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科学课创设有效教学情境的策略研究

2019-11-11 14:06:34

1 2 3 下一页

  一、问题的提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生主动的建构活动。学习应与一定的情境相联系。在实际情境下进行教学,可以使学生利用原有知识和经验同化当前要学习的新知识。这样获取的新知识,不但便于保持,而且容易进入迁移、创新的情境中去"; "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也是新课程倡导的重要理念之一。为此,广大教师都非常重视情境的创设,力求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情景。但是,相当一部分教师在教学中过于注重教学的情境化,而不考虑创设情境的目的及有效性,导致创设情境流于形式。这样的教学情景实际上是低效的甚至于是无效的。

  案例:在一节初一科学课教学中,教师一上课就绘声绘色地说:"同学们,今天到蜗牛世界去旅游,你们喜欢吗?"学生的兴趣一下子提了起来,可后来发现整堂课除了开头了用了"蜗牛的图像+复习题",其次是"蜗牛的图像+例题",再次是"蜗牛的图像+巩固练习",最后还是"蜗牛的图像+总结"。

  课堂上仅仅简单地附着个蜗牛的图像,就能叫情境吗?这种所谓的"情境,,除了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又有什么价值?小蜗牛的出现,就在这样不伦不类的场合中也失去了它应有的"磁场效应"。这样的情景教学可以肯定是低效甚至是无效的。

  因此,我们不能为创设情境而创设情境,任何情境都不能游离于教学之外,更不能是虚拟的。创设情境不仅不能只图表面上的热闹,不能干扰和弱化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以及学生思维的发展,更不能不考虑所教学生的实际生活与已有生活体验。不是所有教学活动的展开都需要渲染情境,也不是所有的情境创设都会对学生的学习活动有利。如果追求表面形式,反而会远离新课程的要求。我们呼唤一个"求真"的教学情境,呼唤创设一种"有效"的教学情境。

  二、对于"教学情景"和"有效教学情景"概念的界定

  1、什么是教学情境?

  所谓"情境",就是一种"氛围",它能激发人们主动地联想、想象和思维,产生某种情感的体验,以获得某种形象或思维成果。良好的情境在事件发展中起积极作用,不良的情境在事件发展中起消极作用。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把思维过程"融"于情境中,学生就会对教学活动产生直接、强烈的兴趣。教学情境是指借助各种直观手段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应的有利于丰富学生感知、启迪学生探究、引导学生联想和想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为实现课堂教学目标服务的具体形象且富有情感性的教学环境和氛围。简单地说,教学情境是学生参与学习的具体现实环境。

  2、怎样的情境才是有效教学情境?

  有效的教学情境可以沟通教师与学生的心灵,充分调动学生的已有经验,使之在兴趣的驱动下,积极主动地、自发地(而非迫于外界压力)去想象、思考、探索,去解决问题,感悟道理和发现规律,并伴随着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这种情感表现为对知识的渴求,对客观世界的探索欲望和激情,发现规律的兴奋以及对教师的热爱等等。

  案例:在《二氧化碳》这节课中,由于学生的生活实践中已经对二氧化碳的一些性质有了一定的认识,如果只是通过简单的提问展开教学,则显得空洞和枯燥,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不能进一步地引导学生探讨二氧化碳的其他性质。于是,我精心筛选了一个"屠狗洞"的动画视频,首先给同学们展示这个动画:意大利某山区有这个一个山洞,当地猎人牵着猎狗进入山洞的时候,奇怪地发现猎狗一会儿就晕倒在地,而猎人却安然无恙,当地人百思不得其解,认为这个山洞里住着一种专杀狗的"屠狗妖",而且把这个山洞称为"屠狗洞"。当画面展示"你能帮意大利人揭开这个谜团吗"这个问题的时候,班上顿时炸开了锅似的,不需要太多的语言就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主动学习兴趣,纷纷讨论开来。一些机灵的学生很快就会联系本节课的内容,提出可能是二氧化碳的原因。但这个时候,一些同学立即反驳道,如果是二氧化碳的话,为什么猎人安然无恙,唯独狗有事呢?这个具有悬念的情境一出来,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无形中同学之间自己提出了一个个问题,通过讨论已初步探究出二氧化碳的一些性质:不供给呼吸,密度比空气大,因而人就占了身高优势"幸免于难",狗则不幸遇难了。这个时候我只是稍微点拨,学生就会马上明白之所以人们不易察觉是因为二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这样,学生很快就了解了二氧化碳的很多基本性质。重要的是通过这个情境的创设,有效激发了学生渴望学下去的欲望。此时,我在趁热打铁地提问引导学生继续认识二氧化碳的其他性质。通过往高低不同的蜡烛中倾倒二氧化碳、自制蓝色石蕊试纸小花的对比实验、空瓶子装水通入二氧化碳的实验、雪碧汽水中溶解的二氧化碳等实验进一步验证二氧化碳的相关性质,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始终保持高涨的激情和强烈的求知欲,自我发现问题、探究问题,最终得到结论解决问题。最后,结合二氧化碳的性质,联系生活,引导学生深刻认识二氧化碳的用途,突破课程的重难点。

  实践证明,教学并非简单地灌输抽象的、枯燥的课本知识,而是充满艺术灵性和学生实际紧密联系、师生有效互动获得共鸣的思维活动。通过创设行之有效的教学情境,不仅可以使学生容易掌握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而且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体验教学内容中的情感。使原来枯燥的、抽象的知识变得生动形象、饶有兴趣。因此,创设生动有效的教学情境,是教学活动产生和维持的基本依托;是学生自主探究学科知识的起点和原动力;是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一种有效手段。

  三、对当前初中科学课堂中创设教学情境存在的问题及如何改进的理论探讨

  科学教学情境是联系科学与现实的纽带,是沟通科学与现实生活的桥梁。科学教学情境的创设,是指在科学教学中对教学内容的呈现采用特定的方法,以达到以下两个目标:激发学生主动去联想、想象,积极去思维,以获得某种与新学习内容有关的形象或思维成果;使学生产生某种情感的体验。

  很多教师也都已经认识到这一点,努力想把课堂教学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在科学教学中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科学。但是我在参加教研活动、科组听课的过程中发现了一些教学情境存在低效、无效的现象,主要问题表现为:创设的教学情境只是走过场,没能起到激发学生学习欲望的作用,也不能便于学生操作、理解、学习有关科学知识,不利于学生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为情境而情境,情境脱离教学实际、创设的教学情境与教学内容没有直接联系;创设的教学情境有点牵强,在现实生活中是很少存在或根本就不可能存在的,或者是过时的,不具备时代生活气息的;创设的教学情境不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不是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不是学生熟悉的;过度使用电脑信息技术演示,从而忽视了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我们研究认为创设科学教学情境应考虑三个因素:(1)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即认知规律)和学习基础、生活经验;(2)科学知识内容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和科学学习的特点、规律;(3)教师处理教材的能力、水平和创造力,还包括学校(或教师)能否提供相应的场地、相关的学习材料准备。从教学情景的有效性角度来说还应考虑以下三点:(1)所创设的情境包含的信息能否足以支撑起相应的科学问题;(2)情境创设应符合学生的情趣倾向;(3)创设情境的劳动成本越低越好,而情境所带来的教学效率越高越好。具体来说创设有效的科学教学情境应遵循以下原则:

  1、合理性。即情境创设中的背景信息应符合现实生活场景和事物运动的客观规律,其科学信息应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所设计的问题情境要围绕既定的科学知识点;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及科学思维发展的实际;兼具有科学性、探究性、趣味性和发展性。

  2、有效性。首先,科学情境的创设应以教学目标的有效实现为着力点,做到有的放矢,不会因无关紧要的情境影响而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其次,要难度适宜,兼顾对学生的挑战性与可及性,做到能激活学生思维,启发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可以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最后,要注意时机,情境的设置时间要恰当,在不同的课堂教学阶段,向学生创设不同的教学情境,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