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分析:高考作文,思想和语言哪个更重要?

2019-11-09 09:58:00

1 2 3 4 下一页

  作者:佚名

  一、缘起

  高三每次月考紧张的改卷、试卷评讲后,照例有一个“佳作展示”环节:作文讲评时会把50分以上的作文影印出来,发给大家看,为同学们写考场作文提供借鉴或者说模仿。这次作文题目审题有些难度,写偏题的作文多一些。从审题的角度,这篇题为《尊重之美》的文章切题最为贴切,因此就被作为首选。当然,它并不是一篇完美的文章,阅卷老师给了50分,但是,这篇文章在切题和文章结构上都有值得学习之处。然而,正是这篇文章引发了此次的“作文事件”:一位高三理科班的同学对这篇“样板”范文充满困惑,写给我们一篇“质疑”的文章。看到这封写在小张作业本上满满7页“信”,或者称“专业研究探讨论文”,我们感到喜悦、激动、惊讶、叹服,也有着深深的无奈……

  二、月考的作文题和引起争议“高分作文”

  作文题目是: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筱敏在《捕蝶者》中详细介绍了捕蝶者娴熟地运用各种方法,将蝴蝶做成各种各样珍贵的标本,名扬世界,捕蝶者们代表蝴蝶放弃了“默默耗损掉美丽终老山林”的生活目标和权利,可有谁知道蝴蝶的感受呢?也许这就是人们欣赏美不胜收的蝴蝶标本的代价。

  请在材料的含义范围内,结合你的经历或认识,自行立意、自拟标题、自选文体,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初看起来,此次作文的审题似乎不会有太大难度,毕竟作文选材涉及的《捕蝶者》出自粤教版《现代散文选读》中的必读篇目,上学期我们刚刚学过。但是,命题者对题目的“简单问题复杂化”的表述,尤其是最后那句“也许这就是…的代价”的话,致使不少学生集中写“代价”。正因为如此,这篇《尊重之美》的作文才让人觉得它在审题上的切题和在文章结构上的扣题能够为很多审题出现偏差和不太会架构议论文框架的同学学习借鉴。

  现在我们把这篇引来“质疑”的考场作文抄在这里:

  尊重之美

  一考生

  爱默生曾说过:“大自然是一件从未被描写过的事物。”人亦如此。每个人都(有)其独特的目标和权利。倘若他被外在刻意描画或描写,无论其结果是何其美丽,在其个人面前都将显得十分苍白无力。所以,我们应当学会尊重每一个个体。

  尊重世间万物,不随意剥夺任何个体生活目标及权利。张晓风曾在一次山中游记中写道:“为何我们不能生作樵夫渔夫,而只能当暂游的武陵人呢?”这句话饱含深意。因为我们无法像真正的渔夫樵夫一样与山为友,与鱼虫为亲,我们很难以学会抛弃所谓的功名利禄去尊重世间万物,所以,我们终究只能作暂游的武陵人。正如《捕蝶者》上面捕蝶者将自己所理解的美强加于蝴蝶身上,却丝毫未考虑蝴蝶的感觉,任意剥夺其权利。因此尊重万物,应当不任(意)剥夺其生活目标及权利。

  学会尊重,能使我们拥有一颗更加澄明的心与广阔的胸襟。梅贻琦作为清华大学的校长,他懂得如何去尊重人才,懂得真正兼容并包。他曾“三破格”录取华罗庚,尽管他并未(被)后世授予“大师”之称,但他为后世铸造了众多“大师”。他可谓是真的实践了“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他也可谓是民国学人的一代典范。由此可见,学会尊重,不仅需要广阔的胸襟与气度,也需要澄明的心。

  唯有学会尊重,践行尊重之德,方能成就人类之大善。自古以来,中国传统文化美德便教育我们要尊老爱幼,传统儒家学说中也将“尊重”归之于“仁”。尽管其出发点是有益的,但传统儒家却以“仁”为目标妄想建立一种以“礼”为“仁”核心的道德社会体系而一味地压抑人的自然本能及精神追求,其所形成的社会成员的社会品质也势必是狭隘而落后的。也就是说,我们只有真正尊重人的自然本能及其精神追求,方能建立起一个先进而宽容的社会,才能成就真正地人类之大善。

  总而言之,我们唯有学会尊重,尊重世间万物,尊重每一个个体,拥有澄明的心境与广阔的胸襟,方能成就人生之智慧。

  应该说,这篇文章的入选,主要是它的切题与章法。这篇文章的“搭架子”意识比较强,它的每段起始句为分论点,每句都的扣题意识,这些句子共同架构起文章的框架。这是平时语文老师“叮嘱”的考场作文“秘笈”之一。这之所以被称为“秘笈”,主要是源于当下高中议论文写作的现状,会写文章的学生是少数,更多的文章是结构混乱,语无伦次,毫无章法。因此,这篇文章被打50分,也有鼓励和引导学习的用意在。当然,在油印时,我们会把分数涂去,以“高分作文”之名发给学生。

1 2 3 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