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全街737号王守武院士祖居一角。
著名半导体器件物理学家、中国半导体科学奠基人之一、院士王守武因病医治无效,于北京时间7月30日16时15分在美国逝世,享年95岁。消息传到苏州,无数人都为这位11岁就呼吁求学救国的院士感到惋惜。昨天,王院士母校苏州中学已向治丧委员会发去唁电。
兄弟姐妹都爱好科学
82岁的老苏州王守青是王守武的族亲。因为续修家谱的关系,他搜集了大量与王守武有关的资料,并与王守武书信交往了十年。
王守青介绍,他和王守武同属吴中区东山莫里王氏第25世,都是明代探花、宰相王鏊的直系后代。2004年启动家谱续修后,王守青通过在工作的同学,与王守武取得了联系,王守武很快就寄来了亲笔书写的家庭成员姓名资料。
从资料中可知,王守武出身苏州科学世家。受家庭影响,王守武兄弟姐妹都爱好科学。王守青介绍,王守武的大哥王守竞后来成为著名物理学家,大姐王淑贞是我国妇产科学奠基人之一,二姐王明贞也是物理学家,清华大学教授,弟王守觉院士是半导体专家。此外,王守武表姐何泽慧(姑母王季珊之女、钱三强妻)也是核物理学家、院士,被誉为中国的“居里夫人”……
王守青说,王守武4岁随父母迁居上海,1934年因父亲退休而举家迁回苏州。今天,十全街737号还留着他的祖宅——王颂蔚故居。
11岁时就呼吁求学救国
因为编写《苏州院士》的关系,苏大物理系副教授张橙华也与王守武有过多次交往。他说,王院士11岁时就在1930年第11期号《民智》报上发表了一篇文章,题目叫《我们现在和将来的责任》,呼吁大家切实追求学问,“愿大家努力读书,努力前进。还愿将来努力救国,努力富国,努力强国”。在苏州中学求学期间,王守武写成《圆周率π的级数展开》发表在校刊上。读大学、工作时,他也都刻苦钻研,因此能在半导体科学领域取得丰硕成果。
张橙华介绍,王院士组织领导并亲自参加了我国第一台单晶炉的设计,第一根锗单晶的拉制,第一只锗晶体管的研制和第一根硅单晶的拉制,是我国半导体科学奠基人之一。1958年他还亲自创建中国科学院109厂,实现了锗高频晶体管的批量生产。
晶体管是集成电路(即芯片)的重要元件。张橙华说,正是王院士和研究人员一起,克服难以计数的困难,从提高大规模集成电路的成品率,到完成“集成电路大生产试验”,从大规模集成电路实验室制备工艺探索,到工业生产中试线的安装、调试和生产,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才有了中国半导体事业的今天。
对家乡和家乡人充满感情
王守青、张橙华都觉得,王守武虽是大名鼎鼎的科学家,但为人谦和真诚,对家乡和家乡人充满感情。
王守青告诉记者,王守武育有一子一女,都在美国。随着年龄的增大,王守武也住到了美国,两人之间主要通过电子邮件联系。当他核实王院士所做的好事,如捐助三个贫困学生、认捐林地等时,王院士说,这些事他确实做过,但具体时间都记不得了。今年5月,王守武的女婿黄汶从美国来苏,王守青从他那里得知,王守武患了肺癌,医生想告诉王守武病情,结果王守武说,你们跟我子女说就是了。
张橙华20多年前去北京拜访过王守武,刚回到苏州不久,就收到了王院士的来信,里面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更录入了20多位苏州籍院士的信息,是当时最详细的苏州籍院士名单,为《苏州院士》出版奠定了基础。
得到王守武去世的消息,王守青、张橙华心情都很沉重。目前,王守武治丧委员会已在半导体研究所学术会议中心设灵堂供各界人士吊唁,并将于8月12日9:00-11:00同地举办追思会。王守青、张橙华表示,他们虽然不能去现场,但都想对王院士说:一路走好!
王守武
1919.3.15—2014.7.30
苏州人,毕业于同济大学。留美博士,为我国半导体元器件科学奠定基础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曾任半导体所所长,电子计算机和大规模集成电路领导组集成电路顾问组组长,中国电子学会半导体与集成技术学会主任委员,《半导体学报》主编。
多次获重大成果奖,1980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来源:苏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