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生活课堂,感悟数学魅力--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数学意识

2019-11-22 15:31:44

1 2 3 4 下一页

  海口市府城中学:吴丽琼

  数学发展论认为,现代社会的发展特点和发展趋势,就是事物的定量化和人的定量思维,它的基本语言就是数学。数学将成为21世纪的每一位合格公民的基本素养,数学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是每个公民必备的,简单的消费能力以及调查研究等能力将成为人们的基本素质。

  "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也要经历以下过程:生活问题--数学问题--数学模型--解释与应用。数学教学不仅要让学生知道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而且要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用的数学,有用的数学应当为人人所学,不同的人学不同的数学","数学教育应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将数学与学生的生活、学习联系起来,学习有活力的、活生生的数学"。

  陶行知先生一向倡导"生活即教育",在其生活教学理论中,"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的观念相当明确。张雪门先生提出的"行为课程"也以生活教育理论为指导,他认为"生活就是教育",因此要重视学生生活本身的教育,实行教育生活化。数学是理性的、抽象的。生活却是感性的、具体的,生活中的具体事物只有在被抽象成数学符号时,才可能被称之为数学。数学问题源于生活,同时又服务于生活。华罗庚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这是对数学与生活的精彩描述。《新课标》十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能够帮助人们处理数据,进行计算、推理和证明。"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涵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教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面对新的数学知识时能主动地寻求其实际背景,并探索其应用价值。"因此,我们要在学校的数学活动中,要打破数学与生活的隔阂,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从观察、寻找身边的数学入手,从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操作、实践探索的机会,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激发学生认识和探索数学的兴趣,学会用数学知识、经验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我们要确立"生活即课堂"的观念,让学生走出教室,在社会、生活这一大课堂中去体验具体的、可感的、鲜活的数学知识,从而达到主动地建构知识,形成概念。让学生在愉悦的数学情境中乐学,在兴趣中实践,并力致于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又离不开数学知识。数学本身所涉及的都是一些具体问题,这些具体问题都离不开学生的日常生活。因此,数学教学就应遵循源于生活,寓于生活,且用于生活的理念,给学生一双"数学的眼睛",使学生在生活实际中体会到数学的用途。掌握数学知识。从新课程的数学教学生活化出发,就是教师要为学生设计生活化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获得对数学的体验。好的数学教学应从学习者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提供给学生充分进行数学实践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使他们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这足以证明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那么,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将如何把数学知识和现实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呢?

  生活中充满了数学的素材,但数学素材不等于数学,我们要利用生活中的教学情景创设活动冲突,引导他们积极地去发现、去寻找材料。去探索数学的奥妙,从而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兴趣。相信通过回归生活后的数学教学将会更多地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让学生在生活中"体验数学"。

  一、让课堂生活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认识需要的一种情绪,是学习的直接动力。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兴趣是一切活动的源泉","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要让学生愉快、有效地学习数学,关键是要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那么做任何事都失去了动力。而对于学生来说,数学知识由于抽象而显得枯燥,是影响学习的最大障碍。所以以学生生活经验为背景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唤起学生心灵的共鸣,激起学习兴趣,让学生初步感知并产生问题或从情境中获取学习的突破口,引起探究欲望,使之从主观上产生愿意学习的动机,并在动机的驱动下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生活是知识的源泉。"数学来源于现实,也必须植根于现实"。教师在教学时应根据数学的这一特点,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从生活出发学习和掌握数学,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生活中处处要用数学。在数学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人人学习有用数学"、"把数学作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交流信息的手段和工具"、"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等。因此,把学生生活体验融进课堂,使之成为学生学习的有效资源。中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同时他们对周围的各种事物现象又充满好奇,教师就要紧紧抓住这份好奇心,结合教材的教学内容,创设情景设疑引思,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作为实例,引导学生利用自身已有的经验探索新知。

  例如:"怎样打电话省钱?""压岁钱怎样花?",这样的问题对学生而言,既有现实性、趣味性,又有思考性和开放性,不同程度的学生都愿意积极参与问题的讨论。

  又如:学习《生活中的立体图形》,由于学生已学习了长方体、立方体的概念、计算等有关知识,有了一定的知识积累,同时,日常生活中学生已积累了许多有关立体图形的知识经验,需要的只是进一步深化。教学初先展示一些实物例子,有石头、植物等呈现不规则形状的物体,也有橙子、苹果、西瓜、菠萝等具有规则形状的物体,另外还有人类创造的物体,如中国的传统建筑、钟楼、书、蛋筒、冰激凌等,让学生说说这些图形都跟哪些几何图形类似,问题一出,学生兴趣高涨,很快说出这些图形的名称。接下来采用分组学习的形式,让学生利用美术知识,自己画出这些实物的几何图形,并比较这些图形有哪些类似的地方,不同的地方。很快,学生辨认出柱体、锥体、球体、圆柱、棱柱、圆锥、棱锥等,并通过简单计算,得出欧拉公式。一节课下来,学生自始自终都在参与,掌握却不吃力,只因知识来源于学生原有生活经验,学有所依,习之有法。

  当学生能体验到可以凭借自己的经验来学习时,兴趣就在不知不觉中萌发,主动学习与思考就是很自然的反映。往往在活动中能创造性地发挥,把经验提炼成数学新知识,完善认知结构。这种源于已有知识经验的教学设计,更有利于学生探索精神的培养。

1 2 3 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