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田利群
【原文呈现】
《记承天寺夜游》略
创造月亮
张丽钧
唐传奇当中,有这么三个小故事,叫做《纸月》《取月》《留月》。“纸月”的故事是讲有一个人,能够剪个纸的月亮照明;“取月”是说另一个人,能够把月亮拿下来放在自己怀里,没有月亮的时候照照;至于“留月”,是说第三个人,他把月亮放在自己的篮子里边,黑天的时候拿出来照照。
我被这样的故事折服了。
自然惊叹古人想得奇,想得妙,将一个围绕地球运行的冷冰冰的卫星想成了自我的襟袖之物;更加慨叹那不知名的作者“创造月亮”的非凡立意。由不得想,能够作出如此想象的心,定然无比地澄澈清明。那神异的心壤,承接了一寸月辉,即可生出一万个月亮。
叩问自己的心:你是不是经常犯“月亮缺乏症”?晦朔的日子,天上的月亮隐匿了,心中的月亮遂也跟着消亡。没有月亮的时候,光阴在身上过,竟有了鞭笞般的痛感。“不是我在过日子,而是日子在过我。”我沮丧地对朋友说。回忆着自己走在银辉中的模样,是那样的诗意盎然,但今天的手却是绝难伸进昨天——我够不着浴着清辉的自己。这座城市里有一个冷饮馆,叫“避风塘”。我路过了它,却又踅回来,钻进去消磨掉了一个寂寥的下午。赚去我这整个下午的,是它的一句广告词:“一个可以……发呆的地方。”灰暗的心,不发呆又能怎样?
我常常想,苦的东西每每被我们的口拒绝,苦口的药,也聪明地穿起讨好人的糖衣服。苦,攻不破我们的嘴,便来攻我们的心了。而我们的心,是那样容易失守。苦,在我们的心里奔突,如鱼得水。可以诉人的苦少而又少,难以诉人、羞于诉人的苦多而又多。忧与隐忧不由分说地抢占了我们的眉头和心头。夜来,只有枕头知道怀揣了心事的人是怎样地辗转难眠。世界陡然缩小,小到只剩下了你和你的烦恼。白天被忽略的痛,此刻被无限放大,心淹在苦海里,无可逃遁。这时候,月亮在哪里?天空没有月亮,心空呢?
想没想过,剪个纸的月亮给自己照明?
创造一个月亮,其实是创造一种心情。痛苦来袭,我们习惯浩叹,习惯呼救,我们不知道,其实自我的救赎往往来得更为便捷,更为有效。唐山大地震的时候,有个女孩掩埋在废墟下达八天之久,在那难熬的日日夜夜里,她不停地唱着一段段的“样板戏”,开始是高声唱,后来是低声唱,最后是心里唱。她终于幸存下来。她不就是那个剪个纸月亮给自己照明的人吗?劝慰着自己,鼓励着自己,向自己借光,偎在自己的怀里取暖。这样的人,上帝也会殷勤地赶来成全。
人的生命历程,说到底是心理历程。善于生活的人,定然有能力剪除心中的阴翳,不叫它滋生,不叫它蔓延,给月亮一个升起的理由,给自己一个快乐的机缘,揣着月朗月润的心情,走在生命绝佳的风景里。
【比较赏析】
都是写月亮的文章,《记承天寺夜游》用新奇的比喻活画了天上之月的清丽美妙,《创造月亮》则勾勒出心中之月,诠释出一个深刻的哲理:创造一个月亮,其实是创造一种心情。两篇文章堪称有异曲同工之妙。
《记承天寺夜游》写于苏轼被贬至黄州后第四年,全文只有短短八十多字,首先交待了时间、地点和夜游原因,接着描绘庭中月光的澄清,最后由叙事、写景转入议论,惋惜无人赏月,“闲人”一词委婉地反映了作者宦途失意的苦闷,但是我们还能深切地感受到作者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人生的感慨、心灵的旷达,触摸作者在贬谪中虽感慨幽微,而又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
《创造月亮》中的月亮显然是美丽心境的代名词。正如作者所说,只要心中有了“那神异的心壤,承接了一寸月辉,即可生出一万个月亮”。热爱生活的人,他(她)一定能剪除心中的阴翳,一定会劝慰着自己,鼓励着自己,向自己借光,偎在自己的怀里取暖。怀揣着月朗月润的心情,心中就一定能够升起一轮灿烂的明月。这“心中的月亮”就是灵魂的栖息地,就是审美意义上的理想的圣洁的天堂。
《记承天寺夜游》写景时注意了虚实、动静的结合,把实景、静景竹柏比作了水中的藻荇,而后者是虚景、动景,联想奇特传神;《创造月亮》采用了象征手法,形象生动,意境含蓄。作者运用散文化的笔调展开议论,月亮成了抽象的精神层面的东西,成为劝慰、鼓励、支撑自己的精神力量。“创造月亮”能让我们在失意的时候,用一种精神力量来引导自己乐观地面对生活。
阅读这两篇文章,能够让读者在深厚的美学意蕴中得到精神的慰藉和审美的艺术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