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论文:谈一谈我的“苹果式”作文教学法

2019-11-19 13:21:36

  作者:海南省澄迈县老城中学 张琴水

  【摘要】本文针对农村中学语文写作教学存在的现状入手,分析出农村中学写作教学难点存在的客观性和主观性,举例进行阐述。同时指出写作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结合自身长期的探索和实践,总结出以下十点写作教学法,并对其进行展开具体论述。

  【关键词】作文教学苹果教师学生

  前不久在网络上看到一个教师的博客感言:“前辈子杀过猪,这辈子来教书;前辈子杀过人,这辈子来教语文。”当时看到这句话,我忍不住笑了。虽然该教师的话有些偏激,但至少说明一个事实:教书不易,教语文更不易!用我的话来说,“当一个好教师难,要当一个好的语文教师更难,搞好作文教学更是难上加难”。

  语文教学改革理念中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而学生的写作能力恰恰是学生语文素养的主要体现,因为“写作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是学生认知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和语文文字表达能力的具体体现,是衡量学生语文水平高低的主要标志。”因而,作文教学历来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但是由于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工具性、.实践性和它独特的教育特点,我们的语文教学相比其它学科来说难度更大,教学效果不能立竿见影,因而我们的作文教学出现了“学生无话可说—怕写,教师劳而无功—怕改”的现状。面对这样的现状,这就需要我们语文教师首先自己要具有较高的语文素养并且要长期长持不懈地训练,练就扎实的写作基本功才行。正因为如此,很多语文教师是往往是“出力不讨好”,这点在寒暑假补课就可以看出来(虽然上级部门口口声声说制止有偿补课,但是根本无法制止),假期补课语文教师家门前是门前冷落车马稀,语文教师成为被人遗忘在角落里的丑小鸭,而英语和数理化学科的教师的家门前是门庭若市,优秀的英语、数学、物理、化学教师完全成了香饽饽,甚至到了供不应求的地步。因此上面那老兄的牢骚话我们就可以理解了,他道出了语文教师的苦闷和无奈!但我们广大的语文教师也不能因为语文学科难教就知难而退,或者自暴自弃,相反我们应该迎刃而上,挑战自我,不停的探索和实践,找出适应自己和学生的教学方法,从而使我们的语文教学有所突破。

  我是一名农村中学语文教师,长期战斗在农村中学语文教学的第一线,对此更是深有体会。不过经过我多年的探索和实践,我在写作教学中独创了一套“阶梯式”的循序渐进法教学方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这套作为教学法中我把作文比作“苹果”,因此我就把这套教学法戏称为“苹果式”作文教学法,现在我就来说说我的这套“苹果式”作文教学法。

  一,语文教师要正视学生语文学习成绩差的现实,分析原因,知难而上,确定“苹果”目标。

  说实话,由于海南教育基础非常薄弱,海南农村中小学的教学水平和其它省市相比来讲相对落后得多,仅仅语文学科来说每次接手初一新生,他们小学升初中的语文成绩平均分不及格是正常现象,一个班中语文成绩能到八十分的更是少之又少。相反个位分的同学倒是不少!我曾经几次找到他们的语文试卷,打开他们试卷看看,不看则已,一看吓一跳:很多学生四十分的作文分还拿不到十分,不少同学连作文题目都不懂写。这说明他们不仅仅是基础差的问题,而且是学态度的问题。面对如此糟糕的阵容,我真的高兴不起来,因为在初中三年如何分析出学生语文成绩差的原因,并且针对他们存在的问题采取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从而让学生整体提高语文成绩是我的重要任务。而在这短短的三年中如果教会学生写出好作文,让每个学生都拥有自己的“苹果”更是我在三年中语文教学的最大目标,同时也是我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因此,我深感责任重大,我不能够知难而退,我必须迎刃而上,下足苦功夫才行。!

  二、与时俱进,树立教师的角色转换意识,认真解读语文新课程理念,了解作文教学的教学目标和任务,让它们成为“苹果式”教学的指导思想。

  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对教师角色的要求也自然起着变化了,我们要与时俱进,要树立角色转换意识,我们要“从知识的灌输者转为学习的引导者,从课堂的主宰者转换为平等的交流者,从单项的传授者转换我互动的合作者,从经验者转换我创新者。”;同时还要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思想意识,熟知新课程语文改革的基本理念“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教育特点,积极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了解《语文标准》关于写作的总目标“能够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作文教学是对学生的一种综合训练,它是字.词.句.篇的综合训练”。教师只有树立角色转换意识,了解这些新课改理念和教学目标,让它们成为我写作教学的指导思想,那么我的作文教学才不会盲目进行,也不会偏离航向。因此在我的“苹果式”作文教学中,我让它们贯穿始终,向我的写作教学总目标奋进。

  三、大胆创新,打破常规教学模式,为学生挑选各式各样的“好苹果”,让学生先尝“苹果”甘甜和鲜美的滋味。

  教师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何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是我的首要任务。经验告诉我,如果按照常规教学模式拿起课本读读写写,那么学生还是依旧会对语文提不起兴趣。因此,我每次接手初一新生,在上他们的开学的第一节语文课,我从来不直接拿课本上课,而是针对他们的年龄特点用挑选各种各样的优秀文章即“苹果”来以讲故事的形式来上课,目的是用这些好“苹果”来激起他们的兴趣,比如《西游记》中关于孙悟空的故事是我的首选。当然,在课堂上我的教学方法灵活多变,可以是我讲,也可以让学生举手来讲,尽可能把故事讲得生动形象,然后师生一起开对故事进行补充和评说。开学以后的两个星期之内,我一样我不讲教材上的课文,而是同样从课内课外选一些好文章在语文课上来声情并茂地朗读,例如贾祖璋的《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莫怀戚的《散步》、朱自清的《背影》、川端康成的《父母的心》、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苏东坡的《明月几时有》等大量的好“苹果”都受到我的青睐。在朗读之后我开始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多角度欣赏它们,体会这些优秀文章的独特魅力,让同学们初偿“苹果味”,享受“苹果”的甘甜和鲜美,激发同学们吃苹果的欲望。

  四、引导学生到“果园”挑选自己认为好的“苹果”,比比谁挑的“苹果”多,在找“苹果”的过程中学会积累材料。

  农村中学面临最大的问题是资源的匮乏,虽说这几年政府已经加大了对农村中小学教育投资的力度,翻盖了教学大楼,增添了一些教育设施,不少学校还建起了图书馆。但说实话,不少学校的图书馆和阅览室几乎成了摆设,只有上级领导不定期视察的时候才对学生开放,平时都是“铁将军”把门。如何解决学生“看书难”的问题,我苦思冥想,看来“等、靠、要”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于是在开学后的几个星期我就发动学生捐书,在班上成立“小小图书室”,并且我掏自己的腰包为学生征订了《读者》、《青年文摘》、《故事会》、《小小说》、《演讲与口才》《意林》等一批优秀期刊,让“小小图书馆”注入新鲜养料,使学生遨游在书海中,寻找“好苹果”。这样一来我的学生由等老师给“好苹果”到自己“到果园找好苹果”,我的“苹果式”作文教学又上了一个台阶。同时同学们在“找苹果“的过程中已学会积累材料,这为他们今后的写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五、教师充当老果农,教会学生培育和栽培“苹果苗”。

  1996年,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在《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中指出:“教育的任务是毫无例外的使所有人的创造才能和创造潜能都结出丰硕的果实”,所以作为语文教师,我仅仅只是教会学生读好文章“吃好苹果”和“找好苹果”是不够的,我必须教会他们种苹果,我的“苹果教学”必须从“授人于鱼”过渡到“授人于渔”。因此经过以上阶段的训练,学生已知“苹果”好吃,并且也知道什么“苹是”是“好苹果”,但我要让他们明白那些“苹果”是别人的劳动成果,我们不能坐享其成,应该自力更生,丰衣足食。于是我引导他们学会“培育和种植苹果苗”。当然,“模仿是写作的第一步”,我开始充当老果农,指导他们学会“培育苹果苗”,让学生开始动手写作文,有意识开始“培育和栽培苹果苗”,我让他们从生活中找材料,从自身的经历挖掘素材,然后模仿范文写出作文,只要是自己动手写的作文,不管是否写的好,我都认可他们的劳动成果。因为这是他们自己种培育的“苹果”。

  六、教师充当专家,让学生成为技术员,管理出好“苹果”,种出“绿色苹果”。

  我们都知道,长期以来,由于不良学风和文风的影响,作文说假话早已成风,还记得在1998年有一个省的高考作文试卷,抽样调查有不少作文都是出现在“父母双亡的“考验”下“战胜脆弱”的假话,以至引起全社会的震惊和批评。所以在我的作文教学中我要求每个学生一定要做到“四真”:写真人,记真事,说真话,抒真情。凡是达到这四条要求的作文我统统都评“优”,这个要求我长期不变,在初学阶段我就我培养了学生写“真”文章的良好习惯,有意识的让学生“种绿色苹果”,杜绝“假.空、大、套”的毛病。

  当然,仅仅想种“绿色苹果”还不行,所以我们还要教会学生做技术员,懂得如何管理出“好苹果”。《语文标准》在在写作教学中提出的操作性环节中指出:“重视修改,重视在写作中运用积累的语言材料使学用结合,有具体写作过程与方法的指导”。第四学段中要求“养成修改作文的习惯”,要做好这些工作,我们教师同要当学生学习的激发者、引导者,让自己成为研究型教师。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要有扎实的基本功,同时要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平时要不断地学习,充实自己才能够胜任教书育人这一神圣的天职!老百姓所说的“打铁还要本身硬”就是这个道理,教师只有是“种苹果”的行家,那么才有能力去引导学生种出“好苹果”,才能够引导学生怎样去审题、立意、选材,怎样安排结构,如何修改文章。而这些知识不是纸上谈兵,而是要扎扎实实的真功夫,无论是城里教师还是农村教师我们都必须意识到加强理论学习和实践探索非常重要,否则真会误人子弟,愧为人师。

  七、关注时事热点,为“苹果”教学注入时代因素。

  在农村中学语文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学生怕写作文是主要原因他们在的环境和城里学生相比相对落后和封闭,因此他们写作文时无话可说,无从下手。针对这一现象,我想出对策,因为多数家庭都有电视,看电视是农村孩子了解外面世界的主要途径,也是获取知识的好机会,我应该抓住写作契机,因此我要求我的学生在看电视的时候和我一起多关注时事热点,然后在作文课上为他们打开话匣子,挖掘出“好苹果”,比如玉树大地震,上海世博,海南今年十月份的洪灾,甚至刚刚在11月份发生在河南郑州76岁老人张会全因为卖红薯被城管工作人员大耳光事件等都是我们关注的热点。在评析这些新闻热点的作文课中我意识的引导他们扬善除恶,歌颂正义,为和谐社会呐喊助威!

  八、教师充当市场监督员,向学生收购符合市场规范的苹果,引导学生的“苹果”价值取向。

  学生在种出好的“绿色苹果”之后,我们教师一定不要忽略学生的作文价值取向,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据报载,有一年,有一个地区的作文统考,题目是“20年后的我”,近2000多的学生中,除了少数学生选择当教师等职业外,绝大多数学生选择了当县长、市长以及经理老板,为的是“自己拥有高档小轿车、住高级别墅利,用手中的权利让家人好好享受,替亲戚朋友安排好一份好工作等等,这些学生的确说了真话,心里话,但是这些“心里话”我们语文教师能够不大跌眼镜?我们能够不注意引导吗?这个例子告诫我们,要密切关注学生作文的价值取向问题,对此千万不可掉以轻心。同时对学生作文中反应的问题我们要引起重视,譬如早恋,网络,成长的困惑,青春期的叛逆等等若干问题我们都不要忽略,要加以正确引导。在注意同学们“苹果”价值取向的同时阐我要打开大门向学生收购“苹果”,要让他们的劳动成果获得充分尊重。因此,每次面对学生交上来的习作,我不管多苦多累,不管他们写的好坏,我每一篇都要精心批改,并且写上评语,对任何一个学生都不能歧视,只有这样学生才敢大胆的写作文。

  九、举办“苹果”展览会,让学生充当评委,选出“优质苹果”。

  “苹果”我收购了,多次作文我批改了,如何教会学生选出“好苹果”,让学生的“苹果”成为“优质苹果”又是我“苹果式”作文教学法要完成的最新任务啦。“好文章是修改出来的”。新课改要求“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作用”,所以我要让学生“既是写作的主人又是批改的主人”。我“不当苦于批改的保姆,乐为指点引路的向导”,《语文标准》在第四学段中也要求“养成修改的好习惯,修改时能够借助语感和语法修辞常识,做到文从字顺。能够一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因此我会让学生相互批改作文,然后让学生自己动手选出一些他们认为的优秀习作来开“苹果展览会”,也就是作文赏析课。在赏析课上我会让学生朗读自己的习作,让学生自己评述,师生一起当评委,评出“优质苹果”,教师给“苹果”小能手发小奖品,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鼓励同学们的斗志,向更高目标奋进。

  十、教师充当地方官员,鼓励学生大胆创新,让学生充当营销员,让市场认可我们的“苹果”,打出自己的品牌。

  我们都知道,任何一个地方的发展都离不开地方政府的英明领导,一个好的领导一定会鼓励各行各业大胆创新。同样,作为语文教师,引导学生写作大胆创新同样非常重要。譬如,一个确切的文题,一个精巧的开头,一个精美的片断,一个生动的细节,一个雅致的结尾,一种熟练的技巧,一个鲜明的主题,一个新颖的构思都是创新,所以语文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在写作文中药大胆创新。当然“好苹果”种出来了,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充当市场营销员,学会推销自己的“苹果”,所以我鼓励学生向报刊杂志投稿,参加各种征文赛和作文大赛。几年来,有不少学生的作品在报刊杂志上发表。在2004年海南省作文大赛中我们班就有三个学生分别获得省级二等奖和三等奖。2008年作文大赛中又有两个学生分别获省级二、三等奖,在城里这点成绩不算什么,但是对于农村中学的学生来说这份成绩来之不易!通过“苹果推销”,学生自豪地说:“我能,我行。”

  当然,“路漫漫兮而漫长,我将上下而求索”。在今后的教学生涯中,我将不断地探索和实践,向同行学习,向专家请教,让自己的写作教学更上一层楼,更好地为学生服务。

  参考文献:

  1、《新课程理念与创新》,钟启泉、崔允淳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7月第一版

  2、《语文课程标准》,巢宗祺、雷实、陆志平主编,湖北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2002年5月第1版

  3、倪文锦主编的《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2003年5月第1版。

  4、王德俊主编的《新课程教学设计》,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2004年第一版。

  5、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九年级),洪宗礼主编,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