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学生的智力活动处在积极状态中,为传授和巩固知识奠定基础。教学中把学生推向“主体”地位,使之主动积极地运用知识和形成新的认知结构。让学生在具体提出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的实际过程中有充分表现自我的机会,把学生从被动的地位中解放出来。这样能促进学生积极联想,丰富想象力,训练思维力,热烈讨论可使教学民主化,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不能自已解答,教师运用“点化”的教学艺术,可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对于较简单的问题,让其他学生回答;对于不同观点的问题,鼓励学生讨论,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教师在答题中不断渗透各种学习方法和解题技能,如:查阅资料,关注文化传媒,提出假设,实践调查,亲身实验论证,多观察周围的事物等。学生在参与中悟道,以参与中悟法。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提倡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合作的学习态度……”。这要求课堂教学必须:是情感的课堂,要唤醒学生的学习欲望;是能动的课堂,要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学习,师生互动,共同探讨;是开放的课堂,要把课堂外延扩展到社会大舞台,改变以往单一的课堂内授课;是现代的课堂。也要求教师:把微笑带进课堂,把激励带进课堂,把趣味带进课堂。教师在学生现有知识的基础上设计并提出具有启发性和趣味性的问题,激发学生进入探索问题的境界,如:为什么桔树花开了许多而结出的桔子却不是很多?(传粉,受精知识探索)。以学过的知识为基础并与本节新知识相衔接的问题,如:被子植物的生殖方式是什么?(新旧知识衔接)。经过学生自学找到问题的答案,不仅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而且还能满足学生的成功感。
很多中学生对生物课感兴趣是因为生物课讲述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生命,或是与自己息息相关的生理过程,但在当今视讯高度发展的时代,中学生们早已不再满足于老师口中念念有词的“生物”了,而是希望老师能够带领他们遨游在生物学的海洋中。
实物投影仪的出现,使老师可以轻而易举地把一只小小的昆虫慢慢在学生面前解剖,如:在讲述初一生物“节肢动物门”这一节时,抓一只蝗虫,置于实物投影仪的展示板上,对照实物在讲解的时候,就显得那么充实。然后,你可以亲自将蝗虫的头、胸、腹部指出,并数一数蝗虫有多少对足,甚至可以把每一对足拔下来,比较一下这些足有什么特点,特别能突出一对发达的后足,从而让学生知道为什么蝗虫那么能跳……
恰当地运用好各种媒体,把实物再现在学生的面前,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集中学生注意力。有专家说:注意是心灵的门户,意识中的一切都是要经过它才能进行的;注意是保证学习的必要条件。教师在学生现有知识的基础上设计并提出具有启发性和趣味性的问题,激发学生进入探索问题境界。以学过的知识为基础并与本节新知识相衔接的问题,经过学生自学找到问题的答案,不仅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而且还能满足学生的成功感。要了解学生的学习心理。初中生有好新奇、盼肯定、爱表扬、争好胜的心态,问题的提出要考虑学生能否直接推理得到,是否是动态思维、是否贴近生活实践以及思维转折次数多少等因素,把要学习的新知识创设成若干问题情境,用新颖的方式,生动的语言提出来满足并强化学生的好奇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我经过两年来的努力,已经把中学生物学的教学素材基本上整理了一整套,基本能够满足日常教学的需要,这当中有自己的制作,有网上的下载,也有购买的光盘。对多媒体教学的探索,不仅使我的专业知识得到了更新与提高,更为我的教学增色不少。教师从学生的问题中发现学生对周围的事物特别好奇。有许多疑惑需教师给予解答,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时刻满足学生的知识饥渴。在学生出题中经常出现时间的不够,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随机应变,把问题转移到下节课的内容去,为学生自学下节课内容埋下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