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顿在1687年出版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中,建立了力学体系。其中的惯性定律即牛顿第一定律,是力学理论的出发点。
从人人都能感知的力中,看出深刻的道理,破除了二千年来人类一直错误的认识,并且,找到了万物之间的一个基本属性——惯性。牛顿真的太牛了。所以,牛顿在影响人类的历史的巨人中排名第三,这个顺位很有意思,因为排在第一和第二的是耶稣和穆罕默德。
牛顿,这位遗腹子,这位童年时期缺失父爱,备受同龄人的欺辱,想烧掉继父房子的瘦弱孩童,就是用接近于神的牛顿三定律和其他杰出的贡献,在后人的英雄排行榜中排在了神的背后,人的之前,是神的人,是人中的神。
一、 庖丁解“牛”
牛顿第一定律表述为: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对象:一切物体;条件:没有受到外力的作用;结论: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牛顿第一定律揭示了力和运动的关系,这是一个束缚下的永恒的结论。限制条件:物体不受任何外力;物体的运动状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恒久性:总保持。
物体在不受外力时,有可能静止,也有可能保持匀速直线运动,说明力不是物体运动的原因,也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如果有外力的介入,物体将不能“保持”。可见,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即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牛顿第一定律阐述的是一种理想情况下物体所处的状态。在现实条件下,根本不存在不受任何力的物体,这是在实验基础上的一种科学推理,但是经受住了实践的检验。简单地说了,我们都做不到,但它是正确的。
二、 贵在“保持”
牛一中的“总保持”三个字是最可贵的,因为这反映了自然界中一个基本属性——惯性。
所有的物体,都具有保持原有运动状态的属性,这种属性称为惯性。
原来静止的物体,它的惯性是指它想保持原来的静止状态;原来运动的物体,它的惯性是指它想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当不受外力时,这种运动状态是匀速直线运动。
它可以保持的,即运动状态不改变,只要不受外力;它不能保持,即运动状态改变了,就一定受到外力,而且,是非平衡力。在物理学中,这就是所谓“静者恒静,动者恒动”。
三、 治大国和烹小鲜的惯性不同
惯性只和质量有关,质量是惯性的量度,它表示的是物体对运动状态改变的阻碍程度。质量小,惯性小,运动状态改变就容易,质量大,惯性大,运动状态改变就困难。
所以,战斗和战役是不同的,所谓“一触即发,一溃千里”。符坚就是不懂惯性,才导致淝水之战中,以绝对优势兵力而大溃败的。同理,小兵和将军是不同的,差远了,这要在不断的战斗中,不断的总结中,才有可能拥有指挥战役的气度的。从这个角度来说,黄健翔不错,虽然他说过:“我就是行业标准”。但看这张照片,就知道这哥儿三,只能《像男人一样去战斗》,当然他也没说去指挥战役。这就可以解释他最终离开央视的原因。精英,只能组织战斗,将军,才能指挥战役,不在一个层次。
火车的质量大,惯性大,表现在从静止到运动难——难以启动,同样,从运动到静止难——难以制动。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欲要使其灭亡,必先使其疯狂。
国家也一样,庞大的国家机器一旦运转起来,要使其产生一点变动,想想火车的制动就明白了,所以,改革都是很艰难的,而且,要有一个过程。国家越大,这个过程就越长。
所以,建立在“虽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基础上的,儒家的理想化模型“治大国如烹小鲜”,从牛顿第一定律的角度来看,这是不可能的。
这很有意思,牛一就是建立在理想化实验的基础上的。科学的理想站出来说,人文的理想是不正确的。“治大国和烹小鲜是不一样的,因为质量不同,惯性不同”。
四、 爱因斯坦给古惑仔的忠告
牛一定律是建立在前人的智慧上的,但牛二、牛三定律就是牛顿自己的突破和发展了。后来,爱因斯坦给出了一个石破天惊的公式E=mc2,这个公式不仅给恐怖的原子弹提供了理论基础,更重要的是:它指出,看不见的,但是能感知的能量E是看得见的质量m的量度,是能量控制着质量,看不见的控制着看得见的!
吴思的《潜规则》,是很有名的历史解读,我在04年看到这本书时,不禁想到了爱因斯坦的质能方程。其本质是一致的,都是看不见的控制着看得见的。愤青们看了这本书可能会很愤怒,觉得现如今这个社会……,这里,我只能如实地说明:不仅人类社会,就是大自然,也是《潜规则》——看不见的控制着看得见的。所以,“命苦不能怨政府,点背不要恨社会”。
这个道理实际上并不深奥,看看黑手党的电影就知道了,教父级的人物都是无形的,看不见的。他们是能量,在控制着看得见的,有形的质量,这些看得见的,表现为惯性——“总保持”。有的是按兵不动——老大级人物,有的是总在运动——古惑仔们,打打杀杀。所以,在少年时期就立志做古惑仔的有志青年们,懂得牛顿第一定律和爱因斯坦的质能方程是很有必要的,因为这些真理告诉我们,古惑仔的道路,任重道远,别以为纹了九条龙,你就是史进了,早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