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必读:自主招生战场家长提前做准备

2019-11-13 10:22:31

集结“北约”、“华约”和“卓越联盟”等多所名校的2012年自主招生联考笔试已经结束。除了那些在寒风中伫立、苦苦等待孩子结束考试的高三学生家长,部分家长属于“提前报到”他们的孩子今年才读高二,还有的甚至才刚上高一。
  关注孩子的学业和前景,很多家长嗅觉极其灵敏:如果要在名校自主招生的战场上获得预录取资格,或许到高三才准备已经太晚。
  早点准备,才有更多主动权
  上海电视大学卢湾区分校今年是“北约”和“华约”笔试的考点之一。能够走进这个考场的孩子,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都是优秀的。此前,他们已经通过了大学的初审,获取了笔试资格。而这些考生家长的育儿经验,在另一些人看来弥足珍贵。
  一位考生的妈妈告知,候考当天下午,她接待了三四名高一和高二学生的家长。被请教的问题看似琐碎,但又处处彰显着为人父母者的精明:“你的孩子是如何拿到名校笔试资格的?”“如果要参加自主招生,什么时候开始准备为好,高二还是高三?”这位妈妈告诉,她很理解这些“提前报到”的家长。
  “能够早一点准备,当然有更多主动权,至少可以帮孩子更合理地安排、规划。”但这位妈妈也知道,她给出的答案,根本无助于平复那些高一高二学生家长的紧张心情,反而会加深他们的焦虑。
  “高中的每次考试都很重要,尤其是高二以后。”因为,不少中学最终是根据年级的成绩排名来分发名校直推生资格表的;名牌大学在给考生参加自主招生的笔试资格前,都要初审材料,也非常看重考生在高二以后的成绩。
  命题动向,说法不一难捉摸
  和高考一样,每年的名校自主招生考题对下一届考生来说,都具有风向标意义。相对于高一、高二的学生,他们的家长更关心自主招生的命题动向。“这种考试到底是考能力,还是另一种应试呢?”善于收集信息的家长们,得到的回答却是相互矛盾的。
  在一些中学老师看来,自主招生题目是可以提前准备的,很多考察内容来自大学课本的“边角料”。
  在沪上一所实验性示范性中学,执教语文的沈老师发现,班上一位成绩不错的女生为了准备自主招生笔试,正在背诵一大堆和文学相关的名词概念。“美学的定义是什么、美学的主要流派有多少?……”学生告诉她,这些是校外补习班发的专门针对自主招生考试语文科目的“攻略”。
  “研究”过自主招生试题的沈老师很快找到了答案:最近两年某名校的自主招生笔试题中出现过一道选择题,让学生根据给定的古诗文,判定其所属美学流派。在沈老师看来,这样的复习内容很“无聊”,无非是把大学教材里的一些知识兑进了高中生的试题,用“大学的知识来考中学生”。
  不过,大学自有一套说法。为了最大限度地防止考生“应试”,参加自主招生的高校都拒绝公布当年自主招生考试的真题。而一些名校也会在考前“放风”:绝对不考死记硬背的内容,高考是考察知识点,自主招生笔试是考察综合能力。
  于是,众多家长面前出现了一个更加现实的难题:中学和大学对待自主招生考试的“态度”不同。“我孩子读高中的时候,只听到班主任强调要以高考为主,自主招生考试只是试一试的机会。”一位参加今年“华约”考试的考生家长不得不叹苦经,因为“下手”太晚,孩子没来得及全面复习,参加复旦“千分考”实力不够落败了。
  额外任务,大学课程提前学
  其实最近几年,无论是参加“华约”、“北约”还是“卓越联盟”的考生,有一种“考后感”格外强烈:仅靠现行的高中课本知识和高考考纲,已经不足以应对。在一些实验性示范性中学,不少尖子生的课余时间正在被大量讲座占领。这些知识讲座,是学校为帮助学生应对自主招生考试而准备的。一位参加今年“卓越联盟”考试的考生家长也坦陈,他的孩子从小不补课,但从高二开始,每周六都要去学校听讲座。“讲座,其实就是一种补习,讲的还是知识点,只不过不是高中课本上的,而是那些提高、拓展的内容和大学课本上的知识。”
  提前学习大学课程,成为很多尖子生搏击自主招生考试入场券的门道。
  七宝中学一位参加“华约”联考笔试的考生说,从高三开始,她就在背诵大学英语(论坛)四级和六级词汇。“不背大学英语单词,根本难以应付。”而很多理科考生也知道,要在自主招生笔试中胜出,提前学习是必须的。“数学要会一点微积分”,“物理超纲的不少,力学、光学、热学、电磁学等等内容要加码”,“高中的有机化学太浅了,要补一些大学内容”……
  这些备战经验是随着近年的自主招生考试,在一届届考生中口耳相传的,它们也正在悄悄改变着一些高一、高二学生的学习节奏。
  “为了今后能有机会考上名牌大学,看来要去补习班了。”一些高一高二的学生家长,心里真是万分迷茫:在一种和高考完全不同的考试面前,孩子的能力或许不足以应对自主招生选拔,提前介入看似必须;但另一方面,“孩子读高中的时候就要涉足一些大学课程,那上了大学又学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