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写作指导:跟着苏轼学作文

2019-11-27 07:15:34

1 2 下一页

  作者:潘世流

  苏轼是个千古奇才,集诗词、散文、书法、绘画、烹饪之大成者,千年难有一遇,倘若虚心向他学习如何作文,哪怕只学得一些皮毛而已,最终也是受益匪浅的。

  让我们先看苏轼的两段文字:

  吾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皆可出。在平地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及其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而不可知也。所可知也,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如是而已矣!其他,虽吾亦不能知也。——《苏轼文集》

  所示书教及诗赋杂文,观之熟矣。大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

  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孔子曰:“言之

  不文,行而不远。”又曰:“辞达而已矣。”夫言止于达意,即疑若不文,

  是大不然。求物之妙,如系风捕影,能使是物了然于心者,盖千万人而不

  一遇也,而况能使了然于口与手者乎?是之谓辞达。辞至于能达,则文不可胜用矣。——《与谢民师书》

  苏轼提出文彩当如“万斛泉源”“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去世前一年从海南获赦返回写给好朋友谢民师的《与谢民师书》,借谢民师的“书教及诗赋杂文”,再次明确提出他的作文主张:“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所谓“行云流水,初无定质”,强调是语言表达自然顺畅,灵活多变;“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突出语言浓墨重彩或惜墨如金,由主题来定,该短不长,该抑不扬;“文理自然,姿态横生”,即要文脉清晰,且富有动态感。

  在同一内容前提之下,苏轼追求的是语言表达的准确达意与丰富多彩,为此他在书信中又引用了孔子的话“言之无文,行之不远”,来论证。纵观苏轼诗文,他对语言的驾驭的确别具匠心,已达出神入化登峰造极之境。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记承天寺夜游》

  文章惜墨如金,以月下庭中“如积水空明”衬托人物心胸坦荡,以“月”“竹”寄托心志高洁。信笔写来,起于当起,止于当止,犹如行云流水,于无技巧中见技巧。

  他笔下的月光:

  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他笔下的箫声:

  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