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课外阅读观

2019-10-20 16:30:33

1 2 下一页

  作者:郭学萍

  就语文教学而言,其最终的落脚点不在课内而在课外。一本书就是一艘船,能带人到远方,我们老师和家长带小学生到达不了的地方,书可以带他们到达。因此,在课外阅读全面振兴的今天,如何把课外阅读向纵深处推进,越来越引起人们的思考和重视。书海无涯,舟楫安在?对于小学生课外阅读而言,什么东西最应该被重视起来?普遍的观点是:兴趣培养最重要!这也是课外阅读能否向纵深处推进的关键。

  一、读书之乐乐何如,绿满窗前草不除——明确课外阅读的价值取向

  过去一般认为儿童阅读的目的就是学文化,学知识。人们往往从“识多少字”、“读到多少知识点”“学到多少写作方法”等量化指标来判断儿童阅读的成效。由于阅读过程中过强的功利意识,以及对“知识”概念的狭隘理解,影响了孩子的阅读趣味、品位和质量。让孩子爱上阅读,它不是站在成年人社会需要的立场上为孩子设立标准和发展框架,而是充分观察和研究孩子的成长,为他们尽可能提供机会,并尊重他们自己的选择。

  1、课外读物要能满足孩子心理需求

  小学阶段的孩子一般都具有好奇心强,好表现的心理特点,比较渴望神秘、冒险、刺激,仰慕机智、勇敢、轰轰烈烈等。了解了这一点,我们就不会奇怪《活了一百万次的猫》、《长袜子皮皮》、《床边的小豆豆》等会成为儿童文学的经典,成为几代人的钟爱;也就不会惊讶于《哈利·波特》能誉满全球,《淘气包马小跳》能畅销全国了。当然,教师在个人的阅读习惯中,常常会建立起自己的阅读偏好,或者会对某些书籍形成刻板化印象。例如,卡通书对孩子是无益的,只有经典作品对孩子才是有益的,等等。在现代社会中,教师应该以宽容而开放的心态来看待孩子的实际阅读状况,例如,许多卡通书都是有益有趣的。1990年、1991年来自32个国家二十多万名儿童参加国际教育成果评估协会的考试,结果芬兰儿童的阅读分数最高,而芬兰儿童最普遍的消遣书刊是什么呢?59%的芬兰儿童几乎每天都看一本漫画书。这说明我们在选书时不能犯“因噎费食”的错误。教师应避免以自己的阅读偏好来影响学生,平时要留意儿童读物的出版资讯:关注媒体上的推荐图书,但又不为媒体所左右;关注获奖的儿童图书,但又要考虑专家眼光和孩子兴趣之间的距离。在班级为学生选书时,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最好由教师、家长和孩子共同组成选书委员会,大家一起来商定课外阅读的书目,这也是培养孩子参与意识和民主意识的有效途径。

  2、课外阅读要能迎合孩子的时尚需求

  时尚类图书这几年成为许多出版社的热门选题。走进书店,几米的绘本、朱德庸的漫画铺天盖地。几年前,郑渊洁的“皮皮鲁”和“鲁西西”横扫童话世界,成为中国几千万孩子童话梦中的主人公,郑渊洁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了“童话大王”。几年后,魔法母亲J·K·罗琳的《哈利·波特》惊现于大陆我国童书市场,孩子们“我为书狂”,每人都希望自己能拥有一套《哈利·波特》丛书;每人都梦想自己能有与哈利·波特同样的魔力。可是,也有人一提到时尚文学,就不屑一顾,把时尚文学看成是经典文学的对立产物,这种思想本身就是错误的。任何一种新事物的产生都是社会发展的结果,在一定的社会中都有其存在的原因和道理。时尚文学注重实际、追求新异、适合当代人阅读心理。当今已进入信息化时代,人们知识的更新更加迅速,这些知识渗透到人们的现实生活中,使人们生活节奏加快,心情易于浮躁,难以求得宁静,人们已经没有很多耐心去读那些经典作品,更愿意读短时间内可以把握的小品、散文、小小说等。这些以休闲、娱乐为主的时尚文学作品,正是反映了重效率、重实际、求新颖的时代特征,以其简约、生动、有趣、个性化的风格吸引了读者,适合当代人心理的需要。适当地阅读自己喜爱的时尚文学作品,可以让学生在沉重的学习氛围中缓解一下心情,有什么不好?

  3、课外阅读要能适应孩子的现实生活

  有人曾作过这样一个比喻,他说我们现在的语文教学只是把学生当成马驹,关进马厩,拴上木桩,秣以干草,那么能指望他膘肥体壮吗?能指望它日行千里吗?余秋雨先生也曾说过,阅读能启发生命,但更多是浪费生命。他还说,对文化见识而言,更重要的是考察,游历,体验,创造。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相结合,阅书、阅人、阅生活和阅自然相结合,课外阅读和真实的生活就贴近了。孩子们参与和体验生活的乐趣和热情将会影响阅读的兴趣和热情,阅读也就变得更有吸引力。要正确利用现代媒介指导孩子阅读,不要畏电视和网络快餐阅读如虎,要引导孩子阅读适合他们的“电视和网络快餐”。要充分利用纸质媒介和现代媒介,现代电视、网络媒介阅读方便快捷,视觉和听觉冲击力大,可以培养和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提高阅读效率,而纸质书籍可以用来培养孩子深度阅读的习惯。教师和家长还可以陪同孩子们看央视的《百家讲坛》、《电视诗歌散文》和《百科探秘》等。当然,在儿童生活的现实中,也有不少“不健康的成份”,谁也没有办法把这些东西从儿童的视野中完全屏蔽掉。可是,孩子司空见惯,习以为常,并没有变坏。因为他们会把这些成分放在自己认识世界的大背景、大知识下处理,相生相克,达到“生态平衡”。所以,在儿童阅读中,有这么一些“不健康的成分”并无大的坏处,倒是读书过于纯净,生活过于狭窄的人,心理常会有缺陷。“书呆子”不是因为读书多而呆的,而是因为读书过纯而傻的。孩子的阅历越丰富,所形成的心理品质就越健康,因为他有对外界刺激相应的图式。倒是深藏宝刹的纯洁的小和尚会在突如其来的“女人是老虎”面前困惑、失衡。

  4、课外阅读要能纯净孩子的精神世界

  从营养学的角度来说,一个人的健康成长,水果、粮食、蛋禽、蔬菜都不可缺少。所以,“时尚阅读”也好,“快餐阅读”也罢,都是一种需要,大人不必以成人的世故和功利作出限制,这是孩子们成长中的自然需求。当然,从发展的角度来说,阅读经典,对于完善人格,丰富人生底蕴,引导走向积极健康的人生之路有着积极的作用。因此,我们在引领时尚阅读的同时,还要不忘经典阅读。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一个具体的经典作品阅读计划,提供必读书目和选读书目。在实际阅读中,很多经典作品的内容远离学生的生活,不易读懂。因此教师要利用课外阅读指导,引导孩子阅读适合他们的古今中外的经典,向他们介绍作品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生平,赏析精彩章节,为学生阅读经典提供帮助。教师除了指导之外,还应创设一个阅读经典的氛围,如在班级张贴作品的插图,播放相关的影视片段,摘抄作品中的名言警句等,让学生在这种浓郁的经典文化氛围中成长。一册在握,展读之间,仿佛在赴一次精神的华宴,读到沉醉处,灵魂中的欢悦与外面葱笼的绿意相融相映,物我两忘。这般情形,怎一个“乐”字了得!这样的阅读,是有思想的阅读,触及生命内在真实的阅读,激发“真、善、美”的阅读,它促使孩子们审视自身与周围的世界,使他们渴望“诗意的栖居”。

  二、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追求课外阅读的理想境界

  当应试的痕迹依然很深,课外阅读,成了一件奢侈的事情;当一切都沾上了功利的色彩,课外阅读,便不再是一种享受。固守教育的本质,让课外阅读成为孩子诗意的栖居,是一个温馨而浪漫的梦。想起这样一句话:在云朵之上,我们不是天使,但我们的内心拥有轻盈的翅膀。

  1、淡化目标,无为而读

  考试猛于虎。在应试教育的压力下,课外阅读如果不遮上一层“为了学习、为了成绩”的面纱,就难以正大光明地出现在家长和学校面前。即使一部分支持学生阅读课外书籍的语文教师,也是出于“有了一定的阅读量,语文成绩才能上去”和“课外阅读能提供写作素材、提高写作水平”的目的。问题是,以这样的功利面目出现的课外阅读,能否真正适合儿童的成长需要,能否满足他们的心灵饥渴?这也许就是很多儿童畏惧“名著”、“读本”,甚至产生逆反心理的原因。成绩本身是很多学生的困扰,而当课外阅读与之挂钩时,就不再是一种享受了,阅读带来的兴趣也随之消失殆尽。因此,提倡“无为而读”,就是“不为应试而读”。小学时期的课外阅读,重在培养孩子们爱好阅读的兴趣、亲近书籍的习惯。兴趣和习惯一旦养成,能让人终身受益。阅读,不是硬性的规定,不是绑紧的绳索,而是像候鸟在冬季向南方迁徙,像鱼儿逆流而上回到故乡,是一种自然的需要,一种放松的状态。它是一个人的天性。只有真正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充分的兴趣的那种阅读,才会让人获益,捆绑重重的阅读是不自然的,不是真正的阅读。“无为而读”,看似荒谬,实则蕴含了课外阅读的真谛。也许这种说法极具理想色彩,实际教学中很难做到。然而,矫枉亟须过正,从长远看,还课外阅读以本来面目,让学生从阅读中获得享受与升华,拥有一颗丰富而细腻的心灵。

  2、强化指导,自主阅读

  初涉书海的小学生,需要有经验的水手一路相助。要把课外阅读向纵深处推进,仅仅满足于激发一点兴趣、开列一些书单、口授几条要领是不行的。教师既要做书单开列者,更应成为与孩子们的“书友”、“书伴”;既要做兴趣激发者,更要做意志磨砺者。引发阅读兴趣,是目前课外阅读指导中最重视的事情,是课外阅读指导成功的一半。而另外的一半,却常常被忽视,那就是——培养学生的阅读意志。实际上,仅靠兴趣来维持阅读是不长久的,也难以取得良好的成效。在现代生活中,影视、网络等媒体异常丰富多彩,对学生的吸引力远远胜过书刊。有些书籍距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很难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但的确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很有帮助,课标规定的阅读量也带有一定的强制性。这就要求教师在想方设法引发阅读兴趣的同时,在磨砺学生的阅读意志上下功夫。培养阅读意志,首先要有明确的目标导向。教师要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将阅读量的目标任务分解到每个年段、每个学期,甚至每一天,让学生逐步达到规定的要求。其次是要运用阅读成果来强化意志的培养。阅读过程是艰苦的,学生很容易半途而废。因此教师要定期举行读书节、报告会等阅读活动,让学生交流、汇报自己的阅读成果,以成功的体验来补偿过程的辛劳,增强战胜阅读障碍的信心。三是要发挥阅读兴趣与阅读意志的相互促进作用。学生在阅读开始阶段往往受兴趣的支配,随着阅读任务的加重,困难越来越多,兴趣就渐渐失落。这时就需要意志来维持阅读活动的进行。学生在意志的支撑下,阅读取得明显成效的时候,又会增强阅读的兴趣。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要注重阅读兴趣的激发,又要注重阅读意志的培养,充分发挥两者的互动作用,推动阅读活动持续深入地进行。

  3、简化形式,轻松阅读

  就如有人批评春晚,舞美布景过于奢华,我们的课外阅读指导,似乎也有些过于隆重,课堂阅读教学的痕迹还依然很重,不够松弛。课外阅读指导不同于课堂阅读教学,结合课外阅读,作相应的摘抄,写读后感,这是老师对孩子课外阅读时常作的基本要求,因为这是教师检测孩子课外阅读成果最简单的外显性行为,当然也是带有一定强制性的干涉行为。同时,我们还往往把课外阅读单单视为“课内阅读”的补充,单单视作提高写作水平的途径,其实这是鼠目寸光,是狭隘的功利主义。于是,就有许多关于教孩子读书的书,比如教材和教辅;老师们也有许多教孩子们读书的技巧,比如如何读懂一个词、一句话,如何去回答一篇文章通常可能会有的提问等,总之,几乎无一例外地都是有关方法和技巧的东西。但是几乎没有人去思考:如何才能让孩子产生强烈的阅读的欲望?笔者以为,在课外阅读过程中,可以提倡作摘抄,写读后感,但不能强求。引导和保持孩子的阅读热情,是课外阅读指导首要的也是最重要的任务。我们宁愿让孩子在一身轻松的状态下,主动积极的阅读中,启动思维、激发情感,有所理解,有所体验,有所感悟,有所思想;也不愿在课外阅读时因为读后感成为无形的重压而使课外阅读陷入干涸的沙漠。当然课外阅读并不排斥阅读后的表现,当然这得先问问孩子们是否愿意,是否有这样的冲动和兴趣。如果可能的话,我们当然可以让孩子们写写读后感,做做摘录;还可以举办朗诵会、故事会、讨论会;甚至可以组织表演,满足孩子的兴趣,在学学、玩玩、练练中培育孩子的语文素养和综合实践能力。

  4、重视习惯,终生阅读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