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国家颁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开启了基础教育改革的序幕。目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走过了十多个年头,目前的语文教育教学研究现状是怎样的呢?
据专业研究人员的统计,中国当代的语文教育研究学派,以地域为标识,可分为“福建”“浙江”“江苏”“上海”“山东”“湖南”“北京”七大学派。而根据主导思想和方法来区分的话,还可以为“情感”“导读”“思维”“管理”“语感”等派别。在流派的范围之内,又存在着各种个人主张的多达数十种甚至上百种的“某某语文”。这许许多多的语文流派,这许许多多的语文主张,不只是对语文研究的局外人来说,有莫衷一是的感觉,即便是对处在一线的语文教师来说,也有“乱花已迷行人眼”的困惑。
从语文学科的发展过程看,语文曾一度呈现出很强的化倾向,但色彩淡出后,语文并没有呈现出自己的样貌。为什么呢?因为语文学科本身欠缺明确的学科知识体系,在没有这个“主心骨”的情况下,语文成了一块任人拿捏的软泥巴。也正是因为这样,语文学科似乎只能跟在其他学科知识体系后面跑,从而造成了语文学科研究的迷失和语文教学方法的失落。
也就说上述的各种流派和各种语文,由于过于强调外在于语文课程的划分标准——或地域性,或侧重性质,或个人理解——使得语文课程的教育教学并不是呈现了多元统一的格局,反而是有各自为战,互相排斥的趋向。
面对目前这种局面,每一个研究者都应该从完善语文学科体系的角度入手,重新认识各种流派和主张的价值与不足,吸取各种流派和主张的优点,放弃其不足之处,从而使语文学科教育教学的体系得以不断地完善。
2013年11月份的《天津市教科院学报》上刊载的《韩军语文教学理论矫枉过正倾向分析》一文中,陈宏以批判者的姿态,指出了“新语文教育”在批判伪圣化、提倡文学教育、号召采用“举三反一”和“文白之争”四个方面的问题。2014年2月份的《读与写杂志》上发表了刘慧、赖学军的文章《韩军“新语文教育”之“新”论》一文。该文则高度评价了韩军的新语文教育,在语文教育改革中的成就。这两篇文章,为我们提供了两种不同的视角。
也正是这两种不同的声音,引起了笔者对“新语文教育”的兴趣,的确,作为新生代语文教师的领军人物,韩军提出的“新语文教育”思想在实际教学中产生过很大的影响。因为“新语文教育”开启了对中国语文传统教育的反思的旅程。时至今日,课程改革已经进入“深水期”,而且伴随着一线教师的成熟,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各种语文流派的贡献和不足,以使语文学科的研究工作走出混沌的局面,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在这里笔者要事先作一下声明。之所以,选择“新语文教育”作为反思语文流派的主要对象,是因为,它是以反思语文教育传统为起点的,这种反思是出于对学科的发展的自觉行为,我们今天学习和传承这种反思精神,不是在“以彼之术,还施彼身”,而是出于“新语文教育”所提出的反思精神的敬意。另外,凡是一个流派的形成,往往需要相应的教育教学思想,教学实践样本,独特的教学风格等诸多条件。而在诸多语文流派中“新语文教育”,无疑在时间上,有它的优势,并在整体的理论和实践上有丰富的成果和影响了。因此,笔者认为,过对“新语文教育”内涵的辨析,一方面,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如何辨析各种语文流派,另一方面则可以为各种流派的不断建设和自我完善,提供一些参考。
一、理论源头的选择与确认 1 2 3 4 5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