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自己走了不少弯路,不能让孩子再走弯路。学校、家长应重视对学生的早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为学生日后准确的职业定位打好基础。”国内第一个将职业规划带入中学课堂的北京人大附中专职职业规划师、北京前方导航教育公司首席专家吴志兰,日前在北京举办的一次讲座上呼吁,中学生也需职业生涯规划。
所谓中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就是让中学生尽早认识自我、认识职业、认识教育与职业的关系、学会职业决策,从小根据自己感兴趣的职业目标,从知识、技能和综合素质方面锻炼自己的职业竞争力。
据吴志兰介绍,国家相关部门对中小学生职业规划研究已开展多年,但从来没有正式进入过课堂。
来自人大附中初中一年级的近千份调查样本说明,100%的学生都有自己的人生理想,但98%的学生都没有意识到如何去实践自己的 “人生理想”,都以“好好学习,考个好大学”为唯一目标。一项对在校大学生的调查显示,70%的大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不满意,还有一些大学生甚至毕业时也不知道自己将来要从事什么职业。
“一个观念的转变,可以改变孩子的一生。”吴志兰说,如果孩子能在中小学期间就对自己的兴趣、爱好、个性、能力有所了解,明确自己以后想要从事的职业,并对这一职业涉及的专业知识、理论基础、社会实践进行一些探索,那么他们在选择专业和职业时就不会盲目随波逐流,在职业生涯发展道路上就会少走很多弯路。
吴志兰介绍说,国外一般从孩子6岁开始就注意培养他们的职业意识,孩子从小学开始就在为自己将来要从事的职业做好知识、技能、综合素质方面的准备,参加各种各样的志愿者活动、职业体验、兼职工作,提高自己的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
她指出,学习的目的不是为了考大学、也不是为了一纸文凭,而是为了今后有一个自己喜欢的工作。
中学生为了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应及早思考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将来从事的职业,明确大致的职业方向,提前了解相关职业需要的知识、技能和综合素质,然后根据自己的职业目标制定相应的学习和社会实践计划,练就自己的“稳定从业”能力。
针对有些家长盲目左右孩子职业选择的问题,吴志兰认为,作为家长,不是代替孩子作决定,更不是放任不管,而是要尊重孩子,为孩子提供精神支持和信息帮助,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应注意发展他们的兴趣爱好,并给予适当的引导,支持孩子根据职业理想做一些必要的探索和社会实践,将孩子的兴趣特长与他们的职业理想结合,让孩子在日后的工作中最大程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能,获得最大的满足感。
吴志兰指出,早期职业规划应包括以下六方面的内容:
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人格特点、能力、价值观确立自己理想的职业目标,不断提升自己的文化知识、职业技能、综合素质。
学生通过探索职业和体验职业的过程,锻炼自己查找信息、分析和解决问题、适应社会、与人交往和与人合作的能力等。
相同职业理想的学生一起讨论、交流各种与职业目标有关的信息,互相促进,共同进步,为以后步入社会形成良好的职业人际关系圈子做好铺垫。
充分整合家长资源,利用家长资源为学生提供社会实践机会,给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学校根据学生的职业目标组建不同的社团,定期对其进行指导,组织社会实践活动。
对学生进行国内升学指导和出国留学指导,帮助学生根据自己的职业理想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和学校。
关于早期职业规划的具体步骤,吴志兰认为应该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认识自我,包括认识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个性和价值观。学生要尽量选择与自己的兴趣、性格相一致的职业;思考自己最看重什么、想要什么样的生活。另外,学生进行职业决策时,应当适当关注市场的需求变化,将自己的爱好与市场挂钩。
二是认识职业。通过查找信息,与从事该职业的人、大学相关专业的老师交流,参加相关的职业体验,获取职业知识。学生弄清职业规划的具体问题后,就能更好地了解这个职业,确定该职业是否适合自己,而这一过程必须由学生亲自去体验。
第三是认识教育与职业的关系。学生在职业探索的过程中,只有逐步认识教育与职业的关系,才能确定自己的职业目标,了解从事该职业需要的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从而选择适合自己的教育、社会实践及职业发展道路。
第四是进行职业决策。当前面工作都做得很到位并掌握大量信息时,学生再进行职业决策,就会科学地选择出比较适合自己的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