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随着前三季度中国经济增速22日“揭开盖头”,年初提出的全年经济增长8%左右目标的实现,已没有悬念。常务会议提出,今年后几个月,要把正确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和管理好通胀预期的关系作为宏观调控的重点,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增强政策的灵活性和可持续性,更加重视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发
中国昨天(22日)公布第三季度GDP增长数据,由于这关系到能否实现"保8",同时对全球意义重大,德国一家媒体将22日称为"紧张又充满期望的一天"。对中国第三季度GDP增长8.9%,很多人认为它标志着中国走过了最糟糕时期,路透社评论说"中国龙咆哮归来",美国彭博新闻社则侧重分析中国经济的软下腹,认为出现8.9%这个令全球羡慕的数字,恰恰表明中国的经济复苏是"激素型"。对中国经济同时存在截然相反的两种看法是西方近几十年来最明显的特征之一,中国总是被同时说成真老虎和纸老虎。一位中国专家22日对《环球时报》说,这种困惑在中国其实同样存在,因为无论中外学者,评价中国经济很难摆脱西方经济学设下的坐标。而中国经济"太奇怪"了,它总是充满了不合理,但却呼啸向前。中国经济的现状很像在撑破西方有关经济的各种学问。
"中国式的经济步伐"
中国第三季度GDP增长成了昨天世界报道中国最集中的新闻。俄罗斯国际文传电讯社称之为"中国式的经济步伐"。德国EMFIS经济新闻以"经济火车头中国第三季度增长8.9%"为题说,中国公布的数据没有让世界失望。美国《商业周刊》网站22日评论说,对于那些认为中国经济机器势不可挡的人来说,今天出现了更多的证据。
《日本经济新闻》网站的文章说,中国经济复苏的倾向变得越来越鲜明。22日写道,受宽松贷款和大规模政府支出的推动,中国经济第三季度增长8.9%,而美国、日本和欧洲继续挣扎。中国凭借一项4万亿元的刺激计划击退全球衰退,该刺激计划包括了大规模基础设施投资。自从今春以来,中国的复苏令其他主要经济体微弱的好转迹象黯然失色。路透社以"中国龙咆哮归来"为题称,世界第三大经济体第三季度增长加速到8.9%,之前第二季度为7.9%,而在全球经济衰退最严重时的第一季度只有6.1%。经济学家们说,在前9个月增长达到7.7%的情况下,将轻易达到2009年全年增长8%的目标,而在今年年初全球金融危机肆虐时这个目标看似天方夜谭。报道称,18日公布的预测显示,很多人预测中国2010年增长率为9.0%,而几个银行此后的预测更为乐观。报道称,美国和欧洲尚未彻底摆脱衰退,它们巨大的债务负担将严重削弱消费,现在全球决策者希望中国能通过增加内需扛起更多的增长担子。
《华尔街日报》22日称,对那些老爱唱反调质疑中国经济复苏的人来说,现在处境更为困难了。但在22日西方媒体报道中,对中国经济能否持续发展仍有大量疑问。《商业周刊》说,许多人开始质疑中国将如何打破对国家支出的依赖,成为更可持续、更平衡的经济。法新社同一天说,"中国经济起飞了,但靠的是单引擎推动"。美国彭博社22日援引专家的话将中国的经济增长称为"激素型"。报道说,中国经济的复苏主要是靠了4万亿元的刺激措施,这些钱被用在铁路、公路、电厂和公共房屋的建设上,刺激计划将在明年结束,不得不寻找新的方式来维持经济增长。报道还称,亚洲开发银行的中国经济学家说,政府把困难而痛苦的改革推迟了,接下来将是艰巨的任务。
《华尔街日报》22日的另一篇文章说,9在中国文化里成了最理想的数字,它离完满近在咫尺,但同时又差那么一点点。中国9月份工业增加值增长了13.9%,没突破14%这道坎,这可以暗示中国人:不要被胜利冲昏头脑。8.9%的GDP增幅不仅有让中国人保持清醒的心理暗示作用,甚至可能有遏制通货膨胀预期的现实作用。法新社猜测目前公布的数字是"偏谨慎的",实际增长率可能更高。英国《》援引兴业银行首席亚洲经济学家格伦的话说,"眼下夸耀强劲增长不符合中国的利益。"
中国经济撑破西方经济理论
中国经济9个月以来的表现让很多西方语言家们成了"变色龙"。今年1月,《柏林日报》曾就中国经济现状评论说,中国经济在颤抖;到了3月,该报以"可能还到不了6.5%"为题说,8%的增长率似乎只是一个好运的神气数字;其后,随着中国经济逐渐增长,改说"中国经济仍处在全球优势地位";如今,该报称,"中国经济是世界经济的稳定器"。
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经济学教授尼尔森22日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说,西方经济学界一直存在着"中国怀疑论",认为中国的发展不具有可持续性。就在这次金融危机爆发之初,还有人提出"中国经济将面临最大灾难"、"中国奇迹行将结束"等论断。但中国经济发展的事实却总能把那些经济专家们的论断打破。其中最重主要的原因就是西方经济模式都是建立在它们的国情、制度体系基础上,而中国的情况与西方有着很大不同。用西方的经济模型来判断中国往往行不通。尼尔森表示,西方人总是有几个问题想不明白:一是中国的发展为什么具有可持续性,经济发展很大程度上免疫于、社会等问题的影响,尤其是中国从上到下都能意识到稳定的重要性;二是中国发展的速度,西方经济学界常有这样的尴尬,经济学家在引用一些数据来分析中国时,那些数据其实早就过时了,中国发展的速度快于西方经济理论发展的速度;三是中国的内需,中国的地区不平衡到底是发展的桎梏还是潜力所在。
瑞典《每日工业报》记者埃德斯特罗姆说,瑞典经济基础雄厚、就业群体不大,且有较为健全的福利体系,所以才确立了"环境友好型"的经济模式,这也是为什么瑞典可以在气侯问题上保持高调的原因。但中国的情况完全不同,仅每年的大学毕业生就几乎相当于半个瑞典的人口,并且仍有很多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对中国来说,首当其冲的问题就是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埃德斯特罗姆说,世界必须正确地认识并接受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如果处于嫉妒或是担心的心理,人为设置障碍去打压中国,无论成败都可能引火烧身。
"话让别人去说,日子自己过好"
法新社报道中国经济时曾援引专家的话把中国称为维持当前世界经济"一个必不可少的齿轮"。在中国公布第三季度GDP之前,西方一些财经媒体、大通讯社纷纷提前预报这则新闻,许多媒体还找专家进行了各种预测。
伦敦经济学院东亚问题学者马丁·雅格斯22日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认为西方媒体、投资家、股市盯着"中国GDP变量",表明中国的这些数字不但具有中国意义,还具有世界意义。"中国经济第三季度增长8.9%这个消息对欧洲美国来说都是一个积极的消息"。对于一些媒体将中国目前的经济增长称为"激素型"增长,雅格斯说,中国目前选择的是一个比较合适的经济战略,中国的经济战略是由中国的传统文化、体制、思想等凝聚的产物,跟西方确实不同,而中国模式是这个世纪最值得研究的话题之一。
在很多人看来,第三季度GDP数字还可能涉及中国经济模式地位变化、国际声望涨跌。22日的新闻发布会上,西班牙埃菲社记者就追问中国官员:通过您刚才发布的这些数据,您能不能告诉我们,中国在年底会不会在GDP总量上超越日本?马来西亚《沙巴时报》在一篇报道中说,经济学家预测,本周中国发布GDP数字,会继续缩小与日本的差距,后者第三季度可能只增长1%。预计中国在2010年或2011年超过其亚洲对手日本,坐上后者已占据40多年的位子。
德国《世界报》网站上,网民对中国GDP增长的议论五花八门。网民亚纳德夫认为,中国终将以"最好的道路"成为世界最大经济体,我们必须向中国学习;网民尚科写道,中国的任务艰巨,它有4亿人口每年收入少于1美元(数字与中国的数据不符--编者注)。名叫瓦特尔的网友则称,这是一个自己欺骗自己的美好数字,如果增长停止,中国将很可怜。
日本《读者新闻》说,中国的内需将牵引世界经济,也会对日本经济造成良好影响。则援引专家的话说,中国复苏的影响主要在于提振全球信心,而不是实际推动增长,"除了初级产品外,世界其他地方获得实惠相当有限"。
清华大学中美关系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周世俭说,中国经济正在回暖,各项经济政策发挥了作用。但现在我们就像一个经济危机下的大病初愈者,身体仍很虚弱,需要的是健康的慢跑,不是百米冲刺。西方对中国的了解并不深刻,分析中国时经常不是吹捧就是贬损。对外界的夸奖和质疑,我们应该抱着一种从容心态:话让别人去说,日子自己过好。
中国GDP增幅再惊世界
2019-11-21 08:54:59
相关推荐
- 翻译知识:“禁止”不要再翻译成Don't 2019-12-06 11:29:35
- 负面的同义词 2019-11-11 15:12:05
- “亚投行协定”用英语怎么说? 2019-11-21 15:13:34
- 6月4日“金太阳新课标资源网”侵权资料名单公示 2019-11-24 18:12:40
- 中国发现世界最大蜘蛛化石 有15公分腿跨度(图) 2019-11-25 20:0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