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暑期期间,本人学习了一些与新课程有关的书籍,有了新的认识,而且受益非浅。以前我也曾经组织学生搞过一些“时政演讲”、“时政手抄报”、“时政知识竞赛”等活动,但在学习了有关新课程理论后,不再把“关心了解时政”作为时政教育的唯一目的,而是更希望学生从这带有一定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培养和提高多种能力,在活动、感悟中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以下就本人在教学实践中思考和实行的几个方面与各位同仁探讨:
一、开展时政教育的主要原因分析
1、这是培养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新型人才的需要
未来社会的日趋多样化、复杂化、技术化、现代化、信息化,使人们的生活、职业瞬息万变。面对这样的社会发展,就要求人们不仅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合理的知识结构,而且还要有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能力结构。世界经济和合作组织的柯林·博尔指出,教师应具备三本教育护照:一本是学术性的、一本是职业性的、另一本是证明人的事业心、进取精神、创新能力和协调能力的。而其中最主要的是独立获得知识的能力,也就是学会学习。这就要求我们在教育中要有意识的多创设一些机会,充分重视培养学生终身学习所必须的兴趣、动机、知识和能力,以便为他们今后的学习作好准备,使学生将来有能力自觉地掌握、扩充、更新知识,不断地汲取新知识。
2、这是贯彻新课程理念,坚定不移地推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变革的需要
在传统课程的教学观中,老师只是既定课程的阐述者和传递者,学生只是既定课程的接受者和吸收者,在这种背景下的教学改革只能是“戴着镣铐跳舞”,而不可能有实质性的突破。所以,以往的时政教育出发点主要局限在应付中考、高考的需要。而新课程倡导的教学观告诉我们:教师和学生是课程的有机构成部分,是课程的创造者和主体,可以共同参与课程的开发。这就使教学改革成为教师与学生追寻主体性、获得解放与自由的过程。在新的理论的指导下,我设想怎样将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如何在教与学的交往、互动中,更好地进行师生双方的相互交流、沟通、启发、补充,分享彼此的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时政资料是没有现成的课本,但却可以让同学们从报刊杂志、广播电视、网络等多种途径获取信息,使学生可以避免过多的受到固有观念的影响,有利于激发学生运用知识探究事物、分析问题的积极性,可以提供给他们更多想象、思考、创新的空间,在这一过程中更好地培养和完善他们的能力结构。
3、这是实现思想课教学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需要
素质教育要求在中学阶段要重视培养学生在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各方面的基本素质。而思想课在关注社会、关注人类发展问题上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中学教材明确提出的教学原则之一就是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在这一原则的指导下,课的改革更强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求学生能够在教师的指导和激发下,产生学习兴趣,主动求学,主动关注国内外时政,关心和接触社会,并能从新的角度来思考国家和民族的历史、现状与未来,以及社会的矛盾与弊端等。而时政教育的内容则是社会人文现象的浓缩。时政教育的成功与否是实现上述目标、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好坏的一个重要体现。传统的时政教育往往采取“一本书、划背默,猜好题目去考试”的应试教育模式,压抑了学生的个性,忽略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更不可能培养多种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相反,还使有些学生失去了对学习的兴趣。
正是基于上述原因,本人希望探索一种符合新课程理念,能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自主性、探究性的时政教育方式。希望如教育实践家陶行知说:“把学生学习的基本自由还给学生:解放他的头脑,使他能想;解放他的双手,使他能干;解放他的眼睛,使他能看;解放他的嘴,使他能说……做到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本。”
二、开展时政教育活动对学生全面发展的积极作用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就是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在课教学中开展时政教育活动,对实现上述目标,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十分有益,同时,还能促进教师的发展。具体有: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个性发展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时政教育给学生搭建了一个展示自己才能、表达不同个性特长的舞台。它在内容上鼓励学生的自主选择和主动探究;形式上不拘一格,可以大胆创新。将学生的需要、动机和兴趣置于核心地位,为其个性充分发展提供了空间。可以由学生上台当老师,使学生的组织能力和表演能力得到了充分发挥,在和大家分享研究成果的过程中,让学生产生一种内在的成就感,激发其学习的内在动力。另外,学生在研究时政的过程中也会碰到一些困难,感到知识的不足,从而自觉地产生一种对知识的渴求,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2、激发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
创造性思维具有独立性、求异性、连动性、多向性、跨越性和综合性等特点。在中学阶段,它往往以“设疑”、“联想”等形式出现。学生在时政教育中实际上就会经历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一过程一方面是会暴露学生产生各种疑问、困难、障碍的过程,另一方面是展示学生发挥聪明才智、形成独特个性与创新成果的过程,从而激发出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学生时政教育过程中,会锻炼自己的许多能力。如:在研究、准备阶段,锻炼了他们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在交流展示阶段,则增强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组织协调能力、临场应变能力等;在评价阶段,又需要学生运用辩证思维的能力对同学作出全面、公正、客观的评价。这些都会充分调动了同学的潜能。
3、锻炼意志、培养高度的责任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高境界的理想、信念与责任感,强烈的自主精神、坚强的意志和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列为21世纪人才规格的突出特征。学生们在研究准备过程中会碰到种种困难,这就需要他们用坚强的意志去努力克服困难。活动中的自主性也让学生感到了对他们的尊重,反过来,他们在活动中也逐步学会与他人该怎样合作,要尊重他人、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学生在讲台上要准确应变同学们的种种回答是很不容易的,他们从中感到了自身的不足,增强了学习的动力和自觉性。这些都促进着学生全面发展,有利于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
4、教学互动促进老师的发展
在活动中,师生双方要相互交流、沟通、启发、补充,形成了一个“学习共同体”。教师也在分享理解、促进学习。由于时政的内容很新,且涉及的面也很广,这对于老师来说本身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当然,在活动中也要注意发挥好教师的指导者的作用。如:对同学在研究准备阶段出现的困难要给予帮助,对学生在讲课过程中暴露出的一些知识、观念上的错误,要在课堂点评时,及时给予纠正、引导。要承认同学的差异性,不能用同一种要求来衡量所有同学,要坚持以鼓励为主、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
“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新课程的改革渐入佳境,作为教师的我就必须抓住机遇、解放思想,积极探索,在中学教学的园地里经营出一片盎然的绿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