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新理念”—— 全面体现了新的课程理念
1、注重全体学生的发展,改变学科本位的观念,重视物理课程在情感、态度、价值观念方面的教育功能。
⑴ 什么是“学科本位”?我们过去考虑物理课程时,往往从物理学科本身出发,首先想到物理学中有哪些内容,想到物理学的学科体系和逻辑结构,也就是想到哪些知识是所谓的主干知识,哪些知识是初中学生应该学习的,哪些能力是应该训练的……在这样的思维模式下设计我们的物理课程。新课标考虑课程目标、课程内容等问题的出发点与此不同,它不以物理学本身的内容、结构为出发点,而是首先考虑公民科学素质的提高,着眼于学生的发展。有些在物理学中是十分重要的知识,在初中物理课程中可能并不强调;有些并不属于物理学的内容,在课程中却又安排在十分显眼的地位;有些在物理学中通常认为很重要的能力,例如演绎的能力,新课标并不强调。这样做的原因在于新课标是以物理学的内容作为素材,使学生获得终身学习的兴趣、习惯和一定的学习能力,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价值观,而不是向学生全面地介绍物理学。
⑵ 怎样做到“突破学科本位”? 新课标非常强调义务教育中的物理课程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教育作用。它在“课程目标”中有一节专门给出了这方面的详细而具体要求:第一,在情感和态度上能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初步领略自然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对大自然有亲近、热爱、和谐相处的情感;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勇于探究日常用品或新器材中的物理学原理,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养成实事求是,尊重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不迷信权威,具有判断大众传媒是否符合科学规律的初步意识;乐于独立思考,在此基础上主动与他人交流科学思想;在科学实践中主动与他人合作;勇于发表自己的看法,勇于提出与人不同的见解;在科学思维和科学实践中,体验克服困难过程中的愉悦……。比如:停止沸腾的水,用冷水浇上后会怎样?用放大镜看指纹后再看窗外的物体,思考用放大镜物体总是放大的吗?用开水把杯子烫热后立即扣在气球上会怎样?第二,在对科学和技术的认识上,能感受到研究物理学的目的是认识周围的世界,科学的发展能满足人类对世界的好奇心;科学是技术的基础,科学技术的发展提高了人类的物质文化生活,但对科学技术的不恰当使用又带来了资源和环境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还是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是现代社会的重要构成因素,要积极参与现代化生活就要有相当高的科学素质;物理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是检验科学理论的最终标准;想象和猜测是科学创新中最活跃的因素。如人从水里出来为什么感到冷?望远镜为什么能把远处的物体拉紧?汽车的安全带和安全气囊有什么作用?蒸汽机的发明怎样使人类进入工业化社会?第三,重视学生对科学与技术、科学技术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认识。新课标强调这样的思想,即在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上,技术发明与科学发现同样重要。在科学知识的应用上,新课标不但重视科学原理的学习,而且将对技术层次的问题规定了要求。新课标还体现了这样的思想,即科学推动了技术的发展,同时也受到技术发展的推动或制约。新课标强调了让学生体会科学技术与人类社会发展的互动关系及给为人类社会带来的正面和负面的作用,鼓励学生对这类开放性问题的思考。
2、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新课标体现了更关注社会,更贴近学生的生活。例如:北京市使用清洁燃料车;由火车时刻表计算平均速度;现代版曹冲称象;水果电池;电冰箱的技术参数;用脉搏、步长测时间和距离;学读汽车速度表;用两个不同焦距的凸透镜制作望远镜;了解微波炉的基本原理;了解数字信号和模拟信号的基本区别;用绝缘导线、铁钉、铁片等自制有线电报机……。
3、强调过程与方法的教学,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的多样化。
新课标强调以物理知识和技能为载体,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实践能力,创新意识;改革以书本为主、实验为辅的传统教学模式,提倡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在义务教育的物理课程中,使学生学到获取知识的方法、增强探究未知世界的兴趣和能力,以及学生对于科学本质的理解和科学价值观的梳理,是与科学知识的学习同等重要的。因此,新课标十分强调科学探究的学习。在“内容标准”中,科学探究是和科学内容并列的,它提出了科学探究的主要环节、探究能力的表现,以及探究教学的形式,并分析了探究教学的实例。
新课标把“过程与方法”作为课程目标之一,与“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并列。与过去的教学大纲的不同之处还在于,它除了使用“知道”、“理解”等描述学习结果的行为动词外,还使用了描述学习过程的行为动词来表达对学习的要求,如“经历探究浮力大小的过程”等。这种表述体现了一种理念:与过去的义务教育物理课程相比,课程标准更强调学习的过程。
过去的物理课程更偏重于从物理学科本身出发,选择那些“基础的”、“难易适度”、“学生能接受的”物理知识作为教学内容,即更重视知识的传承,没有提及科学探究,也没有强调科学过程。
新课标还强调了知识与技能、科学能力与科学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都可以通过科学探究来实现。如“探究重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实验方法设计如下:第一步,问题的提出;第二步,让学生猜想;第三步,用钩码和弹簧秤进行实验;第四步,数据处理(数据、表格、图象作图);第五步,探究得出结论。
新课标不过分追求逻辑体系的完整性和知识的严密性,标准不规定教学和教材的先后顺序,知识要求有所降低。例如能量的概念可以贯穿始终,通过能的转移和转化认识功。而过去却是先定义功,现在是先定义能,再从能的转化来定义功;了解光的反射和折射的规律(不是反射定律);对阿基米德原理不做综合性题目的要求。其次,扩大知识面,求广不求深。如:模拟信号和数字信号;时间放大镜等。许多问题没有唯一正确的答案,如估算火车飞机从上海到北京要多长时间;讨论用于望远镜的两个凸透镜的焦距为什么不能相等;节能日光灯是否节能。
4、注重科学渗透,关心学科发展。
注重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是当今世界科学教育的一个大趋势。科技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同时它又受到社会发展的制约;科学技术给我们带来了福利,同时也带来了环境、资源等许多问题。过去的物理课程就科学论科学,很少涉及科学的意义,而新课标则以物理学的内容为素材,通过参与,逐步树立从社会发展的角度考虑科学技术问题的意识,从而把人文精神渗透到科学课程中。
新课标在规定教学内容和活动建议时在这方面有充分考虑。例如有评估某些物质对人和环境的积极和消极影响的意识;能尝试与同学交流当地环境保护、资源利用的意见;尝试对环境温度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研究电冰箱内外的温度差与所耗电能的关系,提出节能措施。此外注重新科技知识,如纳米技术、网络通信、磁悬浮列车。
新课标注意借鉴国际科学教育的理论和实践,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物理课程;注意将科学技术的新成就引入物理课程;注重学科之间的渗透,人文精神与自然科学的交融;以使学生获得对自然界更加本质的认识,逐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