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仇人?友人?敌人?
2012年是中日邦交正常化40周年。然而因为总面积不足5平方公里的11个小岛的争端,中日两国从官方到民间,对纪念活动都打不起精神来。实际上,即使没有争端,在这两个国家谈论双边关系问题,也总是很难做到心平气和。中国与日本,地理上只是一衣带水的距离,心理上却可能疏离到了恨不得对方在某个夜晚搬到地球的另一端去。
对绝大多数中国人来说,不喜欢日本是非常正常的心理现象,其原因用一座城市就足以概括——南京。200年来给中国造成严重伤害的外国侵略者当然不止日本一国,但无论从持续时间还是从惨痛程度衡量,中国人无法从和三八枪的血腥记忆中摆脱出来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
日本人要求中国淡忘历史,于中国不啻为冒犯数千万亡灵和一个民族的尊严。而一小部分中国人也要求中国从“历史的悲情”中走出来,邦交正常化40年来双边关系的坎坷风雨却分明告诉人们,很可能这个世界上唯一比爱还持久的事真的只有仇恨。
然而,即使是最痛恨“”在华所作所为的那部分中国人,也会承认中国看日本的眼睛,并不只燃烧着仇恨,同时还夹杂着另外两种情绪——羡慕和感谢。日本的经济成就——虽然饱受20余年的低迷之苦——依然让改革开放后雄心勃勃的中国人羡慕不已,而诚实感又迫使中国不得不承认自己30年的经济成就至少一部分与日本的援助和支持密不可分。回望历史,中国的心态是非常复杂的。
至少在1990年代之前,日本的心态要平和得多,或者说情绪矛盾要少得多。多数日本人因为其经济优势得以俯视中国。即使是那部分主张日本应该重视发展对华关系的人们,也往往是怀着自豪感在“补偿”他们的先辈甚至是他们自己当年在中国所犯下的罪孽。在那个时候的日本人看来,中国是一个需要日本帮助的国家,至于说这种帮助是不是日本的义务,就要看各人道德水平或记忆能力的高下了。
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日本的中国观也到了逐步实施。总之,体制上制约的消失和的变化,导致日本政客在问题上采取越来越积极的态度。即便是先前抵制右翼的社会党等,也都在问题上与右翼保持态度一致,因为时局已变。过去大半个世纪以来,中国对日本的战略一直存在误判,认为态度温和的政客或政党会对这一问题有所缓和,寄希望于日本国内体制或政党的制约或者个别政客温和的态度是靠不住的。中国必须意识到:一个多世纪以来攫取是日本的既定政策,只是在不同时期根据战略优先考量采取了不同方式,日本是在采取稳步推进的策略处理问题。这种情况下误判日本的战略会对中国不利。
日渐复杂,因为经济优势被动摇所产生的失落感——这种失落感不见得直接产生于中国的快速经济增长,许多日本人并不觉得中国的经济奇迹有多神奇,毕竟大和民族的经济成就就质量而言还不是中国所能比拟的。失落感更多来自于日本自身经济的低迷,只是被外化到中国身上而已;另外,还有对中国军事现代化所产生的恐惧感——欺负过别人的人总担心有朝一日被报复,这倒是人之常情。
当然,还有中日交往愈加密切之后产生的不适应感,包括中国产品质量、中国游客素质、中国媒体的涉日报道等问题。老话说,距离产生美感,而对于原本就没有多少好感可言的中日两国,距离近了,恶感随之增加,也不是什么难以理解的事情。一部分中国人将一段时间以来日本的对华复杂情绪称之为心态失衡,似乎一切都是因为日本面对将自己在总量上超越的中国,羡慕嫉妒恨三昧真火从脚底一直烧到了头顶。这种概括略显武断,未必能得到日本人的认同,即使对于那部分敢于自省的日本人来说,恐怕也是如此。而对于那些自省能力一般却比较敏感的日本人,中国的这种判断,刚好证实了他们一段时间以来不断强化的一种心理认知:中国正在变得不可理喻地傲慢。
心态日渐复杂的同时,双方的关注点也在发生疏离。对中国而言,历史问题仍是中日关系的核心纠结,的争端和东海的海洋权益争端则越发凸显,成为引爆情绪的高危话题,此外,《日美安保条约》以及日本“正常国家化”的军事含义也在不断受到中国的关注。对日本而言,历史问题正在渐渐远去,日本的道德负罪感从来就不强,现在更是飘渺到了若有若无之间,反倒是中国是否会“侵略”日本,变为许多日本人成天唠叨和党争时互相攻讦的话题。
解构一下中日关系中彼此的关切焦点,不难发现,日本关注的焦点几乎都是现实问题,这是因为日本在历史问题上除少部分人的胡搅蛮缠外没什么话可说,多数人宁愿选择遗忘。作为结果,这种简化思维导致了日本在给中国进行定位时思路更加清楚,结论更加简单——日本人只需要思考中国是不是日本的敌人就足够了。
而中国日本观的塑型却具有很强的历史因素,换句话说,中国人在思考对日本的态度时是首先得表明立场,判定日本在历史上是中国的仇人,并由此出发去思考一个类似问题,即日本是不是中国现实中的敌人。中国得先想明白有没有必要遗忘历史,遗忘历史的代价怎样,即便不再视日本为寇仇,是否日本就会成为中国的朋友或者合作伙伴,提出问题及回答问题的逻辑和日本比起来,要复杂得多。概言之,中国要思考日本之于中国,仇人乎?敌人乎?仇人而非敌人乎?仇人而兼敌人乎?还有一部分人有更复杂的考虑——因为感受到美国的强大威胁,主张中国应该团结日本共同建造亚洲经济和安全体系,以防止美国强迫或拉拢日本编织对华防御圈。于是又增加了另外一种可能性:相逢一笑泯恩仇,化敌为友。
思维参数的复杂使得中国每每在思考对日关系问题时陷入了剪不断的乱麻之中。因为争端的激化而判定日本亡华之心不死;因为日本在历史问题上的间或逆流而断言中日之争是新“九一八”事变的前兆;情绪与利益纠结在一起,情绪裹挟了利益,而利益则激化情绪。总是有人说中国人是最讲关系的,而至少在中日关系上,中国却怎么也讲不清楚这层关系。
或许,有必要简化一下我们的思维方式。
不妨暂时放弃讲求全面的系统论,退而求其次,专一去应对细节问题。中国不要急于给中日关系一个定性,而是将中日关系解构成若干层面和若干问题,分门别类之后再分头处理,不要总想着用全局平抑局部,或担忧局部牵动全局。
这倒不是因为系统论无法应用在中日关系上,而是因为中国在对外关系当中应用系统论时,往往得出的结论是不要因小失大,不要因为一时一事而伤及大局,因而更倾向于韬光养晦而不是有所作为。这就是将所有因素都放在一个思维天平上衡量的结果。简化一下思维,把争端从历史恩怨中剥离出来,不但有利于中国放手采取更有想象力的具体行动去恢复主张,也能使中国在维护历史正义时更加理直气壮。
概言之,中国应有的态度该是:直言日本是中国历史上的仇人,但中国有足够的气量不去报仇。而倘若日本选择做中国现实中的敌人的话,中国也有足够的力量打击敌人。至于争端,这与日本是中国的仇人或者敌人,甚至是友人、恩人之类的谈不上任何关系,那是中国的,不管日本与中国关系如何,都得还给中国。
中国日本近年关系揭秘:仇人?友人?敌人?
2019-12-06 15:25:18
相关推荐
- 赌鬼汉塞尔 2019-11-23 13:09:05
- 初三数学提倡“精练” 2019-12-01 07:37:57
- 高考语文作文,有生活才有分数 2019-10-16 21:38:29
- 成长路上的叶子 2019-10-02 19:52:50
- 浅谈化学教学方法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2019-11-20 18:4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