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难以承受之重

2019-11-14 21:07:40

2004年中国宏观经济政策部门最为担忧的一点是,中国经济的增长仍主要来自于投资拉动——gdp增长的40%以上来自投资,远远超过经济发展史上任何一个国家的比重,经济学家们表示,这种增长方式的质量、效率、可持续性,对金融机构造成的压力都令人担忧。虽然存在着房产和汽车等重大消费热点,但是消费需求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仍然不足,刺激内需这个似曾相识的词汇又一次回到我们的生活当中。

  几年前,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除了宏观经济部门的众多扩张政策以外,超常规扩大高校招生也成为政策组合的一部分。当然,扩大高等教育规模,增加教育供给本就是教育主管部门通盘规划中计划应有之意。

  这几年以来,扩招,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等等,对于中国教育来说堪称利好消息的政策不断付诸实施,教育支出成为中国城乡居民消费支出的重头。但同时,事情似乎又在向另一方向发展。近几年,教育费用的持续攀升,大大强化了居民的储蓄意愿,影响了城乡居民家庭消费倾向。教育支出开始成为中国家长们的难以承受之重。

  而这一趋势已经成为中国社会科学院预测的2005年中国社会发展七大趋势之一。在这个机构近日发布的蓝皮书中指出,对于已有子女的家庭来说,从幼儿园开始,家长要交纳的各种费用,包括赞助费、择校费、择班费、小学至大学的学费、生活费等等,而这些费用加起来,早已超过普通居民家庭可以承受的正常水平,从而导致众多家庭无奈削减了当前的消费开支,增加了储蓄额度。

  调查报告认为,连续数年,多项关于城乡居民储蓄目的调查中,子女教育费用均被排在第一位,超过养老与住房,这并不是很正常的事情。

  这个现象不仅是社会学家的课题,更是每一个家庭,每一位家长感同身受的切肤之痛,这个现象被他们称之为“乱收费”,有专家曾表示,近10年来,教育乱收费高达上千亿元,一名大学生的全年学杂费,从1989年的200元已经涨到了1万元,上涨幅度达到了50倍。

  面对这一现象,有两种常见看法。第一:抱怨国家投入不力,教育经费不足,使得学校办学步履维艰,必须从学生家长那里补足发展所需。而教育部门也常有“穷国办教育”的说法;第二:“乱收费”的一部分为教育部门中的少数个人和团体所攫取。

  我们认为,对于第二种看法,虽有偏颇,但也不可全盘否认,事实上更值得仔细考量的是第一种看法,教育专家们称之为“教育供给不足”,这种说法虽有道理,但却不是事情的根本,在此观念指导之下,教育政策甚至会有南辕北辙之忧。

  毫无异议,穷国办教育是中国教育必须面临的约束条件。虽然从1996年开始,国家财政对于教育的投入逐年增加,目前占gdp的比例为3.28%,尽管低于世界平均的4.1%,但是考虑到gdp的强劲增长,国家对于教育投入的绝对值增加相当可观,再考虑到国家财政在经济起飞和社会转型时期面临的重点项目建设和转移支付的沉重负担,这些投入当属不易。

  但是在现有约束条件下,其实我们可以做得更好。暂以高等教育为例,目前,中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刚突破15%,与此同时财政性教育投入占gdp的比例已超过3%;美国的公共教育经费占其gdp的5%-6%左右,其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已超过80%。以此数据类推,我们的高校入学率要赶上美国岂不成了遥不可及之事。

  并非如此。关键问题在于高等教育的发展绝不能完全由政府出资,教育社会化和社会资金的大量流入带来的民办教育的大发展才是根本所在。

  观察一下今年的民办教育有助于我们理解其中的奥妙。两项受到鼓励的政策使得民办教育面临近年来最为严峻的考验——重点大学的“二级学院”和重点中学的“名校办民校”。两项政策的核心是,办学资源来自公有学校,收费方式面向市场。对于民办教育来说,这是一场不公平的竞争。这些公立学校长期由国家和地方财政支持,而且因为要担负创建“示范性学校”、“世界高水平大学”的任务,更是得到了教育主管部门不对等的资金支持,在办学力量上是民办教育无法企及的,对于这样的教育“供给”,众多家长自然是趋之若鹜。加之应试教育弊病沉疴不起,在应试和学历教育方面更具比较优势的公立学校才是家长们的首选,这更加大了供需之间的鸿沟,人为造成了教育消费的价格高企。

  1997年的《社会力量办学条例》曾明确规定:“国家严格控制社会力量举办高等教育机构。”而去年新出台的《民办教育促进法》则鼓励社会力量办学,并规定有志于此的人士可以获得“合理回报”,民办教育界欢欣鼓舞的话语言犹在耳,却在转瞬间需要面对民办教育的生死存亡。上海民办教育研究所所长胡卫先生在今年的大学校长论坛上说:“四川前几年有上百所民办学校,现在只剩下一所了。”

  这一情况使得我们有理由认为,体制分割造成的进入壁垒,以及由此产生的寻租行为和利益集团在教育部门同样存在,在这样一个事实基础上,所有的家长都无法天真地设想教育费用会在今后一个短时期内降下来。不但不会降,还有可能继续增高。

  围绕教育这两个字,我们看到的是数不清的,而且是相互缠绕在一起的问题,正如教育专家谈松华先生所说,局部问题已经不再是问题,需要系统性的解决。看来,在这个领域,我们同样面临的是“过大关”的问题。

  经济观察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