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言文答题误区解析

2019-11-10 10:24:19

1 2 下一页

  作者:汤鹏

  文言文阅读是高考古诗文阅读的重要内容,分值高,可操作性强。其考点内容主要涉及文言实词的具体释义、文言虚词的词义和用法、常见文言句式的判断与翻译、文本信息的筛选、归纳与整合等多个方面。从题型上看,全国绝大多数省份均采用客观题和主观题相结合的命题形式。这种形式便于考查考生的综合能力。从高考的阅卷结果来看,考生的答题误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误区一:轻语境

  这一点主要体现在文言实词的释义方面。虽然很多省份的《考试说明》都明确提到设置此题的目的是考查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但考生在实际操作中往往只凭识记能力办事,完全忘记了“语境”二字,从而导致出现失分现象。如:

  (2012年广东卷)C.将以次举刘河、白茆、练湖、孟渎诸工举:推举

  这里的“举”在古代确实具有“推举”之意,但在此句中就不同了。具体语境是陶澍到江苏以后遇上水患,他先疏通徒阳河,然后依次发起刘河、白茆、练湖、孟渎这些工程。通过“练湖、诸工”这些词也知道本句和“推举”没有关系,应该解释为“发起、发动、兴起”才合适。

  要解答这类题目其实不难,重点要把握两个方面:一是古今异义,二是具体语境。尤其是第二点更值得关注。考生的能力就体现在对文本的解读与领悟上。所以对这类知识的考查也必将是一个不可遏制的命题趋势。

  误区二:轻结构

  绝大部分虚词的解释都可以从结构上找到突破点。如“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中的“幽壑”与“潜蛟”、“孤舟”与“嫠妇”都是“定语加中心语”的修饰关系,所以“之”只能解释为“的”。高考题也一样。如:

  (2012年湖南卷)D.终身其行斯言乎筑其自视也,亦若此矣

  第一个“其”字位于句中,与后文的“乎”在一起表达的是反问语气。第二个“其”字充当句子的主语,不可能表示语气,只能译作“它们”。

  解决这类题目的关键是要看清虚词前后的内容构成什么样的关系,如果前后两个均是名词,那么构成并列关系的可能性就比较大;如果前后是两个动词,并且有先后关系,那么表示承接关系的可能性就比较大。

  误区三:轻句式

  高考对文言句式的考查基本上体现在翻译题中。文言文翻译对句式的要求主要有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省略句和一些常见的特殊句式等。考生在答题时需要有句式意识。如:

  (2012年福建卷)(1)其水下飞潮音岩,引以给庖。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