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认知领域课时教学目标的研究

2019-11-23 12:53:09

1 2 下一页

  自开始在全校全面实施了高中数学有轨尝试目标教学法的教改实验和研究,宁阳一中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和理论成果,本课题先后被列为宁阳县“八五”教育科研课题、泰安市“九五”教育科研重点课题(经费资助)。该课题实验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制定课时教学目标(这里指的是认知领域教学目标),能否制定出明确、具体、可测的教学目标,并用以统领和制约课堂教学活动,完成教学任务的各个环节和进行单元教学评价,是搞好本课题实验,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要完成制定课时教学目标的任务,需要对大纲、教材、学生、技术等方面作深入细致的研究,以确保所设计的课时教学目标的质量。

  一、认真学习中学数学教学大纲

  中学数学教学大纲,对各知识点、技能点分别提出了“了解”、“理解”、“掌握”、“熟练掌握”四个级别的教学要求。要认真学习、全面领会、准确把握,并具体地对每节的知识点分解成坡度小、台阶密的系列,赋予具体的明确行为动词表达出来,在这里要确保教学目标的覆盖性、独立性,又要防止超“纲”或不达“纲”的现象发生。

  二、深入钻研教材,合理划分教学课时

  准确把握全册每章以至每节的知识点、技能点以及彼此间的关系。由于每节教材的份量不一,所需教学时间的长短不同,如代数中"§4.4三角方程"一节仅需0.5课时,而"§5.3不等式的证明"一节要需7课时,因此要把握每节的知识系统,将每节教材划分成合理的教学课时,既要确定好每节的课时数,又要分配好每课时的教学任务。在划分时,有时也可以打破教材内容的顺序来划分每课时的教学内容。划分课时教学内容时,要切实做到两点:一要尽量保持每节知识结构的完整性,不能因课时划分把知识体系割裂零碎,打乱教材内容的内在逻辑关系。二要尽可能控制好每课时的教学容量,应结合学生的基础和教材的编排特点尽量做到适中和均衡。完成好本环节是制定课时教学目标的前提。

  三、设计课时教学目标的原则

  制定课时教学目标时,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整体性即一方面教学目标的各级水平划分和制定要保持课时教学目标整体要求,另一方面每课时教学目标要保持单元教学目标的整体要求。

  2.一致性教学目标的确定必须与教学大纲中提到教学目的、教学要求保持一致。

  3.针对性要考虑教师和学生的实际,在制定面向大多数学生的教学目标的同时,还要考虑为适应不同基础的学生的需要如何调整的问题。

  4.可测性教学目标中各级水平的表述要选择外显、可测的行为动词。此外,要力求目标简明、具体、易于接受。

  四、教学目标的表述参考

  有关教育理论著作,我们在教学实践中,是这样表述教学目标的,即用一个从"行为"至"内容"的陈述句。主要包含如下几个要素:(1)句子的主语是"学生",一般省略掉。(2)句子的谓语。它是表达学生行为的一个动词,这个行为动词必须具备外显、明确、可测的特点。(3)句子宾语。它是表示具体教学内容的,必须尽可能具体。(4)句子的修饰成份。它是一个给定的条件,是状语,说明在何种情况下要求学生达到这样的行为。此部分也可以没有。(5)合格的标准。为了把一些教学目标的要求定的更为准确,有时需要在目标后面加以补充说明,这一要素不常用。

  五、教学目标的分类研究

  我们在教改实践中所采用的是教学目标三级分类,即"识记"、"理解"、"运用".我们认为对认知领域课时教学目标这样分类,有利于与教学大纲建立比较吻合的关系,具有实用性和适用性,便于制定和操作。其分类体系是:

  (一)识记识记是指把某种意识到的数学信息,按其原本的形态或初步加工改组之后的形态,储存在大脑之中,以保证在需要的时候,能再认或再现这些信息。简单地说,就是记住和识别事实材料,使之再认或再现,不求理解。它是学习行为表现的最低水平。它又可分为认知和识别两级。

  1.认知:指反复感知事物并记住事物特征的过程。它表现为对事物和表象原型的记忆,它只涉及"是什么",这是一种最低级的"刺激——反应"过程。主要行为表现有:(1)写出或说出各种定义、定理、法则、方法、步骤等。如写出数列的定义,说出数学归纳法的证题步骤。(2)画出各种明确要求的简单的几何图形、函数图象和方程的曲线。(3)写出各种常用的数学符号,如各种集合符号,基本初等函数的解析式,排列数、组合数符号等等。(4)写出各种公式或各种关系式,如平均数不等式,柱、锥、台、球的面积公式和体积公式,圆锥曲线的标准方程等。

  2.识别:是指在反复感知事物的过程中,能对事物与记忆中的其它相似或不相似的事物进行比较、对照和鉴别。在该过程中,能准确地找出其相互间的异同点,这种异同点应局限在"外部特征"上。主要行为表现有:(1)能指出各种具体的几何图形之间的差异,如球与球面、正弦曲线与余弦曲线等。(2)能说出各种关系式之间结构上的异同,如幂函数的解析式与指数函数的解析式,椭圆的标准方程与双曲线的标准方程。(3)能指出概念间在定义上的异同,如反正弦函数的定义与反余弦函数的定义、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的定义、排列与组合的定义、椭圆与双曲线的定义等。(4)能准确说出两种不同运算或解题模式、方法、步骤在程序或过程环节上的差异,如解指数方程、对数方程与解指数不等式、对数不等式在格式和步骤上的异同,用综合法和分析法在证明不等式时程序和格式叙述上的差异等。

  (二)理解理解是指抓住材料的实质,把握材料的组成要素,能准确地叙述材料的结构特征,熟悉其适用范围和应用条件,掌握其应用模型,并能在规范或相似的环境中进行一定的发展和推理,它注重"为什么",也就是知其所以然。理解可分为说明性理解和探究性理解两级。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