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高考答卷透视中学作文教学误区

2019-12-06 11:55:12

  高考已过去十多天,可上海一所实验性示范性高中的小蒋同学仍然拒绝与家人谈论作文话题。高考结束后,他上网查阅,发觉自己写的观点与“主流”解题者提到的开放和保守、传承和创新、循古和通变等等都靠不上边,顿时预感很可能“要死在这座板桥上了”。

  “今年的作文太难把握了!”不只考生这样说,一些老师也大呼意外。

  考题一“活”,学生就叫“难”

  今年高考作文到底“难”在哪里?有人总结了三点:一是材料作文的形式大大出乎考生和老师意料;二是选用材料的文言色彩较浓,一些学生反映看不太懂;三是材料包含的信息丰富,可选择切入的角度多,许多学生觉得把握有困难。

  “学生叫难,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缺乏心理准备。”位育高级中学的上海市语文特级教师李强说,今年上海卷作文题是“新材料作文”。“但这个新,不是材料作文的形式,而是要求。以往的材料作文,一般主题明确,很容易提取;而这回的‘新材料作文’可以多角度提取主题,大部分学生感觉陌生和不适应。”虹口区教师进修学院常务副院长、上海市语文特级教师马骉一语中的:“学生感觉到的难,其实不是题目的难,而是考前准备与考试命题脱了节。”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命题者的初衷是给考生充分施展的余地;可现在的学生普遍缺乏这方面训练,结果一放“活”,写作障碍反而大了。

  “考什么教什么”成了策略

  “再牛的语文老师也不得不为应试作文‘折腰’!”复兴高级中学语文教研组组长乐燎原感叹:“可以毫不夸张地讲,学生高中三年里所有的作文训练,为的就是写好一篇高考作文。”

  对每年的高考作文题以及相关评论,李强老师都格外留意,至今已坚持8年。“高考作文命题可说是当前整个高中作文教学的风向标,不只是高三教师在研究,高一、高二的老师也密切关注。”

  为让学生尽早“适应”高考作文的评分方式,一些学校到学生高二时,甚至更早,就把高考作文的“70分制”用于日常作文评价。而教学时,老师更从作文的立意、结构和选材等给学生提供一些“经久耐用”的套路,如立意要明确但不一定要深刻,结构要完整,开头入题要快,主体要充实,首尾要呼应等。这些都是老师们揣摩高考阅卷所总结出的“得分攻略”。

  三年训练只为高考,老师们很无奈。但高中作文教学到底要达到怎样的要求,不少老师并不清楚——高考作文是他们看得见、摸得着的最具体的目标,考什么就教什么、怎么考就怎么教,成了这些老师实用的教学策略。

  带着“镣铐”跳不出优美舞步

  空闲时,乐燎原喜欢翻阅学生的随笔。“这些随笔要比课堂作文好看得多!”他说:“学生中其实有不少‘写手’,有的甚至在尝试写小说,有的对诗歌感兴趣。放开手脚,一些同学确实很能写。”但学生们如今常常困惑着。他班上有个学生写随笔,涉及面非常广,对历史、文学和社会现象经常发表看法,可写起课堂命题作文却像换了个人,文中少了很多灵动和畅快。两年20多篇作文,这名学生只有一次拿到80分,很着急。而乐燎原心里也很矛盾,私下里他会给这些学生看历年高考得高分的答卷,让他们借鉴模仿,为了“跨过这道坎”。

  光明中学语文教师李新有同感。几乎每年,他都有一些平时作文基础不错的学生在高考中惨遭“滑铁卢”。他不得不时常拿这些个案提醒班上“能写”的学生,“千万不要把高考作文当儿戏。70分,几乎占到高考语文总分的半壁江山呐!”

  长期的应试训练,使得一些学生疏于观察、感受和思考,作文能力不升反降。中国中学生作文竞赛评委会主任姚建庭曾专门拿上海学生的作文与港台学生的作比较,发现家庭生活、学习生活是港台学生作文写得最多的话题,虽然叙述的都是些平常事,但无不透露出浓浓真情。相比之下,上海学生似乎更善于把握“宏大主题”,如汶川大地震、北京奥运会和上海世博会等,对自己身边人和事的描述显得笼统而平淡,记叙成了作文的软肋。

  学生习惯了“带着镣铐跳舞”,一旦松绑反而不知所措。“作文教学陷入如此尴尬,如何走出来,我们要反思啊。”乐燎原总结道。

  来源:东方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