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报近日《院士联名建言江苏08年高考方案》的连续报道,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支持,也在南京高校中产生强烈反响。昨日参与联名建言的中国科学院院士胡宏纹特地约见记者,表示如果2008年江苏高考最后只考语数外,将理化拒之门外,为了民族大计与子孙后代,他们这些院士将继续建言下去。南京理工大学校长徐复铭昨天也对院士们的建议深表赞同。他指出,物理是衡量、选拔人才的重要尺度,关乎到民族科技发展的步伐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关部门在制定高考方案时,一定要三思而后行。
胡宏纹
有机化学家,1946年毕业于中央大学化学系。1959年获苏联莫斯科大学化学系副博士学位。现任南京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化学会理事。199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他主要从事有机合成化学研究,研究方向为冠醚化学及有机合成方法。他已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70多篇,撰写专著,先后四次主编有机化学教材。1988年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1992年获江苏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996年获国家教委优秀教材一等奖。
胡宏纹: 草案不修改我们继续建言
昨日,82岁高龄的胡宏纹院士特地放弃午休时间,连续给记者打了两个电话,称有话要说。
中午时分,记者在南大相关负责人陪同下,来到该校院士楼。先生见面第一句话便说:“我很少站出来讲话,现在不讲对不起自己的良心,这几天我天天让他们将晨报有关高考建言的文章送过来,我一直关注此事。”
胡老称,已经出台的“江苏2008年高考草案”将物理化学拒之高考大门之外,不仅是不科学的,也没有创新性,同时也是对人类科学基础与科学实践的一种挑战。因为物理是一切科学的基础,而科学是一个长期积累实践的过程,理化学科正是从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与科学观察能力出发的。去掉这两门学科,中学生进入大学后,怎样科技创新?怎样沿着科技实践道路走下去?大家全将注意力集中到语数外,尽管会考也考理化,毕竟发生了质变,变成了另一个“八股文”时代,“这是一种对民族、对后人不负责任的草案,一定要修改”!
“自然科学决定生产力,决定我们国家未来是否能够立于世界之林,不重视理化,就是不重视自然科学。我是南大前身中央大学最后一届毕业生,那时我们就没规定要学外语,可我们是搞自然科学的,我们不会放弃外语,我自学了英语、德语、法语等多种外国语言。可现在竟将外语提高到这么重要的位置,实在让人难以明白。可以说,只有中国将外语看得如此重要。我在美国生活过一段时间,人家可没像中国这样如此重视外语,需要全民学外语吗?现在高考竟不考理化而考外语,简直是荒谬,这是导向问题。科学必须从娃娃培养,放弃科学最精髓的物理和化学,这是极不负责的做法。策划如此草案的人应该检讨,毕竟草案与高考关系千家万户、关系几代人的生活质量、关系江苏的未来、关系全民族的兴旺……因此草案也必须严肃、严谨,不能随意改动,出台就具有权威性。”
“草案一定要修改,策划者一定要重视理化,特别是物理。毕竟一个国家的经济与科技发展,是从物理学科开始的,也是从娃娃时期培养的,我们一定要重视理化。草案不修改,我们这些老院士肯定会继续建言,继续……”老先生激动地称。
徐复铭
1946年生,现任南京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指导教师、校长、中国兵工学会高级会员、江苏省九届政协委员。长期从事含能材料装药设计与技术、与燃烧有关的气态污染物,特别是燃烧锅炉二氧化硫烟气治理的研究与教学。主持和参与国家部委重点课题研究十余项,获国家科技发明三等奖2项,部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省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有国家专利6项。主编、合编专著教材3部,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
徐复铭: 改革高考方案须慎之又慎
对于现行的高考制度,徐校长认为,尽管各方面对现行高考制度有这样那样的意见,但必须承认的是,在当今中国国情下,高考仍是一种最公平的选拔手段。事实上,在当今社会,一旦取消高考或高考变味了,恐怕公平就无从谈起。在最近于上海召开的第三届全国大学校长论坛上,中科大等国内众多名校的校长也都认同,现在不能轻言取消高考,高考是必要的。
正因为高考的重要性和相对公正性,因此对其的改革就不能过于频繁、轻率。徐复铭指出,从江苏这几年的高考改革来看,是有点过于频繁了,这让中学、学生和家长都感到无所适从,高校在选拔人才时也时常感到为难。因此,对高考方案的改革一定要非常慎重。尤其是社会发展到今天,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和教训,更不应该贸然行事。
物理被淡化是件遗憾的事
“我非常赞同院士们的观点。”徐复铭说,物理作为现代科学的支柱学科,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果最后高考时把物理排除在外,是比较可笑的,也是一件很遗憾的事。
徐复铭讲了一件让他记忆深刻的事。也是在今年的大学校长论坛上,有国外的校长谈到一个奇怪的现象:发现中国学生到国外学管理的特别多,而选择数理化的却很少。他们想不通,中国就需要这么多“指手画脚”的人吗?那些干具体的事、设计产品的人哪去了?徐校长说,中国学生比较重实惠,喜欢学工商管理、金融贸易什么的,这实际上是人才培养上的比例失调。
他认为,不可否认的是,数理化在社会的发展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现在我国强调转化科技成果,强调经济发展需要大量从事实际工程和应用的人。同时,大家也公认,我国科技、工程应用科学要想得到长期的发展,必须要有相当一部分精英能始终勤恳踏实地在基础领域工作。没有物理、化学这些基础学科,我们的可持续发展肯定是做不到的。在高考时把它们放在次要的位置,是不适当的。
物理是衡量人才的重要尺度
作为理工类院校的校长,同时也是搞化工研究出身的教授、博导,徐复铭深切体会到,就选拔人才来说,物理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尺度。
他指出,物理学科最能反映一个学生对具体的物质世界规律性的认识,可以考查一个学生的思维能力、动手能力、总结概括能力和推理能力等。对学工科和将来搞工程技术的人来说,是极其重要的学科,也是衡量人才的重要尺度。同时,物理和数学两者也是密不可分的,描述一个外界事物要同时运用到这两方面的知识,缺一不可。
徐复铭说,如果主要从语数外三门来选拔人才,对于人文社科、经济管理等学科来说,也许是有利的。不过,作为中学生,对物质世界的规律性的认识,应该是必备的素质。因此,不管是学文、理还是工、医等,都应具备一定的物理知识。“希望有关部门在改革高考方案时考虑到这一点,三思而后行。”
外语地位拔得过高
对于院士们提到的2008年高考草案把外语地位拔得过高,徐复铭也非常赞同。他说,现在有个奇怪的现象,我们国家比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要重视英语,学生们在英语学习上消耗的时间也最多;相反的,外语的实际应用能力却很差。这一点值得反思。
可以说,之所以出现这种状况,固然有语言环境的原因,也和社会及教育领域的开放度不够有关。但不可否认的是,我们的英语学习带有太多的应试色彩,而在实际生活中运用的却很少。同样,高考时把英语地位拔得这么高,是不是学生的英语水平就能上去?国人的英语素质就能提高?恐怕很难这么简单地得出结论吧。
减少考试科目未必能减负
“有关部门在改革高考方案时的初衷是好的,可能是出于给学生减负。但简化了考试科目,学生就能减负了吗,还要打个问号。”徐复铭说。
他认为,现在的孩子固然负担重,但细究原因,主要是重在以升学率为导向上,重在课外负担上。而就校内讲课而言,是不是减少了一些科目,学生的负担就轻了?未必这样。关键是现在的导向以及学校、家长的做法有问题。“作为高校,我们希望中学能够坚持教学质量,培养出高标准、素质全面的学生,为大学输送更多优秀的人才。”
徐复铭特别提到一个问题:“现在动不动就是借鉴国外的做法,但这样一来,往往我们没学好,反而把自己的优势丢掉了。”他指出,中国的学生学习基础好,出去后比国外学生强,这一点是我们的长项,应该好好坚持,而不应盲目向国外看齐。在高考改革时,也应注意这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