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淮阳中学

2019-11-21 09:06:09

  淮阳中学肇创于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时任陈州知府刘更寿奉旨在城内文昌宫柳湖书院开办学堂,命名曰“陈州府中学堂”,并在学堂楹柱上题联:
  二千石自信未能幸淮水东流不带渣滓污故土,
  七十子同心向学看柳湖西畔遍栽桃李待成才。
  刘更寿在豫东广袤地域开启“废科举,兴学堂”之先河。其楹联是淮中校史中最早最珍贵的文字资料。
  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建立了。1912年(民国元年)奉令改原“中学堂”为“陈州府官立中学校”。翌年,省教育厅将全省划为六个省立中学区,淮阳为第六区,更校名为“河南省立淮阳中学”。
  1921年省教育厅令学校改称“河南省立第四中学”,年底,令与省立二师合并,更名“河南省立淮阳中山学校”。次年二校分离,淮中以“河南省立第三中学”称之。
  1938年日寇侵占淮阳城。学校依省厅“自理迁移”的通知,南迁方城、内乡。从此走上了办学、随地招生之路。1939年冬,学校迁入商水黉学并收商水县中。1944年,周口沦陷,学校南迁至商水智王寨。1945年8月,周口光复,学校迁回商水原址。1946年春,学校返回淮阳旧址。期间,学校师生流徙办学长达8年,他们在饥饿寒暑中授业笃学,追求真理,在炮火硝烟中抗争淬砺,传承薪火,因而受到省教育厅嘉奖,被誉为“在前线坚持办学的明珠”。此壮举堪与孔子师徒厄陈“绝粮七日而弦歌不辍”的精神齐辉,炳耀汗青。
  1947年7月因内战学校再度西迁至西平刘庄。1948年迁到信阳南关。1949年3月返回淮阳平等北街18号,与豫皖苏第二中学合并,仍称“河南省立淮阳中学”,隶属于淮阳专署并由专员兼任校长。1951年专署根据形势需要,拟定在淮阳北关牲口市东侧扩建新校,1953年8月迁入。(县政府在原址建淮阳一中)此时淮阳专署已撤销并入商丘专署,学校移交淮阳政府领导。
  1958年12月,在“”的影响下,学校依县“左合右并,穿靴戴帽”的指令,收并县卫校、一中、北关小学及幼儿园,自称“淮阳大学”,1960年被撤销。1969年学校沿“五七指示”办学方向,易名“五七学院”,迁往陶河林场办学。(原校址变成“淮阳纺织厂)1973年6月,淮阳政府根据精神及师生要求归还校舍的愿望,决定在县城北车庄前辟地28.5亩,兴建新校,1974年7月迁入。1978年8月省教育厅令撤“五七学院”,改称“河南省淮阳中学”,并确定为省重点中学。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淮中迎来了可贵的发展机遇。在“三个面向”的指引下,学校恪守“勤奋、诚实、淳朴、坚毅”的校训,以“创中华名校,育民族英才”为目标,落实“内涵发展,人本立校”的理念,为淮阳教育的发展、国家建设做出了应有贡献。1979年,学校被评为国家体育卫生先进学校。1983年底,被省政府命名为“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先进学校”。1996年被省委省政府命名为省级文明单位。2005年初,首批当选“河南省示范性高中”,2007年被省教育厅批准为高中“宏志班”承办学校,2010年被评定为“全国和谐校园先进学校”。
  淮阳中学一百一十年的风雨历程,是中国近代基础教育发展史的缩影;淮阳中学一百一十年的坚毅办学精神,是淮阳教育史上的宝贵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