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炼丹术梗概
在中国的奴隶社会转入封建社会的时期,生产普遍获得了发展,其中酿造、制陶、采矿、冶金等工业都迅速发展起来。由于生产的发展,统治阶级不仅希望提高物质享受,而且希望长生不死。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炼丹术就应运而生了。
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曾派人到海上求仙人不死之药。汉武帝本人就热衷于神仙和长生不死之药。这时炼丹术兴起来了,不仅是寻找自然界的长生不死之药,而且要炼制长生不死之药。到了东汉炼丹术得到进一步发展,出现了著名的炼丹术家魏伯阳,著书《周易参同契》以阐明长生不死之说。他说“巨胜(胡麻)尚延年,还丹可入口。金性不败朽,故为万物宝。术士取食之,寿命保长久。”继后,晋代炼丹述家陶弘景著书《真诰》。到了唐代,炼丹术跟道教结合起来而进入全盛时期,这时炼丹术家孙思邈,著作《丹房诀要》。这些炼丹术著作都有不少化学知识,据统计共有化学药物六十多种,还有许多关于化学变化的记载。
在炼丹中已经出现了分解反应、化合反应和置换反应。如魏伯阳的著作中载有“河上姹女,灵而最神。得火则飞,不见埃尘。……将欲制之,黄芽为根。”实际上说的就是硫与汞化合生成硫化汞的反应。姹女就是汞,黄芽就是硫。他研究铅和胡粉(碱式碳酸铅)之间的相互变化:“胡粉投火中,色坏还为铅”意指胡粉原来是铅制的,经火烧之后,胡粉不但色变而且变成原来的铅了。他研究汞跟其他金属形成汞齐时说:“太阳流珠,常欲去人,卒得金华,转而相亲,化为白液,凝而至坚。”太阳流珠指汞,金华指铅,汞和铅互相化合可得铅汞齐。而陶弘景对汞齐的作用所作的研究指出:“水银……能消化金、银,使成泥,人以镀物是也。”
炼丹术家虽然发现了不少化学知识,也提出了一些对化学有影响的炼丹理论;但由于他们的思想方法不甚科学,不是根据物质现象的分析研究,去发现物质变化的规律,而是把某些物质的性质或现象,加以主观推论作为炼长生不死之药的依据。虽然用炼丹术家的基本理论有一些合理部分,但主要方面是不科学的,因而也注定了炼丹术的必然衰亡。
二、中国著名的炼丹术家、医药家、化学家葛洪
葛洪字稚川,号抱朴子,东晋丹阳句容人。幼年丧父,家境贫苦,小时就有强烈的求知愿望,没有书就去借,没有笔墨就用木炭在地上练习。他有多方面的学习兴趣,广泛阅读经、史、杂文、尤喜读有关医术、炼丹、制药方面的书籍。葛洪长期刻苦自学,终于成为学识渊博的学者。
葛洪年轻的时候,曾拜广东南海太守鲍玄为师学道,不久又与玄的女儿结婚。
葛洪三十来岁时曾当过四年晋朝的关内侯。由于他对做官没有兴趣,便将家人安顿在广州,自己到罗浮山修炼,过着那神仙丹鼎生活。大约死于公元345年,享年61岁。
据《晋书》中的《葛》介绍:葛洪“博文深洽,江左绝伦;著述篇章,富于班马。”列举出的著作有:《抱朴子内篇》116篇,《金匮药方》100卷,碑诔诗赋100卷,《肘后备急方》四卷,移檄章表30卷,神仙、良吏、隐逸、集异等各10卷,五经史汉百家之言等310卷。但他所著之书大多散失,据专家考证,认为至今有书并确信是葛洪所著的有《神仙传》、《抱朴子内篇》、《抱朴子外篇》、《肘后备急方》四种。
葛洪把老庄之学演化为神仙方士之术,认为一切物质都是可以变化的,只要在诚心的要求和适当的条件下,人们就可以变得仙丹和黄金。葛洪说:“变化者,乃天地之自然,何嫌金银之不可以异物作乎?”根据这一理论,他在收集、研究各种药方为民治病的同时,进行了大量炼丹术实验,在此过程中,他熟悉了许多物质的组成和一些比较简单的化学反应。从《抱朴子内篇》里,可以看出葛洪已具有下面一些化学知识。
葛洪说:“丹砂烧之成水银,积变又还成丹砂。”丹砂邓硫化汞,加热分解而得到汞。汞与硫磺化合,又生成黑色的硫化汞。再在密闭容器中调节温度,便 升华成赤红的结晶硫化汞。采用硫化汞制水银,我国早在公元二世纪就已知道,葛洪是最早详细记录这一反应的人。“以曾青涂铁,铁赤色如铜。”曾青大概是硫酸铜的胆矾,用它涂铁则铁取代了硫酸铜里的铜,故表面附有一层红色的铜。“铅性白也,而赤之以为丹,丹性赤也,而白之以为铅。”这是铅可以变为白铅,即碱式碳酸铅;白铅又可以变为赤色的铅丹,即四氧化三铅;铅丹则可以变回原来来的白铅,最后回复为铅。“取雌黄、雄黄,烧下,其中铜铸以为器复之。……百日此器皆生赤乳,长数分。”葛洪制得的大概是外表象黄金、白色的几种合金,可能里面有不同比例的铜、铅、汞、镍等元素。在当时葛洪能有这样丰富的知识是难能可贵的,对世界炼金术的影响极大,不愧为炼金术史中的一位杰出的人物。
三、外国的炼金术
早在公元前二世纪的西汉时期,中国就开始与西部的中亚、伊朗发展了经济和文化的交流。到了唐代,这种交流达到了新的阶级。当时的来往是沿着陆上的“丝绸之路”和海路进行的。唐帝国和阿拉伯帝国是东西相对应的,构成了当时世界文化的两个中心。中国与阿拉伯之间,使节、商人、游客互相来往,开展了频繁的贸易活动。在这个时期中国的炼丹术和造纸术、医药学、天文学等一起传到了阿拉伯,并与希腊的炼金术相结合,构成阿拉伯学术中的一个特殊组成部分。
阿拉伯的炼金术与中国的炼金术有许多相似之处。除了炼制设备相似外,所用药物也大概相同。中国所用药物主要是硫、汞、丹砂、硝石、雄磺等,阿拉伯炼金术用的也是这一些。阿拉伯人还把许多炼丹术药物的名称前都冠中国二字。如硝石,他们称为“中国雪”。阿拉伯的炼金术家同中国的炼丹术家一样,一般都长于医术。当然也有些不同,中国的炼丹术家追求的是制造长生不死之药。阿拉伯炼金术家追求的是制造黄金,发财致富;但又不仅仅是追求黄金,还具有相当浓厚的学术气息,因而作出了不少重大的化学发现。
阿拉伯早期有名的炼金术家比尔·伊木·海扬(721-815) ,是一位学识渊博的医生,著有《物质大典》、《七十书》、《炉火术》、《东方水银》。在这些书里,他指出金属可互相转换,把水银称作重女,说她能起死回生,又能将铜、铁、铅等变成黄金。他最早应用蒸馏方法制出硝酸、硫酸,并将硝酸和盐酸混合制成王水。据说他还制造过碳酸铅,从硫化物中提取过砷和锑。他十分重视实验,并且说:“谁不作研究和实验,则他就一事无成。……术士们感到高兴的不是因为有了大批材料,而仅仅是因为得到了完善的实验方法。”
其后阿拉伯著名炼金术家,医生拉泽(860-933) ,研究炼金术有很大的发展。他把已知的物质分为植物性的、动物性的、矿物性的和衍生物。又把矿物性物质再分为挥发性精英、金属体、岩石、矾土、硼砂和盐。使用的仪器有用风籍、坩埚、勺子、铁剪子、烧杯、蒸馏器、沙浴、水浴、漏斗、焙烧炉和天平等。后期的炼金术家、医生阿维纳森(980-1037),其阿拉伯姓名有“中国之子”的含义,以表明他对中国炼丹术家的崇敬。他的著作甚丰,其代表作为《医典》。在《医典》中作者提出了对矿物、金属形成和金属成分的看法。他把无机矿物分为石、可熔物、硫和盐四大类。按照他的见解,石生于水,再受干素的作用而生成的,明矾和硇砂是含有土和火的盐,金属是由硫、汞及决定金属本性的杂质所组成。阿维森纳否定金属可以相互转化。他说,炼金家能够得到的只是金属的合金,或能使金属带有贵金属的颜色。他的《医典》,后来译成拉丁文及其他欧洲文字,长期在欧洲传播着,影响较为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