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刺名校

2019-10-19 07:28:06

口述:思渺 记录:赵欣

“报吧,哪怕录取到最差的专业都比留在重庆强。”爸爸喝了口山城啤酒,悠悠地冒出这句话来。

“对,第一志愿是应该去冲一冲。要不就报中财或者中政也可以的,学校在北京,牌子也挺响,而且还有把握上经济或者法律一类的好专业。”妈妈给我夹了块卤鸭腿,期待地看着我。

我只顾扒饭,既不答话,也不抬头。电风扇呼呼地转着,气氛有点压抑。

这是2005年5月初的一天黄昏,发生在我家餐桌上的一幕。我,一名应届高三文科生,正在为了眼前那张薄薄的高考志愿表而和全家人一起大伤脑筋。

说起来,我还是文科班的前几名呢。我的母校是一所省级重点中学。我们学校的文科班颇有实力,老师是市里的骨干教师,其他学科的老师虽然年轻点,但也在市里的比赛中拿到过一二名。这样高水平的师资培养的考生自然也表现不俗,每一年都有25%以上的毕业生考上重点大学。北大、、武大、南开等名校通常是文科前十名的选择。按我的成绩,自然也该报考这些名校。可眼前我竟怯了场,迟迟做不了决定。因为,在4月份刚刚结束的全省第二次联考中,我只高出了重本模拟线30多分,总分比第一次少了近50分!这个打击着实不小,甚至让我怀疑起自己来!意志坚定的是爸爸,他鼓励我说要放松,多年来二次联考总是骂声不断,题目出得太难,打击考生信心,不用太在意的,要我大胆地冲名校;妈妈比较保守一点,她一直希望我读热门专业,将来不至于“大学毕业等于失业”;更无厘头的是老班长,他拍拍我的肩,笑呵呵地说:“相信自己!你的地盘你做主!”——这不等于什么都没说吗!

爸妈似乎都有道理,可最终的选择还得我来做。怎么办?这要命的考前填志愿!

我只好自己想办法。这时,经验丰富的班主任提供的一个信息让我看到了一线希望:哪怕按我第二次联考的状况,只要在高考中正常发挥,也至少能过重点线50分。老师的话就是比老爸的话有威力,这倒给了我一点安慰。

几门考试科目中,我最拿手的是语文。因为从小背唐诗宋词的关系,我对美妙的中国文字一直有种发自内心的热爱。英语也是我的兴趣所在,在全国中学生英语竞赛中,我还拿过全国二等奖。所以在专业的选择上,我首先圈定了中文系、新闻系和外语系。中文系是个理想化的专业,它能在理想与现实之间很好沟通,有着无限的可能性;而外语专业则能满足我长久以来对深入研读原版英文小说的渴望和对异域风情的向往;我肯定不会读经济类专业的,因为数学成绩并不突出,哪怕凭借总分优势考上了热门的经济类专业,将来的日子也不会好过;我也不会像多数文科生一样涌向法律系,因为保不准在我这样感情丰富爱胡思乱想的人手上,会有多少人情案发生……想到这里,我不禁对老妈居然不了解我这个儿子的兴趣感到失望。其实,这样的专业选择也跟我的名校情结有关。名校通常历史悠久,环境优美,很适合我的气质。当那么多优秀的文科生一股脑涌向经济法律等时髦专业时,或许比较冷门的语言文学类专业能让我更保险地进入名校。

不能按爸爸的建议报,在我们省,的文科分数基本上仅次于北大、复旦。每年会高出重点线80多分,这样一搏的风险实在太大,极有可能像我一位师姐那样掉到一般本科,然后选择复读。我一边按照从网上下载的一个“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类实力排行榜”上列出的学校筛选,一边在省招办编的招生指南上找到学校往年的录取分数和今年的录取计划。这时,我注意到了武汉大学。这是一所历史悠久的名校,有山有水,人文社科实力排在前五名,而且更吸引我的是,武大在我们那里历年的录取分数都比较平和,超过重点线40多分就能上,与我的水平差不多。我又想起曾经在学校图书馆的相关杂志上读到过介绍武大的文章,于是赶紧跑去复印回家好好研究。资料上说,武大的老牌优势专业中就有中文、英语,她的新闻系在国内也有不错的声誉。“就是武大了。”第一志愿基本确定。为了能在重点批中保险,重点批其它志愿我填了兰大、吉大。这些学校也不错,但可能是因为地处西北、东北偏远之地,竞争不太激烈,最重要的是它们每年都会招一志愿落选生。至于专业的选择,我仍旧坚持着自己的兴趣,选择的都是中文、新闻、英语之类。

志愿填完了,我一身轻松地完成了最后半个多月的冲刺复习。高考成绩出来,我超了重点线51分!而当年武大的录取分数仍旧只超过了文科重点线40分左右。我顺利地被报考的第一志愿第一专业录取,终圆名校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