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意象积累重中之重
2019-12-08 14:34:44
作者:佚名 一、掌握方法,为意象积累张本 有些人读诗,像读文一样,一句句下来,没有节奏感。这样读诗,就很难充分感受到积累意象的必要与重要。如读“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李白《独坐敬亭山》),一句下来,好似囫囵吞枣,没有觉出什么味道。其实,最好的阅读应该是能见出其中的意象,如“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等。我们可以想象“众鸟”云集的场面,百鸟争鸣,热闹非凡,诗人的心情不可能不受此感染,与其一同充满生机与活力。这样的热闹,不知持续多长时间,但无论客观上时间有多长,诗人都觉得它是那样的短暂。“鸟飞”,鸟三五成群地飞来了,又三五成群地飞走了,很快,热闹的场面沉寂了下来。“尽”字暗示读者,当时的场景从热闹到沉寂在诗人心中似乎是瞬间完成,可见诗人对百鸟争鸣场景的喜爱。这为“相看两不厌”作了铺垫,诗人喜欢“众鸟”,但“众鸟”却弃诗人而去,诗人遇热闹而不得尽享其欢,何等落寞! 再如:“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诗人发现“谢公宿处今尚在”,知晓“谢公”曾经至此,一喜;但见物不见人,一悲(物是人非的常情之悲)。此悲不是直言之,而是以诉诸视觉的“渌水”“荡漾”和诉诸听觉的“猿啼”来渲染。诗句寄情于景,含蓄之至。而且句中“清”,既是色调、声调,更是诗人情感的基调,仅一词便将外物与诗人融合在一起,真正达到情与景的水乳交融的艺术境界。由此可见诗人有了某种情感,他不是直接借助喜悦、兴奋、孤独、悲伤、惆怅之类词语表达,而是借助特定的意象表达。 二、强化记忆,为意象积累通途 意象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其意义有基本的,即在其他文体中也是这些意义,如上述提到的几个意象;也有意义特殊的,即诗歌中它才具有那样的意义,如“柳”“杜鹃”“雁”“蓬草”等。储备意象,要积累一般意义的意象,更要积累特殊意义的意象。在古诗中,我们见到“落花”便想到春去也,见到“杨柳”便生眷念家乡或亲人之情,见到“芳草”便会离恨或伤春,见到“梧桐”便生孤独凄苦,见到“芭蕉”便想到孤独忧愁,见到“梅花”便想到孤高,而“松柏”几乎是孤直刚正的代名词,“莲”几乎是高洁的代名词。 还有一些昆虫、飞鸟,如“蝉”几乎是高洁或悲凉的代名词,“鸿雁”几乎是乡愁的代名词,“鹧鸪”几乎是思归的代名词,“蟋蟀”几乎是思远的代名词,“猿啼”几乎是悲伤的代名词,“燕子”身上写着物是人非。其他还有,“月”是思念的代名词,“暮霭”是迷惘心境的写照,“南浦”乃是惜别之地,“羌笛”几乎是凄切的代名词,“琴瑟”几乎是情谊与和谐的代名词,“杨花”几乎是离散漂泊的代名词,“流水”暗示年华易逝。诸如此类,难以尽数。 三、给力理解,为意象积累增效 意象理解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没有经过真正理解的意象很难转化为鉴赏能力的要素。记得著名学者于丹回忆当年她父亲为了让她理解“麦浪”,就带着她乘公交,骑自行车,再徒步多少里去北京郊区看“麦浪”,从此她才真正理解了“麦浪”“纷披”等意象。如没有亲临“一蓑烟雨”的现场,要想真正理解“蓑”这一意象,我觉得几乎是不可能的。蓑衣,是古代普遍使用的防雨工具,用草一层层编结而成,给人以参差之美,更给人纷披之感。在古诗中出现较多,而且常活用为量词,如“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苏轼《定风波》),用“蓑”来写“雨”,写出雨如流星,纷披而下的情态,暗示诗人置身雨中,不愁雨,反而欣赏其美,最生动地表现了诗人的达观胸怀。2010年湖南卷就考到了“蓑”这个意象。要求赏析“两岸白苹红蓼,映一蓑新绿”中的“蓑”“映”二字的巧妙之处。“映”字好说,它观照“白苹红蓼”和“一蓑新绿”,体物甚细,将绿草与前句之白苹红蓼相互映衬,构成一幅深浅对比、冷暖交融的色彩丰富的美景,愉悦人心。而“蓑”字则见我们鉴赏词汇储备之功了。“蓑”字勾连“新绿”,“新绿”映“蓑”,则表现了“新绿”由近及远,依次铺展开去,给人参差纷披之美感,类似“麦浪”“稻浪”那种情形,真是形象而又生动。(来源:《语文报·高考版》)
相关推荐
- 主导工业部门的意思_主导工业部门怎么读 2019-11-29 12:22:39
- 关注期中考:初三期中考试各科提分技巧总则 2019-11-07 17:00:35
- 初三月考后数学基础不好怎么办 2019-11-27 11:52:14
- 做孩子们喜欢的老师 2019-12-03 19:24:14
- 2011届高考化学全国名校试卷(选择题+非选择题) 2019-10-28 14:3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