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据:“甘肃”一词出现在西夏之时

2019-11-26 10:47:06

如今人们都知道“甘肃”一词,代表着我们生活的这块土地,那么“甘肃”一词是怎么来的?这个词语的背后,有那些故事呢?  许多人认为,“甘肃”一词来自元代成立的甘肃行省。其实,“甘肃”一词是在西夏时出现的。西夏立国后,在河西走廊西部地区设立了军事指挥机--甘肃军司。1028年,党项族占领河西,张掖遂为西夏统治,西夏人在甘州设立了甘肃军司、镇夷郡、宣化府。镇夷郡领宣化、西凉(武威)两府。照记载来看,西夏在全国设立了左右厢军,每厢六军,共有12军驻扎西夏各地。在甘州成立了“甘肃军司”,统领兵力达3万余人,负责镇夷、番禾(酒泉,也就是肃州)两郡,包括宣化、西凉两府的防务,其重点是保卫河西走廊中部地区的安全。之所以把今天甘肃河西走廊地区称之为甘肃,是因为甘肃军司所管辖的两个重要的地区甘州和肃州二州,故此人们取甘州(今张掖)、肃州(今酒泉)两个州的首字而命名为“甘肃”。  然而,西夏时期的甘肃军司,只是一个军事管理机构,类似于后世的军区,本身不负责行政管理职能。西夏的军司制度随着西夏的灭亡也消失了。  元代政府管辖范围极其广大。史载,元朝政府所辖疆域“东到大海,西到黑海,南到万里石塘,北至大漠”。人们用“幅员际天,机务日繁”来形容元代的疆域。如此广阔的范围,给管理上带来了极大的难度,划区而治是一种必然。  在元人之前,金人就在全国实行了一种行尚书省的临时管理机制。金国长期处在战争状态中,为了处理地方上的重大、紧急事务,金政府经常向地方派遣行使管理职权的丞相或执政官,行使中书省的职权,但这只是一种临时措施。蒙古同金国多次发激烈战争,直至灭金。在灭金的过程中原先金人所设立的行尚书省被逐个攻占,为控制这些地方,蒙古贵族又把这些地方,依照原来金人行尚书省的区划,分派给投降了蒙古人的汉族地方武装集团头目。这样在蒙古贵族所占的华北,中原地区就有了一个个行省区划。  忽必烈即位后,成吉思汗分封的四个汗国开始各自独立发展。而元朝直接管辖的地方依然十分广大,为了便于管理元朝先后设立了燕京、开平、京兆等处宣慰司,作为地方的一级最高机构,派出要员分赴名地重镇。然而,这样一来官员直接管理地方事务,难免产生各种纰漏,也易于让一些人内外相勾形成尾大不掉的局面。于是,就把行省作为地方的一级最高管理机构,把派驻地方的大员变成直接管理地方的官员,不再挂“中书省行某处省事系衔”。  甘肃行省就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出现。西夏的甘肃军司消失后,元代又在甘肃设立行省。元代甘肃的行省是在1261年设立,当时并不叫甘肃行省,而是被称为西夏中兴省,省治所设在宁夏银川,后多次发生变化。1273年元世祖忽必烈下诏成立甘肃路总管府。 1281年,正式成立了“甘肃等处行中书省”简称甘肃省。这样,才正式有了“甘肃省”的名称。这个“甘肃”的来历依旧沿用了西夏甘肃军司的名称。起来也是从甘州、肃州两州的首字而来。  元武宗至大四年(1311年),曾经在甘州设立了甘肃行枢密院,专门统管河西各处兵马。甘肃行枢密院,是当时全国的6个行枢座院之一,归其提调的人马主要有甘肃行省名部、吐蕃等处招讨使司,杂甘思招讨使司诸军。在元代归甘肃行省管辖的范围有14处,其中展于路一级的建置有甘州、肃州、河州、亦集乃、宁夏府、永昌府,还有山丹州、西宁州等。共设有七路、二直肃州、五属州,此外还有六处脱脱禾孙马站。  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元代的行省建制已经基本定型。元初全国共设立了10个行省,今天的山东、河北、山西、内蒙、北京由中书省直接管辖,被称之为腹里。而其他的地方则设立了辽阳、陕西、甘肃、四川、云南、湖广、江西、浙江、河南等10个行省,后来又在蒙古高原上设立了和林行省,1312年改和林行省为岭北行省。  元政府在省下又分为路、府、州、县四级,边疆及战略要地还设立了“军”。少数民族地区还专门成立了宣慰司、宣抚司等机构。元代的行省制度给中国的留下非常深远的影响。元代的行省建制是我们今天的省级区划的雏形。对于甘肃来说,元代“甘肃省”直接影响了今天甘肃的管理区域。  到了明代清两代,甘肃行省的建置依然存不过所管辖的范围有了很大的变化。明初,沿用元朝的行省制。明太祖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设置陕西等处行中书省(辖甘肃)。1376年,朱元璋为了防止地方割据势力的出现,对行省制制度进行了大的调整,将司法、行政、军事三方分立,之间各不统属,也不得兼任。三司分别是承宣布政使司(长为布政使),掌全省民政与财政,提刑按察使司(长官为提刑按察使)掌司法、监察,都指挥使司(长官为都指挥使)掌军事。甘肃属陕西承宣布政使司管辖,设有5 府、9 州(隶属于府)、50县。还在甘肃的不少地方设置了卫、所,其中有一部分所也兼理民政。  清朝的地方行政制度是省、府(直隶州、直隶厅)、县(散州、散厅)三级制。清初,分全国为18行省。清圣祖康熙三年(公元1664年)设陕西左、右布政使司,右布政使司驻巩昌(今陇西)。康熙六年(公元1647年)改陕西右布政使为巩昌布政使司。次年,又改巩昌布政使司为甘肃布政使司,同时将治所从巩昌移至兰州。  明代开始把各地管理地方军政事务的最高长官称之为巡抚,其意为“巡抚甘肃等处赞理军务”。甘肃巡抚最早是在宣德十年设置的,开始驻在甘州。清初,依旧设甘肃巡抚,最起在甘州,后称到凉州、再后来移到兰州,不久移到陇西。1738年又称制兰州。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陕甘总督府驻兰州,甘肃巡抚也消失了,开始由陕甘总督兼甘肃巡抚,一直延续到清末。清代的省制虽因袭明制,但进一步完善,其特点是有了主持一省军政事务的最高长官巡抚(巡抚之制始于明朝,但无一定之辖区),巡抚之上设有总理一省或数省军政事务的总督。可以说甘肃的行政区域,奠定于两汉,正式于元代,完成清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