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授罗增儒:中国高考之我见

2019-10-18 09:50:21

1 2 下一页

  昨日,在京举行的《2013中国数理化(理科)基础教育白皮书》发布会上,陕西师范大学数学系教授罗增儒,对我国高考的现状,及对高考改革的未来建议发表个人观点,同时也针对高考数学提出具体建议。以下为罗增儒教授观点详细内容:

  标题有两个关键词——中国高考、我见——“中国高考”是说话的范围,发言不要离开这个范围,主题是“我见”。

  说起高考,我有比许多同龄人更完整的经历:上一世纪六十年代我参加过高考;七八十年代(恢复高考初期)辅导过毕业班高考(有的学生既是我中学的学生,后来又是我大学数学系的学生);八十年代开始,我长期参与高考阅卷,并曾担任试卷分析主笔;本世纪以来又广泛参与高考录取和高考命题研究工作。可以说,高考的方方面面我只有一件事情没有经历过,那就是“高考落榜”。虽然我没有亲自经历“高考落榜”,但我并不空白“高考落榜”的情感体验,因为当年我们都作好了“一颗红心、两种打算”的准备(说来见笑,1962年收到录取通知书的当晚,全家没有欢笑,因为“惠州至广州”一块八九毛的船票钱成了天大的现实困难),后来,我也经历或看到了亲朋好友的“高考落榜”。所以,下面的“我见”不是一个“高考受益者”的辩护,也不是一个“高考受害者”的控诉。说六点看法。

  1、对于高考,要认识到进步性与局限性并存。

  历史上,通过考试选拔人才、委以管理责任,对于“世袭制”是一个巨大的进步,他对社会矛盾的缓和也能起到润滑剂的作用,中国人发明考试实在是对世界的一个伟大贡献,可以与“四大发明”同日而语。但是,人的才识和能力很难准确而完整地测量出来,考试,很大程度上只是通过样本看整体,必然存在局限性。

  同样,1977年恢复高考,对于“”取消高考是一个巨大的进步,通过高考选拔的人才为日后的改革开放提供了智力支援。但是,经过30多年的累积,其内在的局限性也催生了一个中国教育的怪胎——应试教育。

  所以,对于高考,我们要认识到其进步性与局限性并存。

  2、对于高考,要处理好竞争性与和谐性的关系。

  考试选拔本身就是一种竞争,招生人数较少时存在考不考得上大学的竞争,招生人数较多时也存在考不考得上“本科”、考不考得上“重点”的竞争,他的实质是对未来社会地位的竞争,并且,这种竞争并不都是消极的,他促进青少年刻苦学习、努力进取;但是,这种竞争也并不都是积极的,特别是在应试教育愈演愈烈的时候,“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会影响人的健康和谐发展,会影响社会发展的健康和谐,还会削弱考试本身的进步性,“科举”“八股”走向反面就是一个教训。

  所以,对于高考,我们要处理好竞争性与和谐性的关系。

  3、对于高考改革,要处理好公平性与创新性的关系。

  为选拔竞争创造一个公平的环境是人们的共识,高考的信誉很大程度上在于公平,为了公平,试卷的覆盖面在加大,试题的标准化在加大,阅卷的客观性在加大,阅卷的规范性在加大……。正如多装铁栏有利于防盗而不利于消防一样,一个危险摆在了我们的面前:公平性正在牺牲创新性。本来,选拔是要选拔创新型人才,结果却有“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

  看来,处理好公平性与创新性的关系是一个很深奥的问题。

  4、对于高考改革,要处理好科学性与功利性的关系。

  考试作为一门科学有自己的科学性规律,而千千万万的考生和家长在“未来社会地位竞争”的现实面前、在“市场经济”的无形大手之下,不可能没有自己的功利考虑,所以,当下的高考,实际上是科学性与功利性相互妥协的产物。

  记得,有一段时间推行标准分,但社会不理解,又退回来了,宁愿将人民币1元与1美元、1日元直接相加。

  为了全面了解考生,增加面试不无合理性,但可操作吗?社会成本能够承受吗?这里有一个合理性与操作性的关系问题。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