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安徽省宣城市第十二中学 杨和平
《曹刿论战》与《邹忌讽齐王纳谏》均写了臣民对君王的进谏,那么,曹刿的进谏与邹忌的进谏有何不同?他们又为什么都能取得进谏的成功呢?
㈠曹刿的进谏
《曹刿论战》主要记叙了曹刿与鲁庄公在长勺之战战前、战中和战后的对话。对话包括两项内容,一是曹刿战前与战中对鲁庄公的“进谏”,二是战后曹刿论述取胜之故,即“论战”。现在,我们来品读曹刿的“进谏”。
曹刿战前进谏提出了“凭什么作战”的问题,共记叙了曹刿的四句话。第一句“何以战”。曹刿见到鲁庄公,直接提出问题“何以战”。这句话,没有称呼,省略主语,直接发问,单刀直入,直来直去,仅有三个字,简洁得生硬。第二和第三句“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小信未孚,神弗福也”。面对鲁庄公提出的作战条件“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和“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曹刿用“未徧”、“未孚”进行评价,用“民弗从也”、“神弗福也”进行警告,曹刿的回应,四个短句,四字一句,均用否定,直接干脆,不容置疑。第四句“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三个四字句,“忠之属也”是对鲁庄公“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的评价,“可以一战”是曹刿做出的结论,“战则请从”是曹刿提出的要求,这评价、结论和要求,透露着一种傲慢的居高临下的气势,其语气是不容置疑、无可商量的。
曹刿战中进谏围绕着“如何战”进行,共记叙了曹刿的四句话,两句“未可”,两句“可矣”。鲁庄公“将鼓之”和“将驰之”时,曹刿均曰“未可”,当“齐人三鼓”和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后,曹刿均曰“可矣”。我们注意,曹刿的四句话,只有八个字,两句否定,两句肯定,四句话均省略主语,均无称呼,均在下达指令,干脆利落,语气生硬。
经过以上分析,我们发现,曹刿对鲁庄公的进言,均省略主语,均没有称呼,不讲礼节,用的都是四字或两字短句,语言强而有力,全是不容置疑的语气,是直谏,是强谏。那么,曹刿的直谏为什么能够取得成功呢?这有三个原因。第一,曹刿无礼但有理。曹刿的每一项谏言,都符合实情,都抓住了实质和时机。第二,战争局面决定了鲁庄公必须虚心纳谏。当时齐国大军压境,鲁庄公和群臣大惊失色,不知所措,在这种情景下,鲁庄公不得不听从曹刿的谏言。第三,鲁庄公虽不是个贤君但仍是个明君,有着宽大的胸怀,能听进直谏。
㈡邹忌的进谏
《邹忌讽齐王纳谏》重点写邹忌进谏、齐王纳谏以使齐国实现“战胜于朝廷”的大治的故事。
文章写邹忌进谏的关键句只有一处:“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邹忌采用的进谏方法是“讽”。“讽”即讽谏,用暗示、比喻之类的方法委婉地规劝,往往借一个故事暗示、类比某一事理,表述某一主张。
邹忌先概述一个故事,讲清楚“比喻”之“本体”,“我”的切身经历。“我”在生活中受到妻、妾、客的蒙蔽,他们出自“私臣”、“畏臣”、“有求于臣”等不同原因,“皆以美于徐公”,没有让“我”明白事实真相“不如徐公美”。接着,邹忌将生活小事与国家大事联系起来,进行类比,讲“比喻”之“喻体”。齐王作为一国之君,“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讲清楚了“本体”和“喻体”,其类比的相似之处就显而易见了。其一,齐王在“国中地位”与邹忌在“家中地位”相似。其二,“私”、“畏”和“有求”的境况相似。其三,邹忌“不得真相”的现状与齐王“不得真言”的现状相似。在这样的基础上,邹忌便转变了“婉言进谏”的风格,来了一句“直谏”:“王之蔽甚矣”,成功实现了自己进谏的目的,使齐王纳了自己的谏,广开言路,广泛接纳臣、吏、民的进谏。
邹忌能成功进谏,源于其“讽谏”说理的技法美。其一,邹忌从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起,让齐王有亲近之感,通过故事暗示说理,婉言劝诫让人易于接受。其二,邹忌用故事类比讲道理,形象生动,让深奥的道理浅显易懂,听者易于明白、易于接受。其三,邹忌采用“婉言劝谏”与“直言进谏”相结合的方法进谏。邹忌在完成讲亲身经历的故事、类比暗示之后,来了一句当头棒喝“王之蔽甚矣”,一针见血,直接点明进谏的主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