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河南济源市济水一中 张杜娟
课外阅读,顾名思义为“课外”,它没有一个准数,在质和量上都很难把握。那么如何提高初中生的课外阅读能力呢?
一、家长和学生要重视课外阅读
开家长会时我向家长们介绍了《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一书作者尹建莉的女儿以140分的语文高考成绩被许多人称为语文高手,尹建莉说她的女儿有点石成金的“魔杖”。那“魔杖”是什么呢?就是课外阅读。它有一种魔力,不显山不露水地赋予孩子不同的能量——凡从小有大量课外阅读的孩子,其智力状态和学习能力就很好;凡缺少阅读的孩子,学习能力一般都表现出平淡,就连写作业的速度都要慢得多。
这一事例让家长重视起了课外阅读,舍得为孩子的课外阅读投资,并能在指导学生分配课外时间段上优先考虑课外阅读。
二、以课堂促课外,激发兴趣
课外阅读很重要的意识在家长和学生心中形成了,但仅靠我们有限的课堂时间是不能让学生有充分的课外阅读的,课外阅读是课堂阅读教学的延伸,而兴趣又是最好的老师,那么,我们不妨在课内努力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以课堂促课外。具体做法如下。
1.利用作者激趣
在讲《爸爸的花儿落了》时,我先详细地介绍了作者。当学生知道了作者的不凡经历后,才引导他们读作者童年生活的写照——《城南旧事》。这样顺势引导快速激趣,让学生利用课下时间阅读书籍。
2.利用课文人物形象激趣
学习《杨修之死》后,学生对杨修的恃才放旷终被杀很是感慨,我就让学生查资料探索杨修之死的根本原因。激起了学生自发阅读《三国演义》的兴趣。
3.利用课文生动的语言激趣
《绿色蝈蝈》一课中,“在梧桐树浓密的枝叶里,突然发出哀鸣似的短促而尖锐的叫声。这是蝉在安静的休息中,被夜间狂热的狩猎者绿色蝈蝈捉住而发出的绝望哀号”,法布尔用拟人、比喻的手法把蝈蝈写得活灵活现。这个荒石园的主人是一个昆虫学家更是个作家,请同学们课下读他的那本既了解昆虫又益智的好书——《昆虫记》。
4.利用多种形式的课堂活动来激趣
表达是人的本能,“人都有被别人关注聚焦的愿望”(杜郎口中学校长崔其升语)。如果只让学生去读课外书而不给他展示的舞台,不让他感受阅读带来的成就感,就会减弱他阅读的兴趣。因此在课堂上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是非常必要的。
在初一时,每天上课前让学生开展读书故事会,以讲课外阅读的小故事为主,也可讲名著中的片断。初二开佳作欣赏会,每天让学生交流三分钟的课外阅读中优秀的文章。初三上半年开人物评论会,每周定一个名著人物,让学生发表对人物的评介。下半年开百家讲台(评名著谈感悟),让学生介绍在课外阅读中所了解的故事、要闻、民情风俗和奇闻怪事,并跟大家交流,可以稳定和保持学生被激起的课外阅读兴趣。
5.利用优秀的文学刊物激趣引导个性阅读
针对初中生读长的文学作品有时会读不进的特点,就要引导他们读短一些的文学刊物,如《小小说》《读者》《意林》等。
三、指导学生读书,提高阅读效果
阅读是一种自我的内心的独特体验活动,因此要让学生安静地、无功利地阅读,不要给学生布置这一本书读完了写一个总结,或让学生必须背会。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人所掌握的知识数量也越取决于脑力劳动的情感色彩:如果跟书籍的精神交往对人是一种乐趣,并不以识记为目的,那么大量事物、真理和规律性就很容易进入他的意识。”越是简单的读书越能掌握更多的知识。
速度是阅读能力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一字一字读的人阅读能力最低,一行一行的较好,能达到“一目十行”的最好。阅读必须达到一种半自动化的程度,阅读的内容才能被整体把握和吸收,才有利于理解和记忆。一字一字地读会阻碍这种半自动化状态的形成,所感知的阅读材料是零散和不完整的。
四、利用一切可利用条件,开展课外阅读
课外阅读主要利用的就是课余时间。课外阅读能力的提高就是在平时的点点滴滴积累中达到的。因此,学生要充分利用学习之余的边角料时间来阅读,或课间,或临睡前,或双休日,或寒暑假,只要我们有心去“挤”,总是能“挤”出大量课余时间来阅读的。
每班可设立一个读书角,学生自愿捐书,推选一个小组长统一管理。利用每周的班会课或活动课进行阅读。实践证明,学生捐献的书丰富多彩,学生也倍加珍惜这阅读的机会。这无疑对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大有裨益。
还要充分利用学校的阅览室。每周利用一节课到阅览室进行阅读。要求学生选择《读者》《语文报》《意林》《中学生阅读》《散文选刊》《小小说》等报刊,坚持不懈地阅读下去,必然会开阔视野,增进积累,加强语感,提高能力。
总之,开展课外阅读是一件有利于学生终生发展的活动,如何提高课外阅读的兴趣,提高阅读能力是我们每一个教育者应该关心的事,以课堂为主阵地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拓展课外阅读,教给学生必要的方法,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条件来开展活动,不失为一种好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