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生”是学校的必然产物,是班级学生的一部分,我县的初中,是整体推进,大部分学生的素质相对较差,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发现相当一部分学生数学成绩差,甚至害怕数学、讨厌数学。根据布卢姆提出的"掌握学习"的理论,认为只要提供合适的环境和足够的学习时间以及适当的帮助,95%的学生能够学好每一门功课,达到确定的教学目标。<<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因此,作为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我们不能放弃“差生”,广大教师应当重视“差生”,爱护“差生”,多给“差生”一些鼓励,应在教学中先分析和研究学生再因材施教,努力提高“差生”的数学成绩。本文主要根据本人的教学体会,来浅谈我是怎样提高“差生”的数学成绩。
一、造成数学“差生”的因素
“差生”的成因授多方面的影响,如家庭的、社会的、智力方面的,也有非智力方面的、先天的、后天的。但大部分“差生”是后天形成的,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缺学习数学的兴趣,学习意志薄弱
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学习的积极性主要取决于学习兴趣和克服学习困难的毅力。学习意志是为了实现学习目标而努力克服困难的心理活动,有些学生,一遇到从没有看过的题目,计算量比较大、计算步骤比较繁琐的题目,或者是一次尝试失败,甚至一听是难题或一看题目较长,就产生畏难情绪,意志薄弱,自卑感强,缺乏克服困难、战胜自我的坚韧意志和信心。因此,在学习中,一遇到困难和挫折就退缩,甚至丧失信心,导致学习成绩下降。
(二)学习没有方法,不重视基础
新知识的接受,数学能力的培养主要在课堂上进行,老师上课一般都要讲清知识的来龙去脉,剖析概念的内涵,分析重点与难点,突出思想方法。而有的同学上课没能专心听课,不跟老师的思路,不积极展开思维预测下面的步骤,对要点没听到或记不全,课后又不能及时巩固、总结、寻找知识间的联系,课后不及时复习而留下疑点,只是赶做作业,乱套题型,对概念、法则、公式、定理一知半解,机械模仿,死记硬背.也有的晚上加班加点,白天无精打采,还有的上课根本不听,自己另搞一套,结果是事倍功半,收效甚微。相比小学数学而言,初中数学教材结构的逻辑性、系统性更强。首先表现在教材知识的衔接上,前面所学的知识往往是后边学习的基础;其次还表现在掌握数学知识的技能技巧上,新的技能技巧形成都必须借助于已有的技能技巧。因此,如果学生对前面所学的内容达不到规定的要求,不能及时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就造成了连续学习过程中的薄弱环节,跟不上集体学习的进程,导致学习分化。
二、转化“差生”的对策
教师要尊重“差生”,接纳“差生”,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消除“差生”的逆反心理。教学活动是师生双方情感和思维的交流,所以密切师生关系,有助于激发“差生”的学习兴趣,鼓起学习的勇气,一般来说,“差生”的自尊心是很脆弱的,他们渴望得到老师的信任,渴望老师对自己“以诚相待”,不歧视、讽刺、打击自己。“差生”有一个怕遭冷落的共同心理。因此,只有对“差生”抱有诚挚的爱、平等的尊重,才能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融洽的师生关系是转化“差生”的基础和前提。在教学过程中,要把关爱的情感投射到学生心里。
三、改进教法,加强对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
教学方法是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内容的关键。因为教学方法是将教材的知识结构转变为学生头脑中的认知结构,培养学生能力、发展智力,培养学生学习态度、意志、情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主要手段。正如国外一位教育学家所指出的那样:“选择对某节课最有效的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最优化的核心问题之一”要设计生动的教学过程,提高后进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必须十分重视对差生学习数学兴趣的培养。因为差生之所以成绩差,是惧怕和不愿意上数学课,以及认为数学很难学。应用心理安慰法可以激发差生学习热情,如个别谈心,指出他们的长处,肯定他们的成绩。鼓励他们只要认真听讲,不懂就问,一样会学好数学的,不是他们想象中那么难。消除他们的怕难心理因素,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尽力做到:改进教法,提倡用“启发式”、“讨论式”、“引导发现式”“合作交流”等教学方式,让全班学生都在思考、发言、练习讨论的学习氛围里,如果使“差生”当陪客,成了“被遗忘的角落”。这样做必然挫伤了“差生”学习的积极性,导致了他们自暴自弃。因此,要多给“差生”创造机会,尽量使他们多动口、多动手、多动脑,以培养他们的参与意识,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