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漫画:重点班(资料图)
本文系高管信息供新华网专稿,未经高管信息授权不得转载
信息杭州电(记者谢云挺岳德亮)记者日前从浙江省与选举任免工作委员会了解到,在今年的省人大会上,义乌市妇联副主席杨桂芳等6位提出一份《关于要求取消重点中学走教育均衡化发展之路的建议》,强烈呼吁重点中学应尽早取消。
然而,作为此项建议的承办单位--浙江省教育厅,近日明确答复:浙江省需要进一步培育和深化重点中学建设,特别是不断扩大重点中学的数量和比重。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在当地引起热议。
省:重点中学要尽早取消
杨桂芳等省在建议中的态度很明确,建议经济发达的浙江加快教育改革,取消重点中学,走教育均衡化发展之路。
杨桂芳说,20多年前,在教育资源紧缺的情况下,设一批重点中学,重点扶持,以点带面做示范,逐步推动政府对教育的投入,应该说在当时确实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时至今日,政府多年的教育投入已经满足了中学所需的软、硬件要求,重点中学也已完成了所赋予的使命。
杨桂芳认为,继续实行重点中学的冠名、评估,以及一系列特殊的招生政策,已产生诸多弊端,比如与宪法中的"公民享有平等权利"相违背,也不符合所提倡的以人为本、教育均衡发展的思路,还加剧教育应试化和加重学生的负担,打乱正常的教育秩序,阻碍了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
杨桂芳代表日前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已经获悉省教育厅的答复。杨桂芳对记者说:"建议取消重点中学不只是几个代表的意见,而是通过广泛走访征求大家意见而提出的建议。"
浙江省教育厅:不仅不取消还要大力发展
针对6位省的建议,浙江省教育厅日前给出了明确的答复:目前浙江省基础教育资源短缺阶段已经基本结束,老百姓迫切需要的是优质教育资源。因此,浙江省需要进一步培育和深化重点中学建设,特别是不断扩大重点中学的数量和比重,使更多的学生特别是农村和欠发达地区学生享受高水平、高质量的高中教育。
自1980年经批准、颁发《关于分期分批办好重点中学的决定》以来,浙江省重点中学办学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有了较大提高,在出人才、出经验、出成果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浙江省教育厅介绍说,根据他们新制定的《浙江省等级重点中学评估操作标准》,重点中学标准就是优质教育资源标准。
"长期的实践充分证明重点中学作为优质高中教育资源,正被广大人民群众接受和认可。"浙江省教育厅一官员说,到2007年,浙江的重点中学要争取达到70%以上,在校学生达到85%左右,让更多的学生享受到优质的教育。
记者了解到,浙江省教育厅提出不取消重点中学,而且要鼓励符合条件的学校积极申报,目的是淡化重点,直至最后取消重点高中。他们认为,教育均衡发展是一个相对的、动态的、持续的过程,不是限制的、平均的、短期的,更不能把高水平的拉下来,"削高就低"搞平均主义,搞低水平、低层次上的均衡、划一发展。
专家学者:重点概念应该从小学开始取消
"这6位省的建议符合当今。"浙江省经济社会副主任杨建华研究员说,一个平等的机会,不仅影响到当代,还会影响到很多人。中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每个小公民都应该接受应有的教育,拥有平等发展的机会。而现在的教育弊端从小学就开始了,起步就不公平。比如在杭州市,家长们对哪些小学、中学好,都心知肚明。小学、初中是就近入学的,孩子家所在地有的学校好,有的学校比较差。不是这个学区的,就不能就读。为了能让自己的孩子得到优质教育,家长们或千辛万苦去买学区房、换户籍,或者出钱打点求人帮忙。
杨建华建议,如果高中阶段一时还取消不了重点制度,至少小学、初中可以先行动起来,起到溯本清源的作用。
在采访中,一些专家学者认为,教育厅提出在短时间内浙江的重点中学要达到70%以上,在校学生达到85%左右显然是不现实的。目前浙江有的地方推行重点名校集团化办学,来扩大所谓的重点面,是在制造"新的不平等"。他们认为,这些在地方政府大力扶持下的教育集团,已经不是单纯的教育机构,而成为真正的股份公司。那些"总校长"们也不再是原来意义上的"教育者"或"教育家",而成为以追求集团利润为目标的"职业经理"。这种做法导致重点名校集团以强势的面貌吸引周边地区优质师资等教育资源,加速了社会基础资源配置新一轮的不平等,与国家教育事业的基本宗旨相背离。如果任凭这股教育"圈地运动"流行起来,将来的后果不堪设想。
他们认为,没有"资源平衡"就没"教育公平",公平分配教育资源才能治本。单靠扶助弱校不行,还需要抑强,破除形成的利益集团。更为根本的措施是取消学校等级评定制度,彻底取消形形色色的重点学校,建立公办学校的统一标准,实现真正的教育公平。目前,欧美和日韩等国在确保教育公平方面有许多成熟经验,如"校长和教师轮换制(在一个区域内)""一个区域内统一办学设施的标准"等,都值得我们借鉴。
据悉,近日发出通知要求各地依法规范公共教育资源配置,不得举办各种名目的重点学校、重点班,依法坚持义教阶段就近免试入学制度。一些专家认为,在高校招生模式尚未大踏步跟进、各地重点中小学已客观存在的情况下,义务教育法能否得到很好贯彻,重点学校能否就此成为历史,这将是一个巨大的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