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儿去年在一“重点”中学上初三。她上初一、初二时学习还算可以,每科考试成绩均在85分以上。这样的分数可排在班里20名以内,在同年级1000名学生中,可排在200名左右。孩子对此比较满意,学习的积极性及心态都比较好。可进入初三时,由于该校前年中考成绩很不理想,与一般的中学没有什么两样,甚至更差,被认为与该校的“重点”极不相称。无奈之下,学校便从全校13个班中挑出近200名成绩优秀的学生组成一个所谓“奥赛班”、两个所谓“尖子班”;余下的学生再分为10个班。这10个班,虽然没有冠名“差班”,可学生和家长总认为这是“差班”、“差生”。对此,学校非但不正确引导,反而采取人为措施扩大3∶10的差别:比如这三个班有早读,星期天还补课,配的全是优秀教师等。这样一来,10个班学生的心理更不平衡。一些学习较好、想学习且有发展潜力的学生,由于受到分班的打击而失去学习信心;而原来学习差的学生更是破罐子破摔,更加厌倦学习或干脆不学甚至捣乱课堂纪律,讽刺打击其他爱学习的学生。不少学生对学校及任课老师充满了敌意。班主任及任课老师也有不少情绪,并十分自然地把这种情绪带到教学中。这样一来,10个班的学生成绩均有下降。最近一次月考总分为550分,我女儿只考了300多分,平均分不及格,却在班里排上10多名。你看,为了应付中考,为了少数学生的学习,而导致大部分学生学习成绩如此大幅度地下降。据说,学校目前已经意识到这种分班的失误了。
我们知道,义务教育不是精英教育。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是关爱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个学生全面发展。一些学校为了考试竞赛分什么“尖子班”与“普通班”,或“好班”与“差班”,说穿了是对部分学生的一种歧视,一种冷眼,一种不公正,完全背离了教育方针和义务教育的培养目标。陶行知先生说:“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每一位学生都有着他的未来,我们千万不能因为他们一时的成绩不好或未尽如人意,就施以冷眼,就划分“阵线”。难道就没有一种更好的办法了?
有人问哈佛大学校长博克:“哈佛大学在300多年的办学历史中最成功的是什么?”他回答说:“最成功的不是培养了38位美国总统,37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全美500强企业中一半以上的董事长、总经理,最成功的是让每块金子在哈佛闪光。” 哈佛大学之所以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关键在于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提供了充分自由的空间。有着26年教龄的北京四中教师阎云仙最怕看到天上的雁阵中有一只大雁折翅下沉。她说:“只要细心发现每个学生身上闪光的东西,你就没有办法不喜欢他;喜欢是教育的起点,这会从根本上改变学校、老师对学生的态度。我喜欢我的每一个学生,这种情感不是自我强迫的,而是基于对学生的了解,我坚信‘是学生就有希望’的信念。”说的多好啊!反观一些学校的分班,有谁想到了每一位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吗?
美国的两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可柏在1968年发表的《教室中的皮格马利翁效应》一文中公布了他们所做的一个实验。这项实验的对象是小学1~ 6年级的学生。他们先对这些学生进行了“预测未来发展”的测验。测验结束后,列出占全班20%的名单,声称这些学生是“最佳发展前途者”,其智力将来还会有所提高。实际这些名单完全是随机抽取的,而8个月后,教师就像期待的那样,发展了这些特定孩子的智力。这些学生个个精神振奋,求知欲更强,与任课老师建立了良好的情感联系。一年后两位心理学家又对学生进行了测验,这些“最佳发展前途者”的智力测验分数仍在提高。结果表明:由于教师抱有暗含的期待,使学生的智力像期待的那样得到提高。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期待效应呢?“最佳发展前途者”是心理学家“预言”的,教师对此深信不疑,于是“权威性的谎言”唤起了老师对在册学生的积极期待。这种期待的情感是不易掩饰的,往往情动于衷而溢于外。因此教师在接触这些学生时,连本人也未必意识到嘴角上浮起期望的微笑。他们总是很容易发现这些学生的长处和优点,课堂上也总爱提问这些学生,一旦回答得好,立即给予鼓励。这些学生感受到教师的期待和爱的温暖,便会得到激励,增强了上进心和自尊心。这就如同种子播入湿润的土壤中就会发芽一样自然。在师生相互影响的过程中,教师寄以期望的学生便不断进步,产生了教师期待的正效应。而另外一些学生,由于未能感受到教师的期待和爱的温暖,便以消极的态度对待老师,把老师的话当成耳边风,拒绝老师的要求,和老师的关系日益疏远甚至对立,本来应有的智力发展势头也会由于自卑心理而停顿或减弱,甚至个别学生在学习和品行上表现出逆反心理,而教师看到这些反应时则对他们更不满,并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流露出来,在这个相互影响的过程中,被教师认为希望不大的学生便日渐退步,结果产生了教师期待的负效应。皮格马利翁效应又称“标签效应”,即老师给学生贴什么样的“标签”,学生就可能成为什么样的人。皮格马利翁效应在一些学校的分班中一次次得到了验证。
我要大声疾呼,学校不要再分“好”、“差”班了,因为如此分班不仅耽误了一大批学生的学业,影响了学校的声誉,更重要的是伤害了幼小的心灵,亵渎了神圣的义务教育领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