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新课程下的历史教学设计

2019-10-30 22:59:33

  在新理念指导下的课程改革催生了一些新名词,“教学设计”就是其中之一。所谓教学设计一般是指教师为实现一定教学目标,对教学活动进行的系统规划,所以从教学设计角度考虑,“教学”首先是种有目的、有计划的认知行为。一堂历史课教师要遵循“要达到什么目标”“如何达到”“是否达到了”的思路,对整节课进行规划和设计,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这也是当下中学历史教学课程改革研究的重点问题。但是,教学设计都包含哪些因素呢?作为设计师的一线教师到底如何进行教学设计呢?这些都是当前中学历史教师遇到的困惑。

  一、教学设计的基本因素是教学对象

  教学服务的对象是学习者,为了达到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必须认真分析,了解学生的情况,掌握他们的一般特征和已有知识能力,这是做为好教学设计的基础。因为教学目标的达成,最终落脚点是学生,不同的学生,不同班级的学生在教学过程中都会有差异性。只有在备课中充分进行学情分析,才能因材施教,达到高效教学效果。奥苏贝尔曾说:“如果我必须把全部的教育心理学减少到一条原理的话,我将说一个人的准备知识影响了他们学什么和如何进行学习。”由此可见,学情分析的重要性。学情分析一般包括对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分析。

  学生智力因素分析主要指学生从事历史相关知识学习,已经具备的有关知识与技能。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认知能力、认知结构,是做学情分析必须首先考虑的内容。学生的基础知识如何,具有怎样的认知水平,其认知结构是否合理,教师要认真分析到位,比如人民版必修《古代中国的制度》是学生进入高中后接触的第一个专题。在初中,虽然学习过古代制度,但没有涉及到专制主义、监察制度、选官制度等概念和名词术语。如果没有考虑到这些学生准备知识情况,上课直接讲,学生肯定是云里雾里,完不成教学目标。应该先把基本概念提出来讲解明白,下个环节的授课就会顺畅。

  就学生认知能力来说,要分析不同班级学生理解,掌握新知识的能力和学习新的操作技能的能力,据此设计教学任务的深度、难度和广度。经验丰富、业务强的教师还可以进一步分析本班学生中学习能力较强和学习困难生,并因材施教,在课堂教学中,简单问题提问后者,可以激发学生自信心,使不同层次学生都有成就感。

  二、教学设计包含的因素是教学目标

  教学设计的目的是为了优化实现预期的目标。因此教师在具体实施教学前必须明确“要到哪里去”的问题。所以在整个教学设计中,教学目标占有重要地位。赵亚夫教授认为:“教学目标的作用,对教师而言,如同打靶时枪上的准量,要把得住、瞄得准、三点成线,不能马虎。从教学过程看,它是一课之魂,目标模糊如同混沌无窍,虽有动态,然终不是有意义生命;从教学效果看,它是一课之准绳,目标繁复如同钝尺,虽有形制然实不能有价值的规矩。”

  历史课程标准规定的教学目标,划分为三个难度,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三维目标,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者是个整体,不能割裂开来,比如高中历史必修一《反对外来侵略的斗争》一课,制定“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学习“太平之国运动、三元里抗英斗争、黄海之战等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这一要求与“过程与方法”没有联系,不能写入过程与方法。制定教学目标的准备,主要包括:

  (一)研究历史课程标准

  历史课程标准规定了学科教学的目的、任务、内容及基本要求,是编写教材、进行教学、评价教学质量的依据,当然也是制定教学目标的依据。例如,高中历史必修一《学夏、商、西周的制度》一课,课标的要求是:“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古代制度的特点”结合这一要求,在设计教学目标时,就不要设计“掌握中国古代神话传说的影响”目标。这些目标远离了课程标准的要求,也会大量挤占课堂教学时间,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如果改为“对中国古代神话传说,所体现的社会制度有所认识”,就比较符合课程目标的要求了。

  (二)分析教学内容

  不同教材有不同的特点,不同教学内容也有不同的教学要求。现行的四套高中历史教科书是按单元模块编写,每个单元都有“单元提示”或“学习建议”,文字虽简短,已将学习该单元的要求作了交代。在编写教学目标时要紧扣这些文字,努力落实在目标的各个层次中,教师只有先分析了学习内容,了解学生情况以及回顾先前教学经验与反思基础上,才能有效开发学习资源和选择适当的教学媒体。

  (三)分析社会形势的需要

  社会发展是动态的过程,相对于时代进步而言,教材内容总是滞后的,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应当考虑到这一点。适当地根据社会需要和社会现实,充实必要的内容,比如高中历史必修一《“”的伟大构想及其实践》课标要求:掌握“”理论和实践,认识祖国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主义,那么如何把的时政热点纳入历史课堂教学,充实祖国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意义呢?我以近几年来两岸签订的若干经济、文化协定突破口。因为其对两岸经济的发展,文化的多元交流都产生了积极意义,是世界有目共睹的。

  三、教学设计的基本因素还有教学策略

  为了完成特定教学目标所采用的教学模式、程序、方法、组织形式和对教学媒体的选择与使用的总体考虑。在教学设计中,教学策略是教学过程的综合解决方案,是保证教学目标实现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必须作为教学设计的重点。那么在现实教学中有哪些高效的教学策略呢?

  1.探究学习。探究学习是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的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研究下的情境。在明确学习内容、教学目标的前提下,要求学生收集相关资料、认真阅读教科书内容。同时,教师要提供相关多媒体学习资料,要求学生将获取的知识与自己已有的知识进行重新组合,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自己的理解,找出自己的学习问题。我们还要围绕学习内容,逐步展示教师与学生制作的教学课件、创设和谐、启发性的教学情境。充分估计学生学习中的困难,坚持采用学生独立思考基础上的师生合作探究教学方式。

  2.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对学生而言,合作学习是一种学习方式。对教师而言,它则是一种教学策略。在新课程改革中,合作学习被当作重要的学习方式予以倡导。

  四、教学评价也是教学设计的基本因素

  历史课程标准指出“历史教学评价”是历史教学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改进历史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教学评价的导向功能、诊断功能、促进功能,还要注意考察学生历史学习的过程。教学评价是修正、完善教学设计的重要依据。教学评价包括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总估性评价三部分。

  需要注意的是,将一个完整的教学设计过程分解为诸多要素,是为了便于深入地分析理解和掌握教学设计本身。在实际工作中,教学系统是开放的,教学过程是动态的,涉及的许多因素是变化的,教学设计工作应在科学的基础上灵活、创造性的进行。