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改革进入具体实施阶段,课堂教学改革成为教育理论和实践工作者关注的焦点。广大的教学实践工作者都在积极思考如何根据新课程的理念来改革课堂教学,上好每一堂课。新理念、新方向、新措施成为课堂教学改革的主题。但是,在改革的过程中,不同程度地出现了主观片面和追求形式的问题。这些问题的产生,从思想根源来看,主要是因为我们对课堂教学改革的依据、方向和措施的认识存在偏差。因此,课堂教学改革要深化发展,必须认真审视三个基本问题,即课堂教学改革依据什么来改?朝什么方向改?改什么?
一、课堂教学改革要以事实为依据
课堂教学凭什么要改、凭什么来改?这是进行课堂教学改革首先必须要回答的问题。对此,一线教师们比较一致的看法是,依据新课程理念来改。事实上,在实践中,广大教师们都在积极考虑根据新课程的理念来上课、评课。但是,在具体的实践中,我们发现,依据同样的理念来上课,有的老师用新方法,有的老师用旧方法,有的老师没办法;教研员来看课这么上,研究者看课那么上。依据同样的理念来评价一堂课,有的认为是相当成功的课,有的认为是完全失败的课。这说明,课堂教学改革仅仅以理念为依据是不够的,它容易带来改革的主观性,使人们把课堂教学改革中出现的各种问题都归结为理念不同带来的结果,从而模糊是非、制造分裂,使课堂教学改革难以取得理想的成果。
笔者认为,要降低课堂教学改革的主观性,必须使课堂教学改革由理念为依据的改革转移到以事实为依据的改革。理念是一种理想,是一种价值判断,必须要有事实基础。因此,所谓以事实为依据的课堂教学改革,就是在进行课堂教学改革之前,必须要通过观察、调查来收集课堂教学改革对象的事实资料。在改与不改的问题上,不是理念说了算,而是事实说了算。比如说,我们实施以提高学生素质为目的的课堂教学改革,首先就需要弄清楚我们学生的素质究竟处于何种状况、哪些方面素质高、哪些方面素质低等方面的事实;我们要开展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的的课堂教学改革,首先就需要弄清楚我们的教学质量现状如何、优秀率、良好率、及格率各占多少、学生成绩分布处于何种状况等具体事实。如果没有学生素质和教学质量的具体事实作基础,我们所实施的课堂改革就必然缺乏现实针对性和有效性。
理念是一种假设。它该如何操作?它是否有效?这些还需要通过实践来检验。不能把理念本身作为评判的尺度。因此,所谓以事实为依据的课堂教学改革,还表现在课堂教学改革中,要通过教学实验来观察、测量课堂教学改革方案的教学效果。在怎么改得有效的问题上,不是领导、专家说了算,而是实际的效果说了算。比如说,课堂教学强调学生自主学习。何谓自主?如何让学生自主?通过自主要达到什么效果?如何才能有效?这些问题就需要通过实验来提出具体操作方案和得出结论。
二、课堂教学改革应落脚到促进学生真实的发展
以学生发展为本、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发展是课堂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和方向。这一点,已得到广大教师的认同。教师们口头上不反对,甚至积极主张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学论教,把学生发展的程度作为评课的依据。但是,在实际的课堂中,我们观察到学生的发展存在虚假现象。有这样一则课例。在《周长的认识》一课上,教师提出教学任务,请学生根据给定的圆形,测量圆的直径,然后计算圆周率,看谁计算得准确。
生1早知道,不做;生2翻看教材答案;生3根据教师要求,认真测量、计算;生4做小动作,不做。
汇报开始后——
生1 (主动举手):3.12。
(教师板书结果)
其他同学分别报告:3.15;3.17;3.11。
(教师很高兴,一一板书)
(生4被点名,不知所措)
生2(窃语):你说3.14。
生4 (毫无底气地说):3.14。
师(大喜):非常准确。
师(板书3.14,用红笔标出):还有不同意见吗?
生3:2.98。
师(表情僵硬,打断该学生):怎么会呢?再认真量、计算一遍。做事一定要认真!
上面的课例表明,学生经历了观察、测量的活动,但对圆周率的认识没有发生变化,其实际的分析、比较、综合、抽象、概括的思维能力也没有得到提高。学生经历了情感、态度教育,但得到的是消极错误的情感体验。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虚假发展现象,其观念上的原因在于,一些教师往往把“以学生发展为本”理解为迎合学生的兴趣,哄着学生学。因此,在教学中不是根据学生发展的需要来教,而是根据学生的兴趣来教。这说明,在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堂教学改革方向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对何谓发展、何谓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学生的何种发展为本、如何以学生发展为本等问题作深入的思考,使课堂教学改革促进学生真实而不是虚假的发展。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发展应该体现在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的变化上。如果一堂课结束后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和态度仍停留在课前的水平,那么,学生的发展就没有实现。
“以学生发展为本”是指课堂教学的价值取向要以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为先,在掌握系统知识和学生发展的关系上,要以学生的发展为目的,以掌握知识为手段。教学中学生的发展主要通过学生的活动来体现,学生的活动方式决定了学生的发展状况和水平。如果一堂课中学生的活动仅仅局限于听讲、笔记、划线,那么,学生的发展可能停留在记忆层面;如果一堂课中学生根据图片、材料进行观察、分析、比较、抽象、概括,那么,学生的发展则可能进入到思维层面。
三、课堂教学改革要研究教学活动方式变革的有效性
学生的发展是通过学生的活动来实现的。学生如何活动,决定了学生如何发展。因此,当前的课堂教学改革把学生学习活动方式的变革作为重点,这是基于课堂教学改革方向的合理选择。广大教师也不满足于讲练、机械问答、逼着学、哄着学、死缠烂打的教学方式。但是,在实际的课堂中,我们观察到,讲练和机械问答仍然是主要的教学方式,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则多流于“放羊”,效率较低。一方面,教师们期盼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高喊“再也不能这么过,再也不能这么活”,另一方面,学习方式变革的结果却又让教师们感觉到“山也还是那座山,河也还是那条河”。
之所以陷入这种矛盾的境地,主要原因在于教师们对学习方式的理解存在片面性,在具体使用上存在机械性。譬如,教师们往往把自主学习理解为让学生自学,把合作学习理解为让学生讨论,不知道在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如何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以至于教师们认为学生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浪费时间、效率低下,担心教师不讲,学生不会,教师不讲,教师失职。这说明,在坚持把学习方式变革作为课堂教学改革主要内容的同时,我们应该深入研究何谓学习方式?为什么要进行学习方式的变革?如何进行学习方式的变革?这样有助于揭示学习方式的准确内涵,明确变革的对象、合理性和有效性,避免形式主义。
学生的学习方式,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认识、实践的程序、法则和手段。学生的学习方式,是教与学统一的方式。离开了教师教的学习方式,是自学,不属于教学范畴。因此,学习方式的变革不是不要教师指导,而是教师如何指导。教师的主导作用应放在关注学生学习的程序、法则和手段,分析学习成功或困难的原因,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目的在于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发展,不是为了变革而变革。因此,在变革学习方式时,我们应重点关注学习方式变革目的和手段的合理性,思考通过学习方式我们要达到何种教学目的,使用该学习方式能否有效地达到教学目的。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应重点研究学习方式与教学内容、教学目的的关系,体现出学科特点,突出“语文味”、“数学味”等;应重点研究教师教、学生学的方式,突出学生学习的内外部活动过程的主动性。
总之,课堂教学改革要深化,应理性地思考和深化对改革依据、方向和重点的认识。在改革的依据上,突出事实依据;在改革的方向上,重点思考如何促进学生真实发展;在改革的措施上,重点思考如何落实学生学习方式变革的实效性。(胡定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