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印象拾零

2019-09-09 12:01:07

曼海姆位于德国中部,莱茵河与内卡河在此形成一个三角洲,分开了德国的两个大州(巴登符腾堡和莱茵普法尔茨)。这是一个美丽的地方,周围盛产葡萄,也盛产酒和醉鬼。
  
  曼海姆与河对岸的路德维希港,几乎是一个城市,可分属两个州。在我的眼中,路德维希港干净整齐,而曼海姆浪漫潇洒。整个城市不是方方正正的,中心区却斜斜地画成一些方格子,例如,老姐们儿住的学生宿舍在D4,4;看牙疼的医生在L1,5等等,能买到很便宜的东西的"土尔其商店"在什么几几我记不清了……这样的编码总让我想起"东五路""西四条"等亲切的街名。
  
  Luisen公园里绿草如茵,河两岸高大的栗子树成行,河上大桥简炼却各具风格;歌剧院雄浑华丽,博物馆却充满现代气息。城里不象北德那样满地都是教堂,但不实用的建筑也不少,例如那园园的高高的水塔(Wasserturm)在一片商店和电车轨道中,划出了一片安宁诗意的空间。
  
  坐电车就能到达的海德堡,更是著名旅游城市,内卡河从两座历史和哲学的小山之间轻轻流过,不管从上往下还是从下往上看,都美得令人透不过气来。我们曾到此玩过一天,照片洗出来一看,土豆都如情似梦。
  
  可惜的是,在曼海姆大多数时间都用来啃书了。学习压力大得能让已经成熟的男人,说哭就哭出来。德语的资格考试(PNdS)也缺德到了极点,一共九百分,三百分是把一篇近两页的文章听两遍以后写下来,那里面给规定了一些点,漏一点就少一点。那一段时间我们互相总问:"你今天几点?"不知道的人听了还以为碰见了一群十三点;语法的三百分还是要动手写,老长一篇文章读完了,接着回答问题,最后还得写篇评论;然后是口试的三百分。层次高的在前六百公分儿里,挣够了四百八,则口试可以赦免,可这又谈何容易。
  
  大部分学生和我们不一样,遍布世界各地的歌德学院的主要目的是促进德国与世界的文化交流,学德语只是目的之一。各种参观,游览,戏剧,展览都以几乎免费的价格向我们开放。为了考试,我们中间只有那些层次高的人们敢经常去,然而我们也不是如三毛所说光学德语了。
  
  圣诞节期间,学院为我们每人找了个过节的家庭。与这两位老人的交往,是那一段生活中一个美丽的光点。我和另一个香港姑娘不仅在他们那温馨的家里过了圣诞节,以后他们还常带我们去漫海姆附近的风景点玩。郊外的汉巴赫城堡是德国的三色旗第一次升起的地方,雄伟壮观,我们去过不至一次。
  
  北上来奥斯那布吕克时我最怀念的是这一对慈祥的老人家。
  
  科隆的狂欢节科隆位于莱茵河的下游,是真正的水陆交通枢纽。我曾多次在科隆换车,但不上错车的概率很小。这一方面说明我在方向路线问题上的一贯性糊涂;另一方面也说明车确实多。同一个站台,提前五分钟就可能停的是另外一趟车。
  
  莱茵河到了这里,变得平缓宽阔了,岸边常停着各种美丽的轮船。这时在河边的林荫中散步,可以谈各种严肃和沉重的话题。带着河水潮湿的微风,和轮船下面那些变化莫测的波影使一切变得温和迷离。
  
  市区就不敢恭维了,虽然已经不在鲁尔区,但脏乱程度却类似。著名的科隆大教堂的两个尖塔的外表是那种被煤烟熏过的黑,象发电厂的两个烟囱。同样著名的香水4711的广告也一绿一灭地闪耀在一座井架一样的黑色建筑上。
  
  当然该市最著名的是狂欢节,可我看科隆狂欢节依然是具有北德特色的,想狂狂不起来的,与附庸风雅没有本质区别的附庸疯狂。主要内容是一群人穿一些花花绿绿,类似的面口袋、床单子的服装。站在拖拉机或大卡车上,象农妇喂鸡一样,将一把一把的糖果,撒向脖子伸得比鸡还长的人群。
  
  孩子们一人背一个大口袋,聚精会神,捡满为目标。那些衣冠楚楚的成人们也毫不谦逊。此时你最能体会什么叫毫无幽默感,你看他们的大衣,裤子,……凡是有口袋的地方就有糖!还认真地研究那泥泞的雨水中扁扁的包装纸,看看里面是否真的没糖。
  
  讨人喜欢的,是那些徒步走着连吹带敲的老人和孩子,合身的镶边制服将他们打扮得十分精神。还有长长的喇叭不时"呜--"地一声,吹出一些很传统的曲子。满街的人就会在抢糖之暇一起和着那些小鼓的节奏唱起来。不管衣着考究的妇人,还是牛仔屁股上有洞的街痞,人人都嗓音宏亮,中气十足,而且态度十分认真,表情也十分自豪。
  
  我想这可能就是德国人最大的优点之一:不管我干的是什么,那一定是对的,也是最好的,值得骄傲的。
  
  不虚心,也不想进步,但也没见怎么落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