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梦九天的壮丽航程

2019-11-29 13:35:55

1 2 下一页

圆梦九天的壮丽航程
——关心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科学发展纪实
  

浩瀚无垠星空,中华神舟翱翔——
  
  从无人飞行到载人飞行,从一人一天到多人多天,从舱内实验到太空行走,从单船飞行到组合体稳定运行……中国已成功发射了9艘飞船、1个目标飞行器,4次把航天员送上太空。
  
  1992年,决定实施载人航天工程,20年间中国已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掌握载人航天基础技术的国家,建立了比较完整的载人航天体系。天地往返、出舱活动、交会对接、航天员驻留……20年不懈探索,在坚强领导下,中国向着建设空间站的目标稳步迈进。
  
  科学决策,中华民族飞天梦想化作国家发展战略
  
  2012年6月16日18时56分,执行我国首次载人交会对接任务的神舟九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后准确进入预定轨道,顺利将3名航天员送上太空。
  
  正在丹麦进行国事访问的中共中央、、主席闻讯后发来贺电:希望同志们继续发扬载人航天精神,精心做好各项后续工作,奋力夺取首次载人交会对接任务全面胜利,为推进我国载人航天事业发展再立新功……
  
  回望神舟飞天的壮丽航程,航天人不会忘记,正是的战略决策,把中华民族千年梦想化作国家发展战略,引领着中国开启了壮丽的飞天征程。
  
  1986年3月3日,由王大珩、、杨嘉墀、陈芳允4位著名科学家撰写的《关于跟踪世界战略性高技术发展》建议,呈送给了同志。
  
  两天之后,同志作出重要批示:“此事宜速决断,不可拖延”。“863计划”的出台,对中国载人航天探索起到了催化剂作用。科学家们经过反复论证,对中国载人航天发展的途径也逐渐形成共识:从载人飞船起步。
  
  经过技术、经济可行性论证,专家们形成了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发展规划:第一步,发射无人和载人飞船,建成初步配套的试验性载人飞船工程,开展空间应用实验。第二步,在第一艘载人飞船发射成功后,突破载人飞船和空间飞行器交会对接技术,并利用载人飞船技术改装、发射空间实验室,解决有一定规模、短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应用问题。第三步,建造空间站,解决有较大规模、长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应用问题。
  
  1992年9月21日,正式批准实施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在听取专家汇报后,同志强调,要下决心搞载人航天,这对我国、经济、科技等都有重要意义。载人航天是综合国力的标志,要坚持不懈地、锲而不舍地去搞……
  
  1992年,“国际空间年”。这一年,中国开始了圆梦九天的壮丽起飞。
  
  1998年11月10日至11日,刚刚建成的北京航天城迎来了一个不寻常的日子——等同志先后来到这里,考察载人航天工程主要研制成果和神舟号试验飞船。
  
  就在这次考察前,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指挥部为中国载人飞船取名“神舟”,同志亲笔题写了“神舟”二字……
  
  历史的脚步终于走到了一个辉煌时刻——
  
  1999年11月20日清晨,西北大漠深处。
  
  成千上万的人们在袭人的寒风中兴奋地等待着。6时30分,随着指挥员“点火”命令的下达,大地震颤,烈焰喷腾,长征火箭托举着中国自行研制的神舟一号无人飞船直上云天……
  
  神舟一号成功飞天4天之后,同志、同志兴致勃勃地来到北京航天城,详细了解神舟一号飞船发射试验情况,仔细观看一天前从内蒙古着陆场运抵这里的飞船返回舱,亲切会见参加载人航天工程研制建设和试验的部分科技人员。
  
  2002年3月26日,正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视察的同志再次会见航天科技人员代表。谈到头一天晚上成功飞天的神舟三号飞船,同志说:我国的载人航天事业刚刚起步,今后还要搞空间实验室和长期有人照料的空间站,任重道远……
  
  在成功进行了4次无人飞船发射后,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按计划在2003年秋天举行。还在年初,中共中央局常委会就将这项工作列入这一年的工作要点。
  
  10月14日下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刚一闭幕,同志就赶赴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连夜听取载人航天飞行准备工作情况汇报。次日凌晨,他来到航天员公寓问天阁,为航天员杨利伟壮行……
  
  神舟五号任务取得圆满成功不久,同志又对即将实施的神舟六号任务提出明确要求:精心组织、精心指挥、精心实施,确保成功、确保万无一失……
  
  2005年10月17日,神舟六号飞船平安返回祖国,中国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圆满完成双人多天太空飞行。
  
  在庆祝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行圆满成功大会上,同志要求中国航天人,要始终把科学管理作为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的重要环节,不断提高科学管理水平……
  
  2008年9月27日,随着航天员走出舱外,成功掌握空间出舱活动技术的中国航天,离建设空间站的目标越来越近。
  
  此时,建设什么样的空间站?如何应用空间站……一系列问题引起高度关注。2010年9月25日,中共中央局常委会审议并通过空间站建设立项报告。同志明确要求,在2020年前后建成具有中国特色、能够充分发挥效益的空间站……
  
  从最小配置的试验飞船神舟一号到全系统状态上天的神舟二号;从神舟五号第一次载人飞行到神舟六号多人多天飞行、神舟七号太空行走;从天宫一号发射升空到神舟八号、九号相继突破自动、手控交会对接,实现航天员短期驻留……审时度势、科学统筹,中国独立自主地发展了载人航天,根据中国自己的国情和需求开展规模适度的飞行试验。
  
  从载人航天“三步走”战略的制定,到把航天工程列入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从航天产业进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到对航天员选拔、大型运载火箭研制作出周密部署……作出的一系列高瞻远瞩的科学决策,推动着中国载人航天事业走上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深情勉励,激励着中国航天人自主创新建伟业
  
  实际上,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发端可以追溯得很远很远。
  
  1957年10月,苏联成功发射人造卫星的消息传来,震动了拥有千年飞天梦想的中国人——
  
  1958年5月,同志发出了“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的号召,随后,北京、上海、南京、天津等全国各地的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纷纷行动起来,等专家学者还负责制定了人造卫星发展规划设想……
  
  就在中国人造卫星躁动于母腹之中的时候,中国进入到一个艰难年代。调整任务,收缩机构,停止大型运载火箭和人造卫星的研制,把力量先转移到探空火箭上去,成为当时正确的选择。
  
  1960年2月19日,中国人自己研制的第一枚液体火箭在上海郊区发射成功。中华民族在走出地球、奔向太空的远征路上,迈出了关键一步。10年后的4月24日,西北大漠深处,中国成功地将自己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送上了天。
  
  在举国欢庆“东方红”的时候,科学家们就把目光投向了更远的地方,提出一鼓作气载人飞天。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当时的这些设想未能付诸实施……
  
  1992年,中国启动载人航天工程时,世界航天大国在载人航天领域已经行进了30年。此时,尽管我们已经掌握大推力火箭和返回式卫星技术,但对于载人航天,却几乎一切从零开始。
  
  面对飞天路上的一系列挑战,明确要求,我们起步虽晚但起点要高,要从总体上体现中国特色和技术进步。
  
  在载人航天工程发展的许多重要时刻,、吴邦国、、、、、、、等同志或亲临发射现场慰问科技人员,或深入科研一线解决实际困难,鼓励航天科技人员瞄准世界先进水平,坚持自主创新,奋起直追……
  
  2008年9月25日,执行神舟七号飞行任务的航天员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肩负着出舱使命踏上太空征程。
  
  舱外航天服决定着此次出舱活动的成败。同志不仅关注着舱外航天服的研制进展,还亲笔为我国自行研制的航天服题名——“飞天”。神舟七号升空的第3天,他又来到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观看出舱活动实况。当看到身着“飞天”航天服的翟志刚在另外两位航天员的协助下打开轨道舱舱门、把中国人的第一行足迹留在茫茫太空,同志随即拿起话筒同航天员通话,代表、和,代表全国各族人民,对航天员出舱活动的圆满成功表示热烈祝贺……
  
  作为一个承载着责任、使命、荣誉的特殊群体,对中国航天员队伍始终给予了特殊的关注。早在1998年,航天员大队组建不久,同志就来到航天员中间,深情地对航天员们说,中华民族将会为你们感到骄傲和自豪……
  
  举国望天宫,电波传深情。中国首次载人交会对接任务实施以后,同志一直牵挂着执行这项任务的航天员。2012年6月26日10时许,等同志专程来到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此刻,天宫一号与神舟九号组合体正在距地面约343千米的轨道上飞行,飞控大厅大屏幕上清晰显现出航天员景海鹏、刘旺、刘洋在天宫一号内的实时画面。
  
  10时16分,同志走到指挥席前,拿起话筒同神舟九号任务飞行乘组指令长景海鹏通话,亲切的话语通过电波传向正在茫茫太空遨游的天宫一号与神舟九号组合体——你们作为担负我国首次载人交会对接任务的航天员,表现得非常出色,为我国载人航天事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祖国和人民感谢你们……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向前发展的每一步,都凝聚着的深切关怀。每次载人航天飞行任务成功之后,都要隆重褒奖参试人员;每逢春节、元宵节等传统佳节,同志都会亲自登门看望航天工作者或邀请他们参加联谊活动;每次召开有关会议,都征求航天老专家的意见;国家设立专门的航天人才特殊津贴,鼓励年青一代早日成才……
  
  的深情勉励,激励着中国航天人不畏艰险、勇攀高峰,通过突破关键技术带动着工程研制、建设的整体跃升——
  
  神舟飞船从研制开始就瞄准了国际第三代载人飞船水平,直接采用三人三舱的设计方案,轨道舱可留轨半年,继续进行空间科学实验和技术试验;
  
  为打造托举神舟飞天的神箭,运载火箭设计制造人员开展了近千项技术攻关,让长征2号F型火箭成为享誉世界的“金牌火箭”;
  
  建设载人航天发射场,采用中国特色的总体技术方案——垂直总装、垂直测试、垂直整体运输、远距离测试发射,跻身世界先进行列;
  
  由陆基测控站、远洋测量船和中继卫星组成的新一代航天测控网的迅速建成,使中国拥有了与国际先进技术接轨的陆海天基航天测控网;
  
  发展载人航天,目的在于利用太空,造福人类。空间应用系统的科技人员先后研制出上百种船载科学仪器和设备,开拓了中国空间材料科学、生命科学、天文观测、地球环境监测、空间环境探测与预报、流体物理六大科学领域……
  
  自强不息,自主创新——中国航天人在较短的时间内,以较少的投入,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益地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载人航天工程发展道路。
  
  2005年11月27日,在庆祝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行圆满成功大会上,同志讲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在科技进步突飞猛进的今天,我们要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就必须显著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这正是实施载人航天工程留给人们最重要的启示。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