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培养创新思维能力是培养创新能力的起点和着力点。本文试图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方面提出一些个人的看法,请求指正。
一、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师生认识
作为一名教师,应自觉增强教育教研意识,自觉由“传授型”“经验型”教师转变为“学者型”“科研型”“交流型”教师,既有学者的风范和学识,又有科学家的创新意识。参与教育科研不仅能增强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科学性,还能使教师解放思想,善于运用科学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大胆尝试,锐意创新。教师必须具备扎实、广博的专业知识,注重知识的综合性、交叉性和灵活性,尤其要具备跨学科联系的本领,打破学科界限,探索各科知识交叉上的联结点,从而具备全方位的立体思维能力。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坚持教学民主、师生平等的原则,与学生保持一种朋友关系。尊重学生人格,鼓励学生解放思想,畅所欲言,对学生的思想误区进行细致耐心的说服,并予以辩证评价,允许学生有自由思考的时间,鼓励学生争辩,鼓励学生质疑,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只有在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中,才能引导学生积极地去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教师的知识、能力、思维方法最终要转化为学生的知识、能力和思维方法,教师的教是为了不教,所以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积极向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转变,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索性实践。
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教学实践认识
(一)教学模式认识
新的要求催生教育的创新,要求教师不再讲框框、背框框、填鸭式的教学,灵活运用教学模式,去锻炼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从而使学生自主学习,完成学习任务,又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提高,适应创新时代的要求。
启发(学导)式教学模式是根据学生学习知识、技能需要而采取的一种高效思维方法。首先,使学生掌握、建构、内化所学的知识和关于科学思维的方法与技巧;然后按思维流程设计相应的启发式问题,根据所设计的问题启发学生思考,逐渐让学生体验到用新的思维方法去思考会更容易解决问题;最后逐步过渡到让学生自己向自己提出问题,自我启发,最后进行小结,达到知识的升华。这一方法根本上解决了如何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的问题。
研究性学习模式教给学生关于如何研究的基本知识和做研究的具体方法,通过确定教学目标,并创设一种类似研究的情境,教师进行学法指导,分组分工,合作学习,组织阅读材料,课堂交流,展开讨论。运用样例启发、修正思路,及时点拨、指导学生。
将时政与课堂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指在教学中选定热点问题,然后通过诱导激发学生产生疑问,引导学生在“时事述评”的基础上发现新的疑点,新的矛盾,接着在质疑的基础上对学生普遍反映有疑惑、有争议、认识模糊的问题,组织学生开展讨论。最后,对“热点问题”在交流的基础上,教师与学生共同寻找结论。这种模式一般用在时政复习教学过程中。
(二)教学过程认识
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要注意几个方面的重点转移。备课由备教法向备学法转移,在教学设计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主体作用,确立主体性教学观念,充分考虑对学生“学”的各个环节的设计。上课由说教性向应理性转移,变“理性”到“感性”为“感性”到“理性”,变机械直接提问为灵活有效的提问,变片面教学为整体教学,变给学生“金子”为给学生“点金术”。作业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重质量、重效益。
(三)教学方法途径认识
教学对象的复杂性,教学内容的多样性,教师个体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学方法的多样性、灵活性、复杂性。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上,教师更应注意教学方法的创新,以求取得良好的效果。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可以综合运用各种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就具体环节来讲,可从以下几方面着力锻炼。
1.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创新的先导、成功的起点,用兴趣的磁铁来吸引学生自己去探索、创造,从而使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不断增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采用多种方法如创设情境、情感渲染等方法,去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萌动的创新意识。
2.培养学生的质疑意识能力。思源于疑,陶行知说“发明千千万万,起点是一问”。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设疑,巧妙质疑,灵活释疑,于无疑处布疑,采用英语“六W”的基本方法、研究性学习形式、启发质疑法等方法,引导学生提出具有创造性的质疑问题,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3.促使学生善思。苏霍姆林斯基把想像力看成“最重要的智力因素”,鼓励学生想像,可以激发学生创新的灵感,使他们茅塞顿开,爆发创新思维的火花。在实际教学中,可以通过构建知识材料间的联系,探究时事热点,注意实践观察,借助理性逻辑等方法,点燃思想情感,启示、激励学生进行想像。
总之,在教学中只有深刻认识师生关系,成功运用教学模式,改进完善教学过程,灵活运用教学方法,才能具体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实现教学过程中学生被动学习向自主学习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