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思想品德中考复习贯穿忧患意识

2019-12-04 20:53:44

  “忧患意识”是思想品德中考复习“国情与责任”部分的核心词句之一,也是党的报告中表达的重要意识。在党的报告中强调:“必须清醒认识到,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还需要继续奋斗十几年,基本实现现代化还需要继续奋斗几十年,巩固和发展制度则需要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兀干代人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要奋斗就会有困难有风险。我们一定要居安思危、增强忧患二意识,始终保持对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定信念;一定要戒骄戒躁、艰苦奋斗,牢记初级阶段基本国情,为党和人民事业不懈努力;一定要刻苦学习、埋头苦干,不断创造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业绩;一定要加强团结、顾全大局,自觉维护全党的团结统一,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巩固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为战胜一切艰难险阻、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取得新的更大胜利提供强大力量。”这体现了强烈的忧患意识,也表明了把这种忧患意识变成一种强大的发展动力的坚强决心。

  《孟子》说:“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周易》说:“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左传》说:“思则有备,有备无患”。《战国策》说:“于安思危,危则虑安。”如何把这种忧患意识贯穿在思想品德中考复习当中?以九年级《思想品德》(教科版)为例,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和党的有关论述,现将与优患意识有关的知识点进行简要梳理,遗漏之处在所难龟.仗供参考。

  1、增该对中国文明史的忧患意识,提高对“忧患可以兴国”的认同感。

  “人类的历史变迁,世界的无情竞争,祖国的百年沧桑,警示我们:“要树立忧患意识,立志振兴中华。”自盘古开天地,人类从未有过真正的无忧无患。忧患伴随着人类成长,教会人们怎样生存,怎样发展;忧患激励着人类奋发,使人变得顽强、坚韧、富于理想。增强忧患意识才能生存发展,中华民族自古就有忧患意识,在自然灾害、社会动乱、异族侵凌和各种斗争的反复敲击锤打中产生了强烈的忧患意识,从大沽口破败的炮台,到圆明园依稀可辨昔日辉煌的断壁残垣一,从南京静海寺里的警示钟,到卢沟桥目睹“七?七”悲壮时刻的石狮,忧患始终让人警醒。

  了解历史和国情,认识到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的同时,与发达国家之间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应树立忧患意识,懂得以振兴中华为己任,这是第一单元的难点。

  在中考复习当中,要注意理解“忧患可以兴国,安逸可能亡身”的重要意义;结合我国现阶段的国情,在与发达国家的比较存在较大差距中,增强高度的紧迫感;从我国古代仁人志士的身上体会他们具有的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操,继承和发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激发学生的忧患意识和责任感。

  2、增强对我国经济“三步走”发展战略的忧患意识,认识全国建设小康社会发展目标的紧迫感。

  忧患意识是一种清醒的预见意识的防范意识,没有问题时要想到问题的出现、没有危险时要想到危险的降临,矛盾尚未显现时要想到矛盾的激化。从历史经验看,越是形势好的时候,越是发展顺利的时候,越要增强忧患意识。

  了解全国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正确理解我国目前达到的小康是低水平、不全面、发展不平衡的小康,理解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重要意义,是第二单元的重点之一。

  我们知道,总体小康是“温饱型小康”,是我国经济“三步走”发展战略的第二步奋斗目标,这个目标已经实现。到21世纪中叶,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这是第三步奋斗目标。在第二步到第三步,从“温饱型小康”既低水平、不全面、发展不平衡的小康,发展到基本实现现代化,其间大约有长达50年的时间。但是,在长达50年的时间里,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如果仅仅停留在达到“温饱型小康”的水平上是远远不够的。因此,2000年10月,十五届五中全会提出,从新世纪开始,我国进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2002年11月,党的进一步明确了今后20年全国建设小康社会的任务,即“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在确立的全国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2007年10月党的对我国发展提出新的更高要求,即“到二0二0年全国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时,我们这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和发展中大国,将成为工业化基本实现、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内市场总体规模位居世界前列的国家,成为人民富裕程度普遍提高、生活质量明显改善、生态环境良好的国家,成为人民享有更加充分民主权利、,具有更高文明素质和精神追求的国家,成为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社会更加充满活力而又安定团结的国家,成为对外更加开放、更加具有亲和力、为人类文明作出更大贡献的国家。”

  在改革开放的30年里,“小康”作为我国经济建设的目标,经历了几个重要的历史阶段。从经济“三步走”发展战略的提出,到经济“三步走”发展战略的逐步实现;从基本解决温饱问题,到达到温饱型小康水平;从温饱型小康到建设更高水平的全面小康,再到基本实现现代化,目标一步步更高,更远大。所有这些,都是党和国家忧患意识在我国建设目标上的集中反映,也正是“忧患可以兴国”的重要表现。

  今后五年是全国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我们要坚定信心,埋头苦干,为全面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打下更加牢固的基础。我们中学生是未来祖国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树立高度的忧患意识,充分认识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紧迫感,增强努力学习,勇于实践的自觉性。

  3,增强对人口、资源、环境的忧患意识,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知道我国的人口、资源、环境状况,了解计划生育、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树立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意识,是第五单元的重点之一。因此,在复习中,要着重帮助学生认识我国严峻的人口、资源、环境形势,意识到计划生育、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促进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进而积极支持国家的各项政策,增强社会责任感,形成正确的人口观、环境观、资源观,在生活中积极践行持续发展的理念,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而作出自己的努力。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这是我国初级阶段人口的基本国情。进人新世纪,我国的人口形势仍然十分严重。我国社会生活中存在的一系列矛盾和问题,都与人口太多分不开。实行计划生育,是从我国初级阶段的国情出发制定的基本国策,是在目前条件下解决我国人口问题的唯一正确的途径。为了促进家庭幸福、民族繁荣与社会进步,我们要增强人口忧患意识,树立正确的生育观念,自觉履行计划生育的义务。

  人们对大自然的忧患意识伴随着人类发展的全过程,即便是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当前,世界范围内的环境污染与生态失衡现象非常严重,,表现在气候变暖、臭氧层被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酸雨蔓延、森林锐减、土地荒漠化、大气污染、水污染、海洋污染、固体废物污染,农田污染等方面,资源几近枯竭。我国资源和环境的严峻形势,决定了我国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为此,我们必须增强环境和资源的忧患意识,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党的首次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

  4、增强对自身的忧患意识,不断加强学习和修养。

  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中学生肩负着历史重任,作为祖国未来四化建设的主力军,党和国家对中学生抱有殷切的希望。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保持对自身的忧患意识应该落实到四个方面:

  一是树立远大的理想,立志成才。青少年要健康成长,就要树立正确的理想,按照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要求,全面提高自己的素质;牢记历史使命,承担社会责任,从祖国的需要出发,选择成才目标,勇于承担振兴中华的历史责任。

  二是不断加强修养。增强忧患意识,要努力践行“八荣八耻”,“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引导中学生要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始终保持开拓进取的锐气;进一步增强节俭意识,始终发扬艰苦朴素精神;伟大的创业实践需要伟大的创业精神,必须发扬创新精神,增强创新能力。

  三是不断加强学习。在知识经济时代,掌握知识成为人们的追求,创造知识和应用知识的能力与效率成为影响一个人、一个国家竞争力的重要因素,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要刻苦学习,努力探索,注重实践:在实践中学习,用自己的知识和本领为祖国和人民服务,回报社会。

  四是要树立全球意识和国家观念。注重引导学生了解我国面临的激烈的国际竞争与严峻挑战,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注重培养学生平等、开放、参与的国际意识,学会合作学习,提高合作能力和竞争能力;用世界的眼光看问题,关心国际形势,关注全球大事;要善于学习外国先进的文化和长处为我所用:认识到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今时代的主题,当今世界仍不安宁,威胁世界和平隐患仍然存在,贫困依然是当今世界特别是发展中国家面临的突出问题之一。要看到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特点之一,而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经济全球化的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在这个过程当中,国家之间既有合作也有矛盾和斗争。在参与和推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必须注意充分利用其积极的作用,把风险降到最低程度。

  5、增强对国家和人民的忧患意识,不断增强党的执政能力,重视解决好民生问题。

  忧患意识,源自清醒的头脑和高远的战略眼光,源自对国家兴衰存亡的重要思考,源自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居安思危得安,常思忧患,警醒自己,正视问题,才能不断前进。

  我们党是执政党,建国以来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建立了雄厚的物质基础,、经济、文化等各方面事业得到充分发展,但是切不可认为我们前进道路上充满着鲜花和荣耀,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就面临着走什么路的问题。新的路怎么走?强烈的忧患意识使得我们在邓小平理论指引下,党领导人民为逐渐探索和开辟出来的新道路赋予了鲜明的中国特色。历史和现实一再表明,中国特色道路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唯一正确的道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唯一正确的道路。只有才能救中国,是历史的结论;只有中国特色才能发展中国,是现实和时代的要求。中国特色,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特定的世界历史环境和中国历史条件下的伟大创造,是时代的要求,也是人民的选择,是我们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时代在发展,实践在变化,建设中国特色的客观进程时刻都在产生出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从而呈现出一个个阶段性特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这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一大法宝。邓小平理论是中国特色理论体系的基石,“”.重要思想不断开辟了这个体系的新境界,进步丰富和发展了这个体系,科学发展观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同邓小平理论、“”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只有在强烈的忧患意识的支配下,才能不断提出符合中国国情的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

  党的报告在论述加强党的建设和关注解决好民尘问题、进一步增强公仆意识,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意识的重要性时,表现出强烈的忧患意识。

  报告认为,党要坚持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结合点,使改革始终得到人民拥护和支持。要求我们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要站在完成党执政兴国使命的高度,把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体现到领导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上来,落实到引领中国发展进步、更好代表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来,使党的工作和党的建设更加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在复习中,注意引导学生认识到,坚持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实行依法治田与以德治国相结合、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发挥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作用、推动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实现共同富裕、关注和帮助弱势群体、共建共享、追求公平正义、以人为本关注民生、建设新农村、实行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和谐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创新型国家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重大方针策略,正是我们党在新形势下,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重视解决好民生问题出发,从忧患意识的高度和要求提出并付诸实族的必然结果。

  6.增强对本质的忧患意识,深人贯彻落实好科学发展观。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其中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的根本任务。发展就是硬道理。如何发展才能实现良性发展、和谐发展、科学发展?党的报告在论述科学发展观提出的时代背景时,表达了强烈的忧患意识。党的报告认为;进人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呈现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主要是: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同时生产力水平总体上还不高,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社会土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同时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改革攻坚面临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同时收人分配差距拉大趋势还未根本扭转,城乡贫困人口和低收人人口还有相当数量,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难度加大;协调发展取得显著成绩,同时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的局面尚未改变,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任务艰巨;民主不断发展,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扎实贯彻,同时民主法制建设与扩大人民民主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体制改革需要继续深化;文化更加繁荣,同时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日趋旺盛,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对发展先进文化提出了更高要求;社会活力显著增强,同时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形式、社会利益格局发生深刻变化,社会建设和管理面临诸多新课题;对外开放日益扩大,同时面临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上占优势的压力长期存在,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增多,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要求更高。

  党的报告在论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性时,同样表达了强烈的忧患意识。报告认为,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不懈努力,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当前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是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具体表面。强调认清初级阶段基本国情,不是要妄自菲薄、自甘落后,也不是要脱离实际、急于求成,而是要坚持把它作为推进改革、谋划发展的根本依据。我们必须始终保持清醒头脑,更加自觉地走科学发展道路,奋力开拓中国特色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党的报告关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时,论述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与党在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与“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与改革开放之间的关系,也同样表达出强烈的忧患意识。报告认为,深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是我们党、我们国家兴旺发达和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发展中国特色的伟大实践。要求我们继续深化改革开放。要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治国理政各个环节,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方向。

  在今年中考思想品德的复习中,既包括教材中的重要知识,还包括更新的扩展的知识,

  如:党和国家重大方针政策的丰富和发展;社会最新发展成果等。党的是在我国改革发展关键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在上所作的报告,是中国共产党人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宣言,是马克思主义的纲领性文献,是指引全国各族人民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新局面的行动纲领。因此,它必然是今年思想品德中考命题的一大重要内容。要注意贯彻和渗透党的精神,其中包括贯彻和渗透强烈的忧患意识。

  总之,在进行思想品德中考复习时,贯穿好党的报告中关于忧患意识的精神,要求突出思想品德课程“思想性、人文性、实践性、综合性”的特点,努力使复习有利于学生提高道德素质,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树立法律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实践能力,引导学生在遵守基本行为准则的基础上,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弘扬民族精神,树立中国特色共同理想,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好公民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