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五闹花灯,随着春节高潮的结束,寒假也束了,师生在今天又回到了熟悉的学校。上课永远是教师和学生生活的常态,尤其是教师,铁打的军营流水的兵。虽然在新课程理念下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教师处于主导地位,但在目标的设置,进程的控制,方法的选择,辅助媒体的使用等方面,教师仍然处于绝对的核心位置,所以一节课的效率高低,只有教师有发言权,那么作为一线的教师,如何判断自己的课是否是一节高效率的课呢?
一、目标的设置是否高效?
高效的目标设置应该包括知识的、能力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也就是说,在一节课结束时,教师头脑中一定要清楚,通过这节课,学生到底获得了什么?关于知识目标,课程标准是一个基于全国学生而言的最低要求,教师在进行知识目标的设置时,一定要根据本校学生的实际,进行校本化的解读与设置,使得在课堂上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有一个提高 。关于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要求,课程标注并没有将它们分解到具体的知识中,需要教师认真研读课标要求,分析本节知识背后的能力价值和情感价值。比如《凸透镜成像规律》,课标内容标准中是这样描述的:“探究并了解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很明显,对于知识目标明确制定了“了解”层次,但是“探究”两个字,并没有说明对于探究七要素的具体要求,其实,探究中每一个要素都用不同的要求,况且一节课并不能将七个要素贯彻到底,所以就需要教师但根据自己的实际,根据自己的特长,设计出具有侧重点的高效的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
二、方法的选择是否高效?
要完成教学目标有很多方法,但方法不同效果也大不一样。如果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不用探究就能获得书本上的知识,但自学的能力却得不到提高,其它能力更无从谈起,如所谓的“讲”实验。现在这样的课堂很多,许多教师都说学生做实验不如教师“讲实验”效率高,其实这样的论断是片面的,仅仅从应试或知识目标的角度来思考问题的,如果从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情感方面来说,效率又怎样呢?有些课堂,看似热热闹闹的实验,但这些实验都是验证性的,其追究起来,其出发点也是为了学生理解知识服务,并不是真正的探究,就是所谓的“假实验”。现在有些学校规定,每堂课教师讲授不能超过10分钟,学生的练习时间不能少于35分钟。为了转变教师的观念,在改革的初期硬性限制老师的讲授时间有助于改革的进程。但不同的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不能硬性规定时间。基本的原则是:只要是学生自己能看会的老师不要讲,如果老师真的放手让学生看书,书本上大部分知识学生是能自己看会的。学生不会的问题可以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来解决。小组不会的大组讨论,学生通过讨论不能解决的老师再讲。现在许多老师上课就讲是基于一个错误的假设:今天是新授课,学生对这部分知识是一无所知的,所以要从最基本的概念开始讲。难道学生连一个概念也看不懂吗?老师给学生自学的时间了吗?从理论上讲,全班只要有一个学生会,老师也不要讲,先让学生讲,学生不会的老师再讲。这样一堂课真正需要老师讲的东西并不多,关键是看老师敢不敢放手让学生自学。
三,使用的时间是否够短?
课堂效率必须用时间说明问题,如果离开了时间就无所谓效率高低。同样的教学内容,有的老师课前不布置预习,课后不布置作业,课上解决全部问题。这是最高水平的课。就我们县初中物理来说,我就知道有些老师做到了“课前无预习、课后零作业”。他们提出把时间还给学生,把能力还给学生,把健康还给学生,学生的负担很轻但升学成绩很好,这就是真正的素质教育。学生有的老师曾做过调查,你最喜欢的老师是什么样的?学生的回答是没作业或作业很少的物理老师。有的老师课堂很热闹,在课堂上让学生表演,而课后却布置大量的预习和作业,加重了学生的负担,这是违背规律的。有的老师说预习不是负担。一定要明确:预习也是负担,也是作业,凡是课后占用学生时间而与课本教学直接相关的活动都是负担。如同百米赛跑,当发令枪响的时候运动员都应在零点起跑线上。可当发令枪响的时候有的运动员已经提前跑到了60米处,已谈不上什么效率。
四、学生是否达到了目标?
一堂课是否高效主要还是看每个学生是否都达标了,这是教育公平的体现。一个老师在下课后能不能自豪地说:这节课的基本知识或核心知识全班每个学生都掌握了。这才是真正的好课。每个学生的能力有差别,价值观也不能一刀切,但基本的核心知识、基本的技能训练是每个学生都应该达到的。
来源:如兰的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