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记·中庸》有云: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道为学之道,依次有五: 首要博学,海纳百川,兼收并蓄,博采众长,方成有根之木,有源之水;次为审问,学有不明,必将穷究,不耻下问;三为慎思,对凡所学,多加分析,周密思考,方为己用;四为明辨,真伪良莠,多辨方明;五为笃行,学有所得,践履所学,锲而不舍,方能知行合一。这一段话对学好学科,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有极好的指导意义。从教的角度看,教师的作用在于课堂之内教授与引导,课堂之外布置与指向。在有效的课堂45分钟之外,课后学生的巩固和提高也至关重要。如何引导学生在自主时间有效复习是重要的课题。笔者结合多年的高中教学实践总结的引导自主复习五字口诀,正是上述《中庸》为学之道在学科中的具体应用。这里所指的五字口诀即“记、想、看、仿、练”。教师必须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学生逐步掌握这种方法。
一、记——“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夯实基础的第一步即要对基本概念、基本观点要有清楚的记忆和理解。
对基本概念的把握过程中,许多学生习惯于静态、孤立的记忆,教师应当启发和引导他们将概念放在宏观的知识框架中去理解,做出正确的定义,区分不同的范畴,明确具体的地位。如在复习必修四《生活与哲学》最基本的概念——物质时,教师必须点明这几点:1. 物质是世界上唯一的本原;2. 区分和联系物质与意识、物质的具体形态;3. 辩证法所指的“联系”“运动”“发展”“矛盾”都具有物质性;4. 历史唯物主义的“社会存在”是物质概念在社会生活中的具体体现。这样物质概念就立体、鲜活起来了。
对基本观点的把握过程中,学生总想一口吃成大胖子,不懂记忆需要多个过程消化,不断反刍。教师需引导他们理解先行,而后把握关键词,再通盘记忆。在具体的引导过程中,教师可以与学生将课本原文进行解构重组,变得更有条理,以便理解和记忆,也可根据观点的前后知识点或举实例引导学生直观记忆。如复习必修一《经济生活》第四课第二框《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关于“如何巩固公有制主体地位”的知识点,教师可将公有制经济笼统分为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巩固公有制就是巩固和提高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两点。课本对国有经济改革只列一点,句式过长,表述稍显不明,教师可根据文意将其分为两点展开,一是股份制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增强国企活力;二是布局调整,有所为有所不为,增强国有经济控制力。逻辑就清晰许多,并与下一框《公司制》中“公司制的优点”有效呼应起来。课本关于集体经济改革的概括简练,即发展多种形式的集体经济和合作经济。教师可从农村土地使用权的转让、股份合作制、集体企业的租赁、合作社等形式教会学生直观理解和掌握。
二、想——“学而不思则罔”
学而不思,生吞活剥,所学知识就很难内化,记忆的时效就短。本文所指的想,其对象从宏观上讲就是想体系,微观上讲就是想概念、想观点。想概念和想观点应该依托于想体系,而体系的构建以文件树的形式呈现最佳,回忆过程由大到小、由粗到细逐步深挖细想。
学生的思维方式、宏观把握和应试能力有局限,教师必须根据教材逻辑和具体学情构建知识体系,引导学生将其内化,并时时从头脑中翻出打扫整理。同时根据复习和练习的进度,也要引导学生从某一角度重组知识,并时而回想、更新和调整。
想概念和想观点,要求学生不仅仅把概念和观点再现,更重要的是想考试的方向和切入点,想易错点,区分不同的范畴,比较相关的观点。要做到这几点,教师须做足功课,不仅要有课堂和材料支撑,也要精选练习和试卷,使学生在想中摸清考试的规律。
三、看——“亡羊补牢,为时不晚”
温故知新,学习和记忆有时效性,必须时常回头看。温习故知经常会因简单重复导致无效或低效结果。教师应当培养学生良好的复习习惯,让其跳脱课本有效回想概念和观点之后,找到漏洞及时补上,有针对性的“看”。
选择题的命卷许多情况下都会从知识的复杂度和学生认知上的误区入手,这需要教师汇编出错题集以供学生参考。同时学生是特殊的个体,各自的知识短板又各不相同,每次练习和测验之后,犯错的方式、内容都不尽相同,故教师还要引导学生有意识地汇总个人的错题集,做到共性和个性的统一。
四、仿——“若不仰范前贤,何以贻厥后来”
主观题一向是学生较为惧怕的题型,往往答题时间很长,却答不到要点,分析不到位,导致得分率偏低。主观题的类型多样,学生要掌握所有的诀窍需要借鉴先学者的经验,多学点规矩,少走些弯路。这个功课首先应该由教师先做。
教师必须细化主观题类型,提供范题,从文字的对应性、观点的引用和表述、材料的分析等角度给予学生正确的规范。
当然,需要时刻提醒学生,仿的精髓不仅在于形似,更在于神似。毕竟规矩太多,反而会畏首畏尾,思维过于局限。
五、练——“养兵千日,用在一时”
纸上得来终觉浅,平时懈怠,战时必乱。尤其在做主观题时,学生会时常抱怨教师提供的范例题都能理解,有的甚至都能背下来,但测验结束一比对参考答案,就有相当的挫败感。理由很简单,看懂并不意味着懂做,做题时信心满满很多时候是因为题目似曾相识,于是先入为主,生搬硬套。症结在于练得太少!如果题目做多了,经验丰富了,视野就会不断开阔,考试时自然游刃有余。
现在的参考材料和练习铺天盖地,良莠不齐,在茫茫题海中,学生难免无所适从。因此教师有必要给予学生正确的指导,精选精练。当然,这点做起来,操作远比理论的难度大得多,这需要教师付出艰辛的努力,对高中基本概念、基本观点进行解构和整合,系统汇编甚至编撰典型题目,毕竟高考复习时间是相当紧凑的,第一手的许多复习参考书上的配套练习严谨性不足,代表性不够,覆盖面不广。
学习是系统工程,作业的布置需要科学统筹各学科为前提,题量要适中,效果要明显。笔者多年来的做法是一堂新课配套8至12道选择题,主观题视情况而定,最多不超过2道,并采取限时的方式,不鼓励慢工出细活的做法,当然,根据学生具体的学情,限时多少可以灵活且循序渐进。在长期适时适量的训练下,学生做题效率以及应变不同题型的能力就会稳步得到提升。
学生自主复习五字口诀的提出,并非意味着将复习的自主权完全交予学生,授之以渔与授之以鱼是相辅相成的统一体,不可偏废。同时也须使学生理解几个做法也是紧密结合的,不能孤立将它们切割,而应在记时想,想后看,看中记,仿练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