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任历史教师的几点经验之谈
2019-12-08 21:11:37
我是最早一批在广东接触高中新课程改革的历史教师,当时由于经验不足,在教学中走了不少弯路。经过不断摸索和体会,现在总结了几点看法,供大家参考交流。 症状一:语速过快,声音很小,信口开河 语速过快,这几乎是所有新教师都容易犯的错误。由于新教师没有课堂时间把握的经验,或者由于前期实习工作不到位,微格教学试验不仔细等教学准备不足,都会出现语速过快或者急于完成备课目标的现象。新教师虽对教材不太熟悉,但他们备课却很充足的,这样一来,反而备的内容就相对多了,课程压力也就加大,于是不得不急于求成完成任务,不自觉地去加快说话速度。其实,备课只能是一个回顾知识和熟悉教材的教学环节,重要但非全部。课本内容必须要反复消化,分清主次,有重有轻,才能做到突出课程目标,讲课时也就能做到不会老想着面面俱到了。我们应该以学生能吸收的目标为前提,不宜求大求全。知道要讲什么了,语速自然能慢下来,时间一长,也能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使用不同语速。 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新教师接触教学初期上课声音都很小,但时间一长,不经意间嗓门就会变大。究其原因,一是反映了教师自然适应的一个过程,胆子变大,讲课流畅,底气也就足了,这是一个下意识的过程,教师自己可能不会察觉。另外主要是教师自我暗示的心理作用影响,声音太小,没有扩音设备,为了保证整个教室的所有学生都能听到自己声音,就只能自己喊了。很多时候,我还提醒那些声音变大的教师要注意保护嗓子,不能一味老“喊”着讲课,否则一节课下来会体力透支而吃不消的。 课堂是一个严肃的场所,很多新教师习惯了平时生活中的胡拉乱扯,上课中不经意就让自己“走神”,不是聊爱好,就是批评社会丑恶,纵有激情却有些愤青,这显然不当,自己应该多加注意。当然,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适当插入一些社会生活方面的故事,对于感染学生情操,让学生了解和接触社会很有必要,但要注意适度的原则,不能漫无边际。要知道,作为一个教师,有时候很无意的一句话,会影响到一个学生的一生,教师应该对自己的言行负责。尤其是是历史教师,不能误导学生的历史观,应该多给他们灌输一些历史中的积极因素,这样对他们的成长和人生启示会很有好处。这点,新教师要尤为注意,不能掉以轻心。 症状二:忽略学生基础,以自己或教案做讲课的前提 任何一个班的学生,在历史知识方面,都有参差不齐的现象。第一次上课的教师,很容易忽视学生的基础,习惯于按部就班地上课。我第一次担任历史教学工作,就碰上了新课程改革,开始上课,全然不顾学生基础,劈头来就讲连自己都有些含糊的课本知识,结果搞得学生无所适从,其结果是:不仅仅是上一节课的失败,还严重打击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积极性,甚至导致某些学生越来越不喜欢历史课,最后排斥历史。后来,我经过总结,在历史教学中,做了不断调整和改革。对于高一新生,入学后,我们对其调查发现:学生由于没认真系统地接触过历史,或者在初中学历史时只为应付考试,或者对历史知识早已淡忘,历史能力的差异是特别大的,好的学生对通史基本了如指掌,差的同学却一点历史知识都不具备。在这种前提下,教好所有的学生的确不太容易。为此,我们在教学时,就只以最差偏上的学生为教学对象,以照顾大多数学生的利益为主进行教学。在高一开始教学的阶段,我们从复习和回顾初中的通史知识开始讲起,没有急于上马开讲课本内容。在经过两到三个课时的基础培养,让学生对历史进行了一下预热,然后再进入课本知识,这样学生感觉学习高中新历史知识就容易多了,加上我们的内容讲解和速度等多方位地改变,最后学生的反馈和成绩也证明了教学调整取得的较好效果。俗话说,万事开头难,走好第一步非常重要。 教案和辅导书是千篇一律的,而学生是活灵活现的,每个地方,每个学校,每个班级都有不同的情况,备课内容可以一样,但是讲课时,适当取舍,适当调整很有必要。如果一个历史教师带4到6个班级,一节课讲很多遍,自己又不懂得调整,不重视教学对象,讲课的质量一定很难保证。讲好课不难,但是讲好每一节课就难了,尤其是重复课,讲好那就更难了。 症状三:只顾讲历史知识,不教学生方法和技能 新教师没有经历从高一带到高三的代课过程,也就没有这方面的经验。对整个历史教学的流程无法把握,一般只会把眼光局限于每一个课时。重视每节课的教学固然重要,但,忽视学生方法和技能的培养却是一种无形的失误。在教学中,教师如果从高一一开始就不对学生渗透历史思维和解题技巧,到高三再去抓方法教学,无异于亡羊补牢,虽然不晚,但是效果不好。 大多新生上历史课不会记笔记,或者根本不记,这时,作为老师,应该适度给予强调,重点内容,需要记录下来的内容一定要说记一下,必要时可以用加重语气、停顿、重复等方式让学生留意,不要怕啰嗦和麻烦。无需学生记录的知识,可以给其点明,让大家听听就好了。该划的重点条目也强调让学生划一下,这样他们在复习时才会学着对知识进行主次筛选。当然,我们最好不要干涉学生自己的学习习惯,特别是对于成绩一向都很好的学生,由于他们追求的不仅仅是局限于课本上的知识,所以就不能对其约束太多,以避免带来负面效应。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后,学生的好习惯一旦养成,就不必再刻意强调了。 新教师讲课坏习惯很多,比如有些教师喜欢把目光停留在前排学生,过分关注前面学生的言行举止,而忽略了其他学生的动作。由于很多班级把好学生都放前排,只注意前排学生显然不可取,所以我们把目光洒满所有学生很重要。有时候,新教师很容易会被学生的小动作,小语言所影响,甚至正常教学过程和自己的讲课心情都会受影响,遇到这种情况,最好使个眼色对其制止,不必打断正常教学,如果学生太不像话,中断讲课还是有必要的,但是不要花过多时间,更不能和学生赌气,大问题最好放到课后解决。 新教师缺少授人以渔的技巧,感觉讲解习题,讲解试卷浪费时间。他们习惯于给学生“标准答案”,学生也喜欢去照搬“标准答案”,久而久之,导致学生依赖参考书,养成没答案不行的坏毛病,甚至连教师也会染上这种病,过分迷信答案。在历史里,除了客观题,历史问题是没有标准答案的,现在高考越来越活,不懂得消化知识,融会贯通,一味去背历史,不是我们希望看到的,死记出来的历史成绩一定不高。这里需要说明,我不是反对死记硬背,作为“老”教师我也知道,死记硬背其实是最好也是最快提高成绩的捷径,先背后理解也是有效的。我只是说,作为新教师,别忘记了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技巧。教历史,应该让他们会联系生活,会分析历史问题,能自己总结历史时间的作用影响,敢于去反思知识,多给学生培养一些学习历史的能力非常重要。事实也证明这点,很多高三学生的历史成绩到了一定高度,分数怎么也上不去,该掌握的都掌握了,不知何故。究其原因,还是探索历史问题的能力不足,只把学历史停留在了“背”的阶段。 症状四:讲课贪多求全,过多过繁 新教师知识丰富,充满激情和理想,刚开始教学,准备工作都很重视。有时候,大家怕上不好一节课,会努力地做好课前布置,动机非常好。但是,新教师缺少课堂实战经验,一开始教学的时候,往往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十几分钟就讲完了。时间稍微长点,自己又往往讲不完一节课,很多要讲的没讲完,弄得自己狼狈不堪。一些研究生毕业的新教师,历史知识丰富,专业知识非常扎实,具有很强的历史专业研究能力,但是,正是因为如此,一节课里他们总想把所有的内容都抛给学生,而往往忽视了学生的体验和感受。学生吸收的东西很少,久而久之,反而会对历史产生厌恶,使他们被误导,以为历史就是艰涩难懂的东西,让历史在学生那里丧失活力和生机。要做一个好的历史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就没有必要面面俱到,应该及时观察学生的变化,做到收放自如及时调整,内容方面要大胆取舍,该砍的就砍,该不讲的就不讲,上课没效果就停止,不必纠缠于课程本身不放。当然,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深入研究,展示个人教学魅力,用丰富的知识感召学生,也是很有必要的,关键在于时机和程度的把握问题上。经验也告诉我:学生不喜欢一个滥竽充数,知识贫瘠的历史老师。 我们很多时候不得不讲重复课,如果一味重复,机械照搬,不灵活调整,会让历史课显得僵化,自己烦了,学生那还没什么效果。这样问题就来了,重复课是“重复”上呢,还是不重复?其实,只要上节课效果好,重复上节课的模式和流程对于新老教师而言,只要把握地游刃有余,还是非常不错的。没有必要另辟蹊径,开创风险比较大的新模式新内容,否则得不偿失,还搞得自己很累。 新教师往往在备课时把教学目标流于形式,以为是一种备课模式。其实,老教师都知道,一节课的成败,应该取决于你的教学目的和目标是否实现,你一节课讲的再怎么神采飞扬,滔滔不绝,如果没有达到目标,也是白费力气,不能算是成功的一节课。例如,我们在讲必修一第十课“鸦片战争”的时候,某新教师把教学目标定为:让学生掌握鸦片战争的过程。没有把“了解”、“识记”、“理解”、“运用”等教学目标有层次的区分开来,这样的教学目标就显得模棱两可,不可能达到。我们可以改为:了解鸦片战争的背景,识记鸦片战争的重要事件,理解鸦片战争的原因和影响,学会运用鸦片战争分析近现代的反侵略历史。诸如此类,提出一个明确的目标就比较好了。这样操作性变强,课后也能通过作业调查等来分析是否课堂目标已经实现,而不是无的放矢。 新教师往往感觉教材非常简单,无形中就忽略了教材的重要性。相反,老的历史教师对于课本里的哪怕是一个小的词汇,都会留意并且给予足够重视。比如,有次我上完课必修二第一课,有学生拿着课本问我课文里的一个词汇“中耕”是什么意思,我当时硬是不敢肯定怎么来具体解释,历史教师做得这么尴尬,也只能源于对课本的重视和学习不够。 另外,备课时做好难点和重点的部署和安排应该落实到课堂。在教学中,适当强调重点,留意难点,重点讲到了,难点突破了,那么教学的重头戏也就完成了。如果学生上完课连重点内容都搞不清楚,不知道你讲了什么,没有任何收获,那么,你的这堂课就上得没意义了。 症状五:缺乏和学生沟通 很多新教师都是来自各个地方,面对的是新环境,新同事和新的学生,对当地方言也不会太懂,在和学生交流方面是有一定障碍的。在教师和学生距离的把握方面,新教师也缺乏经验,要么近了,要么远了,一时难以找到合适的距离。我们知道,对老师而言,与学生沟通,了解学生的知识现状和结构对于搞好教学非常重要。如果不是班主任,大多数新教师上完课就转身走人,很少去了解学生的感受和体会。一个有经验的老教师,不会如此,而是能对自己的学生和班级各个方面都做到了然于胸。上课的时候,应该灵活提问,发现问题学生,课后要适当给予关注。必要的时候,应该联系班主任,多了解一些学生的问题,还可以通过作业等信息,多和学生保持联系。只有把握住了每一个学生,才能使得学生整体知识水平都有所提高。 新教师上课,形式往往过于拘谨,不敢放开,怕掌控不好。的确如此,初中历史教学,我们的目的是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了解历史,走进历史,在这个前提要求下,教学形式就可以多样化,非常活泼。而高中历史教学,则要求学生必须掌握历史知识,而且要理解和吃透很多重点难点,最后要顺利通过高考选拔检验。历史教师都知道:每周的历史课一般只有2个课时,每学期也超不过40个课时,本来有限的课时,还会被中途放假或其他事件耽搁,一个学期的课会很容易被砍到 30个课时左右。无形中,这就导致历史课程教学进度压力大,教学任务很难按时完成,因此,就连很多老教师也不得不牺牲课程质量来赶进度。那么,新教师就更难操作了。其实,只要重点讲好一些内容就可以了,不必苛求照搬教学进度。我认为:即使耽搁教学进度,只要不影响教学目标,在此前提下,适当的运用多种教学模式,比如讨论、做活动、情景再现模拟、演讲、讲故事等多种方式,哪怕只是半节课或十几分钟甚至几分钟都是有效果的。丰富的教学形式,对于全面挖掘学生学习潜力非常重要。当然,考虑到新教师往往无法主导开放式教学模式,导致课堂局面失控,丧失教学主导地位的情况,我们就应该多做调研,提前做好准备和布置再有序教学。 课后课前,可以找部分学生了解历史学习体验,或者找学生干部或课代表了解上课时学生看法,作业情况等等,及时发现问题,并作出适当改良和调整。学生是教学工作的主体,新教师往往忽略了这点,以为自己做的都是学生需要的,其结果往往不尽人意。 症状六:过分依赖多媒体,学生上课如过眼云烟 在一般的高级中学,多媒体设备使用已经非常普及了。现在的老师上公开课,无一例外都是采用多媒体教学,新教师一般都熟悉电脑网络,也就非常钟爱多媒体。多媒体教学,说白点,就是让学生观看幻灯片,给学生放映声音、视频、图片等多媒体资料,它只是教学工具和手段的革新,教学的目的和课程的内容并没有改变。但是,上多媒体课,屏幕大了,教师却变小了。在多媒体堂上,新教师往往会丧失课堂主导权,被电脑和投影仪俘虏得不亦乐乎。我们的学生,他们也喜欢欣赏幻灯片,对多媒体教学也有很高的热情。但是,多媒体上完后,如果大多数学生都是左耳进右耳出,看过的东西都如浮云飘过一般,留下印象的只是一些他们感兴趣的花花绿绿的内容,核心重要知识没掌握,那自然多媒体教学就失去了意义和价值。 要上好多媒体,教师首先要设计好课件,不能随意从网上下载而不做修改。在内容设计上,应该突出内容结构,注意使用目录和超链接返回。即使用了多媒体,节约了教师粉笔书写的时间,也要给学生留一定的记录和反馈余地,不能把幻灯片一个接一个地轮放到下课。同时,注意不要放弃板书的书写,要使学生在脑海里留有一个完整的知识框架。 症状七:忽视读书和自我学习的价值 新教师刚刚迈出大学校门,接收的新事物很多,历史知识接触也不少,但是这并不代表他们的教学知识和高中历史知识就储备得多,这是两码事。知识是不断积累的过程,对高中教学不熟悉,对教材不了解,课程在翻新,课标在变化,如果还是停留在以前大学的知识水平,就会使新教师陷入止步不前的尴尬境地。没有对高中历史知识做针对性地积累,再好的历史教师被学生问得哑口无言也是家常便饭,新教师不能对此掉以轻心。 高中历史学科,要求历史教师必须知识广泛,通古博今,最好自己的知识体系不要仅仅限于历史。比如说,在教授必修二“发达的古代农业”这一课时,在讲到耒耜等劳动工具的时候,能会一些古文字学知识就好了,可以把甲骨文的“木”、“耒”、“耜”、“斧”等字画出来,学生理解就更容易。而古文字这些知识,历史专业毕业的教师也只有在先秦史和文献方向的研究生学习阶段才能接触到,本科毕业的历史教师若不自学则很难了解到这些东西。可见,只有老师的知识拓宽了,才能使学生受益。 新教师刚接触新课程与自己高中学的全然不同,对于考试题目就是一片空白,怎么考,怎么答是不太不清楚的。试问,自己都没做过试题,如何给学生讲,即使勉强能讲,又能保证一定讲得完整吗?要知道,高三一道大题少答一点就是几分的差距,少这么几分可能导致学生错失一所好的大学。所以,教师应该多亲自做做发给学生的试卷,多看看辅导书和练习册,若没有量的积累,就很难体会到解题思路和答题模式。高三教师看上去没什么特别的,但是他们至少做过大量的试题和高考真题,已经知道了考试会考什么,怎么考,单这点就比新教师难得。鉴于此,平时多和其他教师交流,多参加观摩和公开课,多听听其他老师的经验和教学感受,我相信大家一定会有诸多收获。 症状八:重课前,轻课后 新教师在教学课堂上会下很大力气,课前材料搜罗丰富,备课仔细,准备充实,上课积极认真负责也能取得好的效果,但是,课后往往下功夫不足,教学显得头重脚轻。 首先,新教师很容易忽略作业这环,把布置作业当作教学负担,没起到良好的反馈效果。课后作业其实很有讲究,在布置上应该贴合课堂,形式可以多样化,适当布置动手动脑的拓展性作业,比如搜集史料,编写故事,发表感想,撰写小论文,写调查报告,查阅网络数据库文献等等多种形式,不必追求课后习题的固定问答模式。学生完成的作业不能写个阅字了事,至少每个学生的作业要有机会系统地看一次,虽然要批改很多学生的作业,但做到有重点的个别分析还是有必要的。 其次,新教师总是忘记让学生回顾知识,让内容脱节。知识都是承前启后的,只有吐故纳新才有好的巩固效果。课前注意花一定时间让学生回顾知识,把作业中的遗漏和学生的错误观点给以说明指正。只有及时发现,及时解决,才不会导致学生在学习历史时问题越积越多,让问题成为负担。 课后做教学反思也是很重要的,必要时应该把教学得失,课堂没有完成的教学内容或学生有疑问的地方在教案或备课本上划出来。新教师往往上完课就万事大吉,以为松了一口气,其实在下课间隙或者下次备课时花一两分钟就能完成这个环件,不一定写下来,但一定要有这个过程,关键还是个习惯的问题,不会给大家带来额外的备课负担。 症状九:考试出题过难,没有层次感 不管什么时候,新教师都有亲自设计考试试题的机会,一遇到出题,关于如何出题,就是一个问题。经历整个高中教学的教师都清楚,不同阶段的试题难度是有差异的。而新的教师,往往看不到这一点,弄不清试题的难易程度,一出试题就会出难出怪,分析原因,主要是把试题的难度拉到和高考一个档次了,或对出题规则不太熟悉,没有出题依据,胡乱套用现成试题。教师自己可能看不出来,但是学生答题时对错方面反馈过来的分数结果分析显示差别就大了。我对普通班的高一学生做过测试,把一道很简单的试题稍作调整,就有大半学生会选错,说明他们对知识的掌握还仅仅只是识记,并未达到灵活运用。例如,我把“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封建国家是”改成“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是”,答案选项不变,仅仅只是少了两个字,就导致了一半学生选错。我想,如果缺少这样的教学探索,我就会简单地认为:这只是题目灵活性的调整,在难度方面没有变化。但实际上,对于高一学生来说,因为没有做题经验和常规习题技巧的训练,我们贸然改变他们的常规思维去考察,对他们而言这样的考试也是一种难度的增加。 一般来说,高一试卷题目设计,应该让非常容易的识记题目占到七成以上,适当的增加一些难题和技巧性的题目,但最好不要超过三成。增加难题的目的是照顾一些学习突出的学生,适当拉开差距,体现考试的层次感,利于成绩分析和学生发挥。千万不要在最初的考试中就去打击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否则后果是很严重的。 症状十:教师形象拖拉 这个可能不是新教师的专利,但是新教师往往会忽略这些问题。上课前缺乏衣着准备,上课时衣冠不整,形象猥琐,吐字不清,邋里邋遢,这样的老师学生肯定不会喜欢。如果学生讨厌教师,无形中就会讨厌你带的这门课,学习不上心,考试成绩就差,自然也就说明你教得差。如何教好历史,归根结底,还是怎样提高学生学习历史兴趣的问题,如何提高学生的兴趣,往往和历史教师个人问题大有关系。历史老师在养成自己教学风格的时候,千万记得要给学生留下一个严谨,端正,正派的好作风。在高中阶段,最后都要文理分科,选择文科的学生毕竟不多,如果高考不是大综合,那么历史课教授就只有高一和高二两年,新教师有可能就是很多高中学生历史课上的终点人物,所以,你的形象非常重要。 以上是我近几年历史教学过程中的一点总结和经验,可能有些大而不全,空谈高调的味道,不算良方,权且当作送给广大新任历史教师的一张验方。任何理论都是实践出来的,好的教学方法和技巧是需要个人不断摸索和总结的,只有自己感觉效果好,能教好学生,学生成绩提上去了,才是好的方法。祝愿每个新的历史教师早日熟悉自己的教学工作,尽快融入教学课堂,不断学习和探索,取得更多欣喜的教学成果。
相关推荐
- 2016年高考数学备考艺体生百日突围系列 2019-11-07 08:56:29
- 南辕北辙 2019-10-17 21:02:20
- 中学化学记忆十法 2019-11-10 11:10:55
- 08年高考新材料作文几率大 写完要检查错别字 2019-11-16 11:58:00
- 2013年高考作文最新推荐经典素材及运用指导之"谢灵运:怀才不遇反作恶" 2019-06-30 18:0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