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掘潮汕侨批教育资源,加强青少年的思想品德修养

2019-10-07 13:40:09

潮汕侨批,专指海外潮人通过民间渠道寄回国内、连带家书或简单附言的汇款。潮汕侨批作为一种珍贵的民间文化遗存,承载着潮汕地域文化,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价值,对青少年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其中蕴含着爱国主义精神、诚实守信精神等,为青少年进行传统教育准备了一部优秀的教材。  历史课程标准强调要加强对青少年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理解并热爱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为此,广大历史教师必须积极投入新课程改革,开发并应用各种课程资源,特别是地方课程资源,以加强学生的素质教育。潮汕侨批就是一种良好的地方课程资源,是加强青少年思想品德修养的一种有效途径。历史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必须充分发掘潮汕侨批教育资源,加强对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教育、诚实守信教育、尊老爱幼的优良传统教育和感恩教育,以培养健全人格的青少年。  一、发掘潮汕侨批教育资源,加强对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固定下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深厚的感情”。爱国主义教育是学校教育的主旋律,在中学教育中具有崇高的地位,教师必须把加强学生爱国主义情感作为责无旁贷的责任。  潮人向海外移民以生活困窘所迫者居多,其数量约占 69.9%。离乡背井的潮汕移民在南洋各国谋生,普遍遇到的是艰难重重。特别是到了近代,许多被西方殖民者贩卖到南洋充当苦力的移民,更是普遍受到资本主义和民族沙文主义的双重压迫和欺凌,如遇到排华浪潮发生,连起码的生命财产安全都没有保障,这种寄人篱下的悲惨遭遇,弱国小民的切肤之痛,使他们倍加思念和热爱祖国。  近代以来,广大潮籍侨胞积极支援爱国革命运动。他们用于支援辛亥革命运动、五四运动、抗日救亡运动和解放战争等的钱物,不少是通过侨汇渠道输入。潮汕侨批凝聚着广大潮籍侨胞爱国情感,特别是抗日战争时期。  抗日战争爆发后,广大潮籍侨胞踊跃参加各种抗日救亡活动,并募集大批钱款,通过银行寄汇或侨批寄回祖国、家乡,支援抗日前线。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后,越南潮籍侨胞黄伟卿、陈星阁等,就先后汇款2600大洋,慰问东北马占山抗日部队和在上海浴血奋战的十九路军将士。1879年出生于澄海东里镇南畔洲村的蚁光炎,在爆发后,领导了泰国中华总商会,积极脱销抗日救国公债,开展抗日募捐活动。旅泰的青年侨领苏君谦与同  乡挚友郭子纲、黄奕,捐出200元国币,支援延安抗日军政大学作办学经费。这笔款就是通过“口批”(即寄批人口头讲定)的方式,由增顺批局送到家乡澄海信宁村的挚友詹欧波手里,再由他转交给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八路军)武汉办事处。1938年9月21日,八路军驻武汉办事处代表周恩来、与驻粤办事处代表潘汉年、廖承志,特地联名复函,对苏君谦3人的爱国热忱,“殊堪钦敬”。  数以千百计的侨批,“不仅是一张张汇款凭证,而且是历史真实的见证”。由此可知,潮汕侨批是一种良好的地方课程资源,对青少年来说,潮汕侨批无疑有其丰富的爱国情感教育价值。这有利于教师扩大知识资源,拓宽教学途径,扩充学生的知识领域,丰富学生的文化知识。我们历史教师应该发挥潮汕侨批这一课程资源优势,开展探究性学习,加强青少年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二、发掘潮汕侨批教育资源,加强对青少年的诚实守信教育  当今社会,由于受市场经济之下急功近利,一切向钱看等负面因素的影响,诚信受到巨大的冲击,出现严重的信用危机,造成恶劣的社会影响。因此,加强对青少年一代的诚信教育,显得十分重要,非常迫切,而潮汕侨批在加强青少年的诚信教育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  许多侨胞在海外所得微薄,生活拮据,而家乡亲人则苦等他们寄来的批款度日。他们在收寄侨批时有付现金的,有赊数的,也有半赊半现的,对于老客户或因船期在即,或因工资未发放,或因家乡急需用款等等原因,在这种情况下,不少“批局则先为垫付,等华侨挣到钱时再付清还。”一般侨批局为寄批者垫付批款,根本上没有任何担保,大多也没有办理借据之类的凭证,仅凭口头承诺,回批时才收批款,但从未听说不承认之事发生。据泰国银信公会原张明汕回忆,这些侨胞尽管生活很贫苦,然而都很讲诚信。如泰国有位经常由批局先垫付批款寄回家乡的侨胞,当他收到家人的回批时,已病住入医院,尚未归还批局代为垫付的批款,临终前仍念念不忘,特地取出家乡亲人寄来的回批,嘱咐身边的人一定要替他将所欠的批款归还批局。这位侨胞去世以后,他的家人果然前往批局落实此事。像这种侨胞死后还有人代还钱的还有好多宗。因此,张明汕说:“我从来不曾遇到回拒还批款的人。”可见广大华侨寄批者,都是秉持着诚信的信念。  承担送批重任的侨批局,从收寄到投递,整个运作过程都要保证不出半点差错,快捷安全地将批款送到侨眷手中。这就要求从业人员遵循严谨操作规程,不辞劳苦,从收寄列字编号抄写目录开始,到结汇取款分拣派送,爬山涉水送到侨户家中,收取回批,再回寄送还侨胞,一系列运作,其交接、签收、核销都要耐心细致,认真记录备查,这其中要付出许多的汗水。侨批业的运作从不辞劳苦,为的是恪守诚信,以资推展业务。即使有时偶尔在远批及办货过程中遇到意外,如飓风等不可抗力,这种损失本来解释一下就可说得过去,但批局一般都坚持负责赔偿,有时不惜变卖家产以支付批款,以此来保持信誉。  潮汕侨批具有丰富的诚信教育资源,是加强青少年诚信教育的重要课程资源。我们教育工作者必须高度重视,深入加强对潮汕侨批的学习研究,在新课程改革的伟大实践中,充分挖掘潮汕侨批的诚信教育资源,加强对青少年的诚信教育。  三、发掘潮汕侨批教育资源,加强对青少年尊老爱幼的优良传统教育  当今社会,物欲横流,人们价值观明显多元化。受当前各种社会思潮的影响,不少青少年自私自利,淡漠亲情。这成为当下许多教育家关注的热点问题。因此,必须开发、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加强青少年的尊老爱幼的优良传统。潮汕侨批作为一种地方课程资源,其中蕴含着这种道德观念随处可见。  澄海籍侨胞陈鸿程,20世纪20、30年代前往泰国谋生。他和妻子、几个儿女在海外,留下长子陈修贤与3个孙子陪伴在家乡的母亲。1975年农历4月底,陈鸿程的母亲不幸摔伤。他闻讯以后心急如焚,于5月初一写信给母亲。信中写道:“慈亲大人尊前敬启者,今天由朱锦渠邮信内云及,母于上月底不幸跌伤,势颇严重,恕儿在外未能晨昏奉侍,实深遗憾。伤势如何,祈续示知,兹付港银伍佰元,为大人留身边零用”。与此同时,陈鸿程还写了一封信给他的长子,一再叮嘱他要细心服侍祖母。在这期间,泰国政局动荡不安,各行各业一落千丈,人心惶惶不可终日,“不知将来何日变作难民,恕难预料”。但陈鸿程仍克服困难,先后两次,寄回港币400元,供母亲治伤。  许多侨胞虽在海外辛苦劳作,但对留在家乡的“心头肉”——自己的子女无限牵挂,时刻想念,想方设法,关心自己的子女,特别是关注他们的学业。  马来西亚的侨胞蔡涌泉,在寄回家乡澄海程洋冈老家的侨批中,嘱咐儿子蔡金钱“切要谨慎从事,不可在外放荡,以免养成不良习惯”。他在给母亲的信中强调,“金钱在家或在外面,切欲学习正当事业,留心进取,不可闲游过日,以免颓唐”。  20世纪50年代初,新加坡当局对侨胞“禁令甚严,若非有重大事务,回中国后即不能再来”,在这种情况下,侨胞陈应传就通过侨批,对在家乡的儿子进行“远程教育”——“希你善待祖母,勿骄勿逸,学业要多学习,方不可致贻误未来”。许多海外侨胞并不富裕,但在寄回家乡的批款中,特地拨出一分作为供子女求学的“专款”。1934年出生于普宁流沙镇的朱诗发,其父母于1940年和1948年两度漂泊泰国谋生,主要是从事分发中文报纸和代办侨批业务,收入微薄但不断寄回批款,除赡养朱诗发的祖母和协助其伯父维持生计外,还为朱诗发和他妹妹求学提供费用。1955年8月,朱诗发考进广州华南工学院(现华南理工大学)。他正为学费担忧,父亲及时寄来了港币250元,解了燃眉之急。此后,朱诗发双亲仍不定期寄来批款,供他学习之用,直到他毕业留校当助教。  潮汕侨批中充满尊老爱幼的优良传统道德品质,是一种重要的教育教学资源。每一位从事历史教学的教师,大可以结合“弘扬中华优良传统”等内容的教学实践,有的放矢地发掘潮汕侨批的课程资源,采取各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培养青少年的尊老爱幼的优良传统。  四、发掘潮汕侨批教育资源,加强对青少年的感恩教育  所谓感恩,就是“对别人所给的帮助表示感激”。人的一生,无论他多么有能耐,也离不开他人的帮助。“滴水之恩,涌泉相报”。常怀感恩之心,我们的生活会更加美好,社会更加和谐。一个人有感恩之心,就有助于保持一个平和的心态;一个社会集体崇尚感恩文化,那这一定是个和谐的社会。在这样的环境下生活的人,互相之间能以较高的道德标准来对待别人,有助于提升整体的人际氛围。在这种氛围下生活的人,心情肯定会更加稳定、平和、友善。懂得感恩,就会对别人、对周围的环境少一份挑剔,多一份欣赏,自己的心情也会更加愉悦。  感恩是做人的基本准则之一。感恩既有天生的,更需后天教养。感恩教育,也就是要引导学生逐渐养成感恩的心态和习惯,使感恩成为一个人自觉的思维意识和行为习惯,作为个人个性品质的组成部分恒久的存在,对他人、对社会、对自然常怀感激之心和致谢之情。感恩教育是一种以情动情的情感教育,是一种以德报德的道德教育,更是一种以人性唤起人性的人性教育。潮汕侨批不仅承载着海外侨胞对家乡亲人的赡养之责,更是浸透着对养育自己的家乡及父母的感激之恩情,无疑是我们加强对青少年进行感恩教育的重要资源。  家在澄海程洋岗乡的蔡涌泉、蔡淇泉兄弟,在马来西亚谋生,虽境况不佳,但仍竭尽所能,想方设法,筹钱给家里的母亲应急。他们在信中这样写道:“慈亲大人膝下:敬禀者,日前接读来谕,获悉所嘱之事,本应如命调取,只因现时外洋行情艰竭,移挪亦不易。而吾弟月薪到月屡屡不发,实在难言,因此,吾弟不得不先向人抽调,以赴应用,兹先奉上华币贰拾元,到祈查收,从中发落,其余候缓些行寄上接用,免介。”  家在潮安县龙阁乡(俗称陈厝垅)的马来西亚侨胞陈金炳,在抵达目的地后第二天,就给母亲寄出“平安批”,诉说他出洋的经过,让母亲放心,并付少量批款。批信里面写道:“儿自上月二十五日南来,一路水陆平安,至本月初二上岸到坡。即住昌年,儿看情形无从居住荣裕的。吾姐特出陆元与儿寄批。然后即往往木钦叔居住。大人切免锦念。儿落船之时寄家兄广东纸三元,大人岂有收到,否则回音来知。今逢叻轮往汕,付批局带呈一信外并国币八元,信内侠(夹)一广东纸。至时检收以后家情之用,余言后禀”。  一封封沉重的侨批,充分体现着离乡背井,远赴南洋各种谋生的移民,永化不开、永挥不去对自己有养育之恩的父母和朝夕相处的亲人的无限思念个牵挂,体现着众多潮籍侨胞对养育自己的父母及家乡的无限感激之情。  为此,广大历史教师必须充分发掘潮汕侨批中的感恩资源,将其引入教育教学实践当中,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加强对青少年的感恩教育,使青少年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综上所述,潮汕侨批具有丰富的教育资源,是加强青少年学生思想品德修养的重要地方课程资源。我们教育工作者必须高度重视,深入加强对潮汕侨批的学习研究,在新课程改革的伟大实践中,采取积极有效措施,让潮汕侨批文化进入校园,充分发掘潮汕侨批的教育资源,加强对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教育、诚实守信教育、尊老爱幼的优良传统教育和感恩教育,以培养健全人格的青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