摒弃作文教学中的短视行为

2019-11-11 12:08:45

  作者:麻城市职业技术教育中心 江玲

  在素质教育发展到研究性学习的今天,很有必要审视当今作文教学中的短视行为。这种短视行为突出地表现为:只重视学生应试知识、应试技能的传授,而忽视学生全面素质、研究能力的提高;只重视教学模式,忽视教学创新;只重视学生眼前的利益,忽视学生以后的发展,其危害不可等闲视之。

  短视行为一,繁琐的阅读指导和练习。现在的阅读教学,其弊端是老师讲得太多,使学生对所谓的阅读产生了厌烦。阅读题海战术,更使学生疲于奔命,根本谈不上什么阅读的兴趣。高考语文出现了一种以名家名言为内容的填空题,命题者的意图是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多阅读一些古今中外的名篇,让学生平时多记一些名家名言,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提高他们的素质。

  短视行为二,以形式为中心的作文教学。作文教学中教师的指导和讲评,都注重于作文形式,他们给作文规定了许多所谓的“模式”,忽视了作文的内容。如引申型的作文模式是“引—点—析—联—结;阐述型的作文模式是: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结论;关系型的作文模式是:提出命题—阐释概念—证明命题—得出结论。这样的作文指导,确实能在短时间内提高学生作文“成绩”,提高应试水平,但是由此带来的学生作文程式化,对学生进一步学习语文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恐怕不是短时间能消除的。

  近几年,语文作文一直强调表现真实的思想,一直强调创新,但有的教师在学生作文创新能力的培养上急功近利,操作上有简单化、肤浅化的倾向,甚至出现了作文创新的“模式”。如作文语言古典化、作文体裁多样化、作文思维多角度。这些所谓的模式,只能使学生脱离生活实际,无病呻吟,套话、假话连篇。

  这两种行为在中学作文教学中很有市场,很有改正的必要。

  首先,要引导学生多读。学生只有经常性地、有目的地进行阅读,对言语对象进行认知、感受和理解,才能提高语感。语文教师要做好对学生的阅读指导,积极开展语文课外阅读活动,不断拓宽学生的阅读面,应背的背,应记的记。通过阅读,让学生获取大量的信息,提高认知思维水平,完成积淀;学生和阅读材料之间存在着的“信息落差”,学生为了获取未知信息,启动自己的语言习得机制,与阅读材料进行信息交流而消除,从而自然习得母语书面语能力。

  这里的阅读,是指真实的阅读,强调的是让学生进行大量的阅读。国外阅读教学有一个很值得教学工作者深思的“杰克现象”,说的是一个名叫杰克的学生在阅读课上没精打采,可他在家里却什么作品都喜欢看。真实的阅读就是让学生自由地读,没有什么限制,不要求学生做阅读练习、笔记,让学生的阅读活动直接指向阅读材料的内容或者包含的信息,在大量阅读中发展,提高阅读能力和语文水平,让学生在阅读时心无所牵,真正放松。

  其次,要让作文走进学生的生活,走进学生的心灵,让作文成为“真正的写作”,使“作文成为学生抒写心灵的园地,联系社会的纽带”,成为他们人生的组成部分。启发学生认识“我口说我心,我笔写我志”,培养自己对生活的敏锐感受能力,让学生明白“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教师应对学生反复强调,除了多阅读以外,只有生活才是写作之源。

  此外,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和评论的习惯。教师一定要持之以恒,常抓不懈。(来源:黄冈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