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语文写作指导之初中记叙文写作系列训练:技法(四)铺垫与衬托

2019-12-01 09:10:32

1 2 3 4 5 6 下一页

  作者:蒋念祖

  知识例话

  记事写人,要把事情写得生动感人,把人物写得丰满可信,常常需要在记事写人的过程中运用一些必要的铺垫。铺垫,是衬托、陪衬的意思。必要的铺垫,对于写好人和事,揭示人物性格、事件的内在涵义,常常起到某种补充、暗示作用。铺垫,大致包括:情节铺垫、性格铺垫、细节铺垫等。铺垫是一种技法,它的运用必须服务于中心思想。

  “红花虽好,还须绿叶扶持”,写人记事,常常要用到衬托这一技法。衬托,是一种利用事物间近似或对立的条件,以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某一事物的艺术手法。衬托,可以是事物衬托事;可以是人物衬托人物。衬托,按性质可分为“正衬”和“反衬”。利用事物间的近似条件来衬托一事物,为正衬;利用事物间的对立条件来衬托一事物,为反衬。

  衬托在记叙文中的主要用法有以下几点:

  (1)以景衬景。如老舍散文《济南的冬天》开头一段:“对于一个在北平住惯的人,像我,冬天要是不刮风,便觉得是奇迹;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对于一个刚由伦敦回来的人,像我,冬天要能看得见日光,便觉得是怪事;济南的冬天是响晴的。自然,在热带的地方,日光是永远那么毒,响亮的天气,反有点叫人害怕。可是,在北中国的冬天,而能有温晴的天气,济南真得算个宝地。”这里作者用北京的冬天刮风衬托济南的冬天“没有风声”;用伦敦冬天的多雾衬托济南冬天的“响晴”;用热带地方日光之毒衬托济南的冬天的“温晴”,从而写出了作者对济南冬天的由衷赞美——“真得算个宝地”。

  (2)以景衬人。如鲁迅小说《故乡》中写少年闰土的一段文字:“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边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地刺去,……”以记忆中故乡的美的景色来作为小英雄少年闰土的环境烘托,使少年闰土的形象更丰满,更真切,可谓景美人更美。

  (3)以人衬人。如莫泊桑小说《我的叔叔于勒》中,用约瑟夫对叔叔的深切同情,一下子给了他叔叔十个铜子小费来反衬约瑟夫父母(菲利浦夫夕刁)对于勒的势利冷酷,揭露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里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4)以幻景衬现实。如杨朔的散文《海市》,先写“海市蜃楼”的令人神往,继写“我”寻“海市”,寻到的却是“真实的海市”——欣欣向荣的长山列岛。“我”所见的长山列岛超过了海市蜃楼的美景。幻景美,而现实社会则更美。

  衬托,可用于文章全篇,如周敦颐的《爱莲说》通篇用衬托:水陆草木之花,菊花、牡丹花,都被用做莲花的陪衬之物。通过衬托,极写了莲的可爱。衬托也可用于文章的某一段落,如陶铸的《松树的风格》中,以婀娜多姿的杨柳,绚烂多彩的桃李作松树的反衬,揭示了松树的内在美,指出松树的风格能给人以力量。请看下面几篇例文。在现实面前的无奈又为情节发展作铺垫。

  第四段,先概写失学后“他”那机械、单调的生活。接着用“然而”一转,写“他”求学的夙夜渴盼:“……当星星还在寒夜中挣扎的时候,他从床上一跃而起,念叨着上课的内容,冲着向学校的方向飞奔;时时会有这样的深夜,老师的严厉和同学的俏皮跃入梦乡,酣畅的睡脸上溢出甜甜的笑……”作者通过对主人公“他”的行为刻画,以及借助于梦境描述的心理刻画,层层推进,直逼峰巅,为下文表现主旨,极力铺垫,读来令人为之动容。

  第五段,写“他”代表失学儿童发出的一声声呼喊:“我想读书!”蓄之愈久,发之愈烈,催人泪下。这一段为情节的急转,主人公“他”的命运的转变作过渡。

  第六、七段,写“他”得到的资助复学的感受,一扫前几段文字的压抑、沉闷,代之以明快,欢愉的基调,因为“山那边是太阳升起的地方”!

1 2 3 4 5 6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