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念是改变乡村教育的最大障碍

2019-12-10 15:31:44

  现代的教育对乡村最大的伤害,是没有把乡村当成一个主体,所以给孩子们灌输城市里现代化的概念,来要求他们学什么,不要学什么,强迫他们丢掉自己的文化和根基。这也是今天乡村凋敝的根源所在。

  近日,主持召开的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明确指出要把乡村师资建设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多措并举,定向施策,精准发力。乡村教育的现状如何?乡村师资面临哪些困境?社会力量应该如何参与乡村教育的改变?带着这些问题,《善达网》采访了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

  城市化不是根本原因

  Q:对于《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出台,您如何看?

  储朝晖:对于目前处于严重困难的乡村教育来说,这无疑是场“及时雨”。对于改善乡村教育现状意义重大,但要把好事办好,还需要一整套制度设计和监督机制。

  Q:乡村教育怎么困难?问题的根源何在?

  储朝晖:整体来看,乡村教育水平低下,师资力量薄弱,一级级择校的现象非常严重。十余年来,虽然发过不少加强乡村教育的文件,但乡村教育日渐衰落的大势并未真正扭转。

  我认为,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在于对乡村教育的实际重视程度不够,在基础设施建设、师资力量建设、教育整体规划等各方面投入不足。

  Q:记得有位老师说过,乡村教育的最大误区,在于我们没有想尽办法,引导孩子们热爱乡土。的确,乡村学生接受的更多的是城市取向教育,他们听到听到最多的是离开乡村,到城里去。

  储朝晖:现代的教育对乡村最大的伤害,是没有把乡村当成一个主体,所以给孩子们灌输城市里现代化的概念,来要求他们学什么,不要学什么,强迫他们丢掉自己的文化和根基。这也是今天乡村凋敝的根源所在。

  其实,这是跟社会变化的因素相关的。30多年前,人口不能随便流动,户籍意味着城市、农村的身份,意味着衣食住行的不同待遇,包括受教育的权利,都是不平等的。但2001年我国实行“流入地为主”的政策,这等于是开了一个口子,只要稍有点辨别能力的乡村居民,就会选择将自己的孩子送到城里较好的学校上学。这种城乡教育质量差距才是乡村教育衰弱的根源所在。城乡教育质量差距加上居民迫不得已的选择,导致城乡教育的马太效应日益严重。

  Q:有人说,乡村教育的衰弱更多的是因为城市化的影响。

  储朝晖:如果城乡居民享受义务教育的权利是平等的话,城市化确实会会城乡教育的流动造成一定的影响,但这种流动是理性平缓的,而绝非现在的这种状况。事实上,政府在规划中采取的是双重标准,即先城后乡、重城轻乡、抽乡补城等政策,这导致乡村学生大量涌入师资和学校条件更好的城市,而用各种考试选拔的方式将乡村优秀教师选进城里更是“抽血”之举,进一步加重了乡村教育的问题。结果现在是乡村虽然不乏大量漂亮的教学楼,但没有学生,也没有老师。而同时呢,城市则出现了大量的大班额和巨型学校,最终既误了乡下,又误了城里,教育生态恶性循环。

  Q:2001年开始的撤点并校政策也没有实现优化乡村教育资源配置,提高教育质量的既定目标。

  储朝晖:事实恰恰相反。撤点并校带来的问题很多,包括交通与饮食安全、营养欠缺、情感不能满足、本土文化认同断裂、文化与科技更难普及、家庭负担过重、超大班额出现、乡村原有教育资源的闲置浪费、学生辍学等。寄宿制学生的住宿、吃饭、运动、卫生、安保、课余生活等多方面的问题也一再出现。

  政府是最终责任人

  Q:《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提出“把乡村师资建设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您认为这能解决乡村教育问题吗?

  储朝晖:的确,乡村师资建设是解决当下乡村教育问题的重要支点。它应该包括拓展乡村教师补充渠道、提高乡村教师生活待遇、统一城乡教职工编制标准、职称(职务)评聘向乡村学校倾斜、推动城市优秀教师向乡村学校流动等一系列配套政策。如此,才有可能提高乡村教育质量,改变乡村教育生态。

  但是也要看到,仅靠这个支点难以全面提升乡村教育质量。教师问题仅是一个必要条件,而非一个充分条件。更重要的是政策要真正确立城乡居民有平等享受义务教育权利的执政理念,把村民和市民的权利放在平等的位置上。然后通过资金投入、人员配置、政策调整等全方位的措施确保城乡居民能够平等享受义务教育的权利。乡村教师的各种支持计划要为实现这个大目标服务。如果不明晰这个大目标,支持计划就有可能在一些地方变成无的放矢,为支持而支持,并不能有效发挥作用。

  Q:当前,乡村教师的流失现象非常严重,待遇问题是否是最重要原因?

  储朝晖:乡村教师待遇低,是乡村师资建设非常关键的问题,待遇低既吸引不了优秀人才,也留不住有能力老师。现在的问题不是国家出不起这笔钱,关键是意识不到乡村教师重要性的问题。再者,就是乡村教师的发展机会,要让他们看到在乡村教学也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和上升空间。最后,就是情感留人,包括住房、生活、恋爱等现实问题,都要满足乡村教师的需求。

  Q:如果《乡村支持计划》落实到位的话,会不会有大批的毕业生会流向乡村?

  储朝晖:这个计划能够在一定的程度上促进更多的人到乡村任教,相对优秀的教授到乡村任教。但你讲的这个现象,我认为不会出现。事实上,很多乡村教师都在想法调到城市或郊区学校,即使拿低工资。这个差距还是极其强大的。乡村支持计划只能解决部分问题,很难彻底解决问题。

  Q:多年来,有很多社会力量参与到乡村教育中来,您认为这种公益的力量对乡村教育的改变有多大作用?

  储朝晖:社会力量致力于乡村教育,是非常值得提倡的,也是值得尊重的。但从整体来看,公益组织的力量还十分有限。毕竟,政府才是教育责任的主体,再说,我国社会公益组织的发展本身还处于一个起步发展阶段,力量薄弱。政府不承担责任的话,乡村教育问题就不可能得到真正的解决。留住了优秀人才,教育的其他各种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Q:最近,有个名为“烛光行动——乡村资教计划”的公益项目引起热议,为乡村学校配备专业教师(体育、音乐、美术、计算机、幼教),项目的教师招聘立足于当地,以应届及往届的教育专业毕业生为主体,在提供优厚的薪资待遇的同时,提供山村教师发展的进修机会。同时,项目还在学校设立“烛光奖金”,奖励包括公办教师在内的优秀教师。您如何评价这种模式对乡村教育的意义?

  储朝晖:在目前乡村教育问题很多的情况下,我认为可以有多重方式、各种路径来解决问题,只要有效就可以用。

  实际上通过长期调研,我早就提出过定岗招聘建议,先确定乡村学校有哪几个岗位,然后确定某位老师到这个岗位工作,除当地政府核发的工资以外,再补他3-5万元津贴。这样就可以调动一批相对优秀的教师来就职。但是很多地方政府都在哭穷,但这不是原因,根源还在于执政理念有问题,认为那样做没必要。

  Q:您说的“定岗招聘”和“资教模式”相似,如果这种模式通过公益组织社会筹资来解决,并以此来撬动政府政策,不是很好吗?

  储朝晖:对,要做就是这样,包括公益来内很多途径都可以解决,但最终而言,这都只能是解决局部问题,乡村教育这么大盘子,最后还得政府来买单。

  来自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