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问题的提出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兴趣是一个人倾向于认识、研究获得某种知识的心理特征,是可以推动人们求知的一种内在力量。学生对某一学科有兴趣,就会持续地专心致志地钻研它,从而提高学习效果。本文主要是针对我校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进行了调查研究,为找出形成化学学困生的根源并寻求相应的转化策略提供参考和依据。
二、调查研究过程和方法
1. 调查问卷的设计
对学生学习兴趣的调查问卷是在刘知新所着《化学教育测量和评价》一书中的“化学学习兴趣与态度量表”的基础上进行修改而成,重点选择了该量表中3道针对性强的单选题、多选题以及填空题组成了本问卷。
2. 调查对象的确定
本次调查抽取高一两个平行班,高二化学班的学生作为研究对象,调查时共发放问卷163份,回收问卷163份,回收率100%,其中有效问卷161份,有效率98.7%。数据分析时,将调查对象的期末考试成绩按降序排列,取高分段的前30名学生(高一20名,高二10名)为学优生,取低分段的后30名学生(高一20名,高二10名)为学困生,作为本次调查结果分析的对象。
3. 调查结果分析
(1)单选题结果分析
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绝大部分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都喜欢化学并对化学感兴趣,因此学习起来觉得较轻松,学习成绩也较好。相反,学困生由于不喜欢化学,对化学缺乏兴趣,因此学习感到困难,从而导致成绩不好,而成绩不好也是导致学生对化学没有兴趣的一个原因,久而久之形成了恶性循环。
(2)多项选择题结果分析
上表统计结果表明,无论是学优生还是学困生喜欢化学的原因都是因为化学实验有趣和化学在生产、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因此,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充分利用化学学科的这些优势,激发学困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值得注意的是,在促使学生学习化学的原因中,“化学是一门必修课,我必须及格才行”这一选项的得分率学困生比学优生高得多,说明大部分学困生学习化学是为了高考,他们只注重学习的结果而不注重学习的过程。
在“我不喜欢化学或促使我不想学化学的原因”这一项目中,仅有1名学优生作答,因此不做分析。学困生中,不喜欢化学的原因多种多样,其中又以“成绩不好,努力后也没多大的提高”和“学习负担太重,各门功课压得我无力对化学增添兴趣”以及“化学学习太枯燥”为主要原因,说明学困生的学习基础薄弱,不能合理安排时间或没有找到好的学习方法,老师的讲课方法不当等原因使学生对化学学习缺乏热情,因此导致学习成绩差。
(3)非选择题调查结果分析
在“我最喜欢的课”的调查项目中,30名学优生仅有2人没有将化学列入最喜欢的课,而30名学困生中也仅有3人将化学作为最不喜欢的课,表明绝大部分学困生虽然不太喜欢化学但也没有到讨厌的地步。因此,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充分利用各种资源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正如学生最后一项“你喜欢老师怎样上化学课”中这样写道:“多用多媒体教学”、“多做实验”、“不要只是老师讲,要多进行师生互动”、“上课多给学生讨论的机会”、“老师不要太严肃,要幽默一点”、“课堂上要穿插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小故事,调节课堂气氛”……
三、结论与思考
1. 结论
通过调查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学习兴趣与学生的学习成绩有较大的关联,对化学学习缺乏兴趣是造成学习成绩不理想的主要原因之一。其实无论是学优生还是学困生他们都有自己的想法,学困生并不是从一开始就对化学没有兴趣,他们也想把自己的学习搞好,也想对化学感兴趣,因此教师要多与学生交流,了解他们的想法,根据化学学科自身的特点,利用化学的学科优势,培养学生化学学习的兴趣,师生配合,不断提高学习效果。
2. 几点思考
托尔斯泰曾经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可以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努力激发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享受学习的乐趣,是中学化学教学的任务之一,也是转化学困生的有效措施之一。如何培养学困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发挥情感效能,焕发学困生的学习兴趣
伟大导师列宁曾经说过:“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为真理的追求。”一般来说,凡能满足人的需要或符合人的愿望、观点的客观事物,就使人产生愉快、喜爱等肯定的情感体验。反之,就使人产生烦闷、厌恶等否定的情感体验。学习中的情感与学习的认知活动是紧密联系的,因此,没有可靠的情感基础,不仅不会有成功的学习,甚至连一般的学习也是不可能的,积极的态度体验能够促使学生形成强烈的学习兴趣。
在与学生的谈话中,经常听到学生说:我基础很差,我也曾经努力过,但还是不行,无论我怎样努力,总是学不好。很多学生由于经常遭受学习失败的打击,逐渐失去了自信心,学习上提不起任何兴趣,逐渐变成了学困生。转化这些学生首先要运用情感激励艺术,创设优良的教学情景,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实践证明:学生热爱某一个老师,也会爱这位老师所教的学科。但是要想让学生热爱老师,老师必须热爱学生。学困生从表面上看,对什么都无所谓,其实他们都有较强的自卑感,更在乎自己的学习成绩,更在乎自己在老师、同学心目中的位置。但一次次的失败,使他们的自尊心受到影响,为了保护自己的面子,往往故作轻松状。因此,教师对待学困生应倾注更多的感情,应着力培养学困生的自信和自尊,对他们千万不可冷落、歧视。教师要做到热爱学生、理解学生、尊重学生,多些鼓励,少些批评,要表达自己对每一位学生的期望,要多用“我希望你……”、“我相信你一定能……”等语气鼓舞学困生,发挥评价情感,将含有尊重、信任、希望的信息传递给学生,就会产生积极的情感,这一点对学困生来说尤其重要。长此以往,学生和教师之间产生了亲近感,感受到教师的可亲可敬,消除了自卑感和对学习的畏难情绪,必然会树立起必胜的信心,也增强了学习化学的兴趣,学习效果必然也会逐渐提高。
(2)发挥实验魅力,增强学困生的学习兴趣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化学实验以其生动的魅力和丰富的内涵在增强学困生的学习兴趣方面发挥着独特的功能和作用。调查结果显示,无论是学困生还是学优生都对化学实验充满了好奇,特别是学困生,学习注意力不集中、好动,对任何事都想亲身体验一下,因此,实验是学困生产生化学学习兴趣的源泉。
化学实验包括课堂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传统的课堂演示实验往往无法摆脱“教师演示——教师归纳”的公式化进程,学生对操作细节和现象一晃而过,无法留下深刻的印象。为避免学生只是看热闹,觉得好奇、好玩而忽视通过实验所要达到的目的,每次观察实验都要要求学生有真实详细的实验现象记录,实验演示完成后,要求学生尽可能多地描述自己观察到的现象,逐步培养观察能力。对于简单的演示实验,可以有意识地安排学习成绩相对较差的学生来做,较复杂的实验操作可以协助他们做,以此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增强他们学习化学的兴趣。
对于学生分组实验,要结合学校的实情组织好实验,有条件的话都要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验,我们学校的实验室共14张实验桌,每班学生不超过56人,因此,我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将学生分为四人一组,做实验时,一个学生亲手感受实验的过程,其他三人认真观察这位学生的实验情况,注意在实验的过程中出现的一切问题,能够发现多少就记录多少,在做完实验后指出并且提出改进的建议。一个实验完成后,再换另一个人操作,其他人观察、记录,如此循环,每个人都有机会亲自动手操作,这样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有所收获,取长补短,学习的积极性得到了极大的调动,而且取得了良好的学习效果,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而不再是旁观者,自然学习化学的兴趣也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
(3)积极开展课外活动,保持学困生的学习兴趣
学困生对化学的学习兴趣往往是三分钟的热度,来得快,去的也快,如何保持学困生已有的学习兴趣是我们要认真思考的问题。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有参与科学活动的热情”,因为丰富多彩的科学活动可以为学生的兴趣发展提供广阔的天地。鉴于这样的要求,我们组织了化学社团活动,特别鼓励那些化学成绩不理想,但动手操作能力较强的学生参加,活动的内容围绕化学学科知识,要求学生联系生产和生活中的实例,上网查询、收集有趣的化学实验并记录下来。社团成员每周活动一次,大家交流成果,并动手操作实验,完成实验报告。在活动中,学生们又动脑又动手,自己查阅资料,自己设计方案,自己动手操作,遇到问题和困难,想办法解决和克服。这样的活动不仅可以巩固课堂所学内容,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有将化学知识应用于生产、生活实际的意识,能对与化学有关的社会与生活问题做出合理的判断。另外,社团活动形式生动活泼,不仅是智育的好形式,也是德育的好课堂。通过共同完成某一次具体任务,可以让他们学会如何“与人合作,具有团队精神”。同时,不断地刺激他们学习化学又不会增加他们的课业负担,这样的活动能够有效地保持学困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参考文献
[1] 刘知新,王建成. 化学教育测量和评价[M]. 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
[2] 王金丽. 优、差生非智力因素发展研究[J]. 心理学探新,2000,(1):28~32
来源:教育第三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