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在语文教学中的魅力

2019-11-28 06:24:39

  作者:山西河曲巡镇中学 曹丽华

  德国哲学家雅思贝尔斯曾经说过:“教育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在语文教学中恰当地引入音乐,使之成为一种教学手段,无疑能渲染良好的教学氛围,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进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那么,如何将音乐巧妙地引入语文课堂呢?

  一、用音乐把学生带到文章的意境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比如教学《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我们就可以先让学生欣赏《好汉歌》,让豪放的音乐把学生带到一百单八将那一段段传奇的英雄故事中,使他们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迫切地想知道课文故事的详细内容。这样,学生的求知欲望就会被充分调动起来。此时,我们再导入新课,整节课学生就会思维活跃,情绪高涨,并深刻地感受到的无奈。

  二、用音乐感染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比如教学《再别康桥》,我们一般会要求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徐志摩对母校的深厚情感。然而,即便我们在多媒体上展示出“康桥”“康河”的图片,那也只是对课文插图的直观性欣赏,学生很难有身临其境的感受。如果我们能创设一种气氛,把学生带到图画中,感情自然就会流露出来。为此,我在上课之前请同学们欣赏了歌曲《再别康桥》。音乐响起后,轻柔的曲调和悠扬的歌声弥漫在空中,同学们都沉浸其中。歌曲进入尾声,音乐还在回荡,很多同学都要求再听一遍。更让人惊奇的是,很多同学竟然跟着音乐一起唱了起来。接下来,我请同学们自己配乐朗诵《再别康桥》时,同学们就在体味节奏美、音乐美、意境美的同时欣赏了康桥的美丽,感悟到了诗人依依惜别的深情。

  三、用音乐化无形为有形,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白居易的《琵琶行》中描写音乐的内容是教学全文的难点。课堂上,根据文中乐曲旋律的变化“舒徐流畅——逐渐低咽——间歇停顿——激越雄壮”,选几段不同的音乐配合讲课,以声感声,唤起学生的想象,引学生入情入境。比如,以《二泉映月》的凄凉婉约、如泣如诉的旋律配以缓慢深沉的讲解,学生会被音乐和琵琶女痛苦的追忆深深感染,沉浸在感伤的氛围中;讲歌女痛苦的追忆,分析“大珠小珠落玉盘”“幽咽泉流”“银瓶乍破”等表现其不同处境、不同心情的声音时,可选琵琶曲《十面埋伏》、小提琴曲《梁祝》、钢琴曲《命运》等乐曲中相应的曲段配合讲解,让学生深深体会到琵琶女悲凉的心境及其多舛的命运。这样教学,当音乐到“四弦一声如裂帛”时,学生仍会沉浸在悲凄的境界中。这就是音乐的魅力。

  四、用音乐升华感情,强化德育渗透的效果

  音乐中蕴涵的感情比文字的描述、语言的表达丰富得多。有时候,文字和语言不能激起人们的感情,而音乐却能拨动人们的心弦,震撼人们的灵魂。

  教学《沁园春·长沙》时,我播放了《长征组歌》中的《过雪山草地》《飞跃大渡河》等,动人心魄的音乐在教室里回荡着,悲壮的音乐和画面很快就把学生带到了战火纷飞的年代,促使他们想到了先辈们前赴后继地抛头颅洒热血的壮烈场面,想到了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明白了创业艰难的道理,激发了爱国热情。

  综上所述,将音乐适时适度地引进课堂,确实能对语文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将音乐引进语文课堂时一定要注意这是语文课不是音乐课,切忌喧宾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