粽的形状出现锥形、菱形。日本文献中就记载有“大唐粽子”。
  
  宋代:有“以艾叶浸米裹之”的“艾香粽”,还有“蜜饯粽”,见苏东坡“时于粽里见杨梅”的诗名。这时还出现用粽子堆成楼台亭阁,木车牛马作的广告,说明宋代吃粽子已很时尚。
  
  元代:粽子包裹料已从菰叶变革为箬叶,突破菰叶的季节局限。
  
  明代:出现用芦苇叶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现豆沙、猪肉、松子仁、枣子、胡桃,品种更加丰富多彩。
  
  清代:出现“火腿粽子”。在云南,这种粽子尤其受欢迎。
  
  至今,每年农历五月初五,中国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吃粽子,这种风俗也流传到朝鲜、日本及东南亚诸国。
  
  此外,除了清新的粽叶与香滑的糯米外,粽子里的真材实料更被后人赋予了更多新的内容,种类可谓多种多样,璀璨纷呈,如桂圆粽、肉粽、水晶粽、莲蓉粽、蜜饯粽、板栗粽、辣粽、酸菜粽、火腿粽、咸蛋粽等。

来源:云贵旅游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