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谓“下南洋”
东南亚与中国山水相连,自古以来便是东南沿海百姓移居海外的主要目的地。早在秦汉时期,即有海商进入东南亚的记载。唐宋时期,中国海商遍布东南亚沿海地区,人口往来频繁。15世纪初,爪哇、苏门答腊等地出现华人聚居区。明中后期,政府多次发布禁令限制出海,但由于海外贸易的兴盛,前往东南亚的人口依然有增无减。然而,真正形成规模并影响至今的移民活动,则是近代以来称为“下南洋”的移民潮。
南洋包括今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东南亚11国。在中国文献中,这一地区先后被称为“南海”、“西南海”、“东西洋”,清代泛称“南洋”,后沿用至20世纪中期。
近代之所以出现“下南洋”移民浪潮,有深刻的历史原因。17世纪以降,西方殖民势力开始进入远东地区,荷兰、西班牙、葡萄牙、英国等国家先后在东南亚开辟商埠,将远东地区纳入世界殖民贸易体系。开发东南亚急需大量劳动力,而非洲黑奴贸易在18-19世纪之交已经衰落,西方殖民国家开始把眼光投向人口众多的中国,颁布了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华人前往东南亚。就国内而言,闽粤自古以来便是海上贸易、对外移民活跃的地区,“闽广人稠地狭,田园不足于耕,望海谋生”。鸦片战争前,“下南洋”的华人以经商谋生者居多,当时东南亚华人已有150万之多。
“下南洋”的两次浪潮
晚清时期,清政府被迫签订种种不平等条约,包括允许西方在东南沿海招募华工,因为应募者要订立契约,名为“契约华工”,俗称“卖猪仔”、“当苦力”。由此,“下南洋”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其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1860年代至20世纪初,出现以华人劳工为主体的海外移民潮,即苦力贸易阶段。1860年代,在经历太平天国、两广洪兵和广东土客大械斗之后,东南地区满目疮痍,时值美洲发现金矿、东南亚种植园经济发展,各国纷纷设立招工公所,饱经战乱的闽粤人民引颈以望。洋行、公所通过雇佣“客头”(猪仔头),将贫民诱至“猪仔馆”,签订契约,以出国后的工资为抵押,换取出洋旅费。当时甚至还有使用欺骗、绑架手段掠卖华工的现象。数十年间,仅东南亚地区就有大约200万华工前往,主要集中于中南半岛的种植园和印尼等国矿山。契约华工深受“猪仔馆”和船主的非人待遇,招致华工反抗与各界质疑,迫于内外压力,各殖民国家相继出台改善华工状况的条例。1912年,临时政府颁布禁止贩运“猪仔”与保护华侨的法令,苦力贸易终结。这一时期也有部分华人以自由劳工的身份前往东南亚从事商业、手工业与农业活动。
第二阶段:从20世纪初到1950年代初,是“下南洋”的高峰时期。20世纪前期,中国国内兵连祸结,战火不断,而东南亚则得到殖民宗主国的扶持,除了传统的种植园、采矿业外,铁路、航运、金融、制造等新产业也获得空前发展,急需熟练劳工,仅1922年-1939年间,从厦门等港口出洋的移民就超过500万。侵入东南亚后,打压华人社会,大量华人回迁国内。二战后,迁往东南亚的华人大幅减少。新中国建立后,持续数百年的“下南洋”移民潮基本停止。
“下南洋”自明代中叶开始,在1950年代戛然而止,持续近300年。俗话说“海水到处,就有华人”。海外华人华侨的总数,目前比较认可的数字是3500万,80%分布在东南亚,其中印尼华人数量最多,约有600万;马来西亚次之,有500万左右;华人占多数的唯一国家是新加坡,约占总人口的75%以上。
“下南洋”的血泪史
清代发生的著名移民浪潮,如“湖广填四川”、“渡台海”、“闯关东”、“走西口”、“客家南迁”,属于国内移民,而“下南洋”、“金山梦”(到美洲开矿筑路)则是中国人走出国门的移民潮,长路漫漫,充满了血泪辛酸。
首先是“违法”。移居海外在很长时期内是不允许的,在朝廷看来,迁居海外无异于“弃绝王化”,不仅禁止,而且对回国者严加制裁。直到晚清,清政府才意识到海外华侨的经济实力与商埠的重要性,于光绪三年(1877)任命当地华侨领袖胡璇泽为新加坡首任领事。1893年,清政府才正式解除“华侨海禁”。
其次是旅途艰险。早期移民偷渡出洋,整日担心官军稽查与海盗行劫,海上风信难测,帆船时时有倾覆之险。近代出洋华工则几乎与奴隶无异,饱受“猪仔头”与“猪仔馆”的虐待,华工被封禁在船舱内,条件恶劣,死亡率极高,贩运华工的船只被称为“移动地狱”。
再就是落地后的艰难。落地移民一是要克服难以适应自然环境的问题,一是受到当地各种势力的多重压力。殖民者急需华人参与开发,但又对华人迅速扩张的经济实力充满担忧,因而有意抑制华人权益,、华人的事件多有发生,尤以印尼多次华人的事件最为惨烈。殖民势力消退后,情况有所改善,但一旦政局动荡,华人往往成为发泄不满的对象。
大量华人移居东南亚,不仅缓解了中国国内的人口压力,也极大地推动了东南亚各国经济的开发与发展。可以说,东南亚的近现代历史是土著族群与华人共同书写的。目前,华人作为东南亚各国本地族群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得到所在国的认可与认同,但历史与现实纠葛的阴影并未消失殆尽,华人问题的彻底解决仍需时日,这就需要华人社会自身的努力,同时,中国实力之强弱也与华人的命运息息相关。
阅读延伸
近代中国三次移民潮
“下南洋”与“闯关东”、“走西口”,被并称为近代中国的三次移民潮。
关东,指吉林、辽宁、黑龙江三省,因位于山海关以东,故称。清朝以东北为“龙兴之地”,屡颁严令禁汉人出关,但流民屡屡冒险“闯关”。“闯关东”即由此而来。
西口,指河北张家口以西的长城沿线关隘。流民走过西口,过了长城,就可以到达蒙古草原及河套一带谋求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